翻轉貧窮的希望所在
「若是方向偏差,再富有的家庭也教育不出好的孩子;只要孩子自愛,窮困的家庭哪怕再困難都有希望。」證嚴上人常比喻,窮人家的孩子若能得到幫助,將如蒲公英隨風飄落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然可以長出新芽,堅韌成長。
慈濟志工在慈善訪視過程中常發現,許多孩子在學習方面資質優秀,卻苦於家庭經濟不佳,而想輟學打工,不願增加長輩的負擔;或者智育成績不突出,但也缺乏發展才能的志向和勇氣。
教育一向被視為脫貧的途徑,貧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完成基本學歷,才有可能謀得收入較穩定的職業,進而緩解家中的經濟困頓。教育也會促進階級流動,幫助人脫離貧窮。
然而,社會結構變遷卻也造成不利教育的傾向,如因就業市場低迷而造成學歷貶值。或如本期主題報導所言,學生為了支應生活、就學費用而過度打工,畢業後又面臨需償還高額學貸的壓力。如此不僅擠壓學習品質,扭曲教育的目的,也將學子推入貧窮迴圈。
我們相信,教育仍可翻轉貧窮,但同時需社會共同挹注實際的關懷,本期主題報導可見慈濟對偏鄉暗角學子的長年資助。以二○一八年元月至九月的統計而言,助學補助有六千八百多人次,新芽獎學金則有八千五百多人。後者是針對全臺各級學校勇於面對困境,創造佳績的弱勢家庭子女,給予表揚鼓勵。
此外,慈濟在重大災難之後,如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引發失業潮,以及二○○九年的莫拉克風災,也推動「安心助學」計畫,透過學校調查及提報,對家計遭遇困難的學生進行訪視及扶助。同樣的助學概念也擴及海外。
一位學生在新芽獎學金的頒獎典禮上表示,除了註冊費補助,慈濟人給予的生活關懷,也是支持他面對生活壓力的動力;甚至在叛逆期,失去目標時,因為慈濟人的陪伴,才得以重新找到人生的目標。許多受助學生也在課餘時間投入志工服務,期望也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助人。
上人常言:「受助只是一時,不是一輩子;助人的目標在於希望受助者能夠自立,乃至於助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面對生命挑戰的能力,並能自利利他。學子能獲得言行典範的激勵,他日就能散播希望與力量給他人,這才是翻轉貧窮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