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是最值得的社會投資
口述‧邱妙儒(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處東區社工組長) 整理‧葉子豪 相片提供‧邱妙儒
在孩子年少時資助他們受教育,看起來花費很多,
卻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社會成本。
因為孩子的知識、技能增長了,
不僅能照顧家庭,也能對社會有貢獻。
慈濟結合慈善與教育,努力推動獎助學,這項補助在東部地區更為需要。特別是花蓮跟臺東的偏鄉,有許多弱勢家庭囿於經濟狀況不好,孩子在義務教育結束後,就跟著父母到工地工作。此外,部落交通距離常常是比較遠的,孩子上學必須由父母接送,但不一定每個家庭都能做到。
在校學習天數少,就學狀況不穩定,甚至中途輟學,沒辦法升高中;不少家長甚至直接跟慈濟訪視志工說,我們家不可能供孩子去念大專,家裏有需要,這個孩子念完國中就要去工作了。
家庭經濟不允許孩子繼續升學,他們就只能做低技術勞力工,收入不穩定且職業傷害的風險很高。而且生活或工作環境裏面,容易沾染上不好的習氣,吸菸或酗酒都會影響健康,肝病、痛風、糖尿病的案例很多,四十幾歲身體狀況就不好。勞力工作的職業壽命很短,可能從十七、八歲開始,做到四、五十歲,就因為體力不佳、工作效能不好,老闆就不想請他了。
這樣一來,不僅生產力下降,無法改善家庭經濟,加上身體健康不好,就會產生醫療照顧問題。有些弱勢家庭幾代都是做低技術勞力的工作,長期處於惡性循環中。
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辦法之一就是提升孩子們的教育水準。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具備比較好的競爭力,工作壽命可以延長,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這也是為什麼慈濟願意在孩子們年少時,資助高額的教育費用;對整個社會來說,其實付出的成本是往下降的。
新芽獎學金 用榮譽激勵學習
讓孩子安心地把學業完成,是慈濟助學最重要的目標。一個孩子如果到外地念書,一個學期大概要補助八到九萬;這其實不是一筆小數目,對很多志工來講,募款不容易,也會有點擔心。
但在上人的想法中,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以後更是要當家庭的支柱。一般的孩子畢業之後,負起他自己的責任就好;可是弱勢家庭的孩子不一樣,陪伴他讀書、成長,就是希望他未來可以回饋自己的家庭。
如果因為經濟壓力就不讀書,那貧苦人家要翻轉命運的機率就很低了。當然志工會去觀察孩子本身的用心程度,如果得到補助卻沒去上學,有志工就會煩惱,這樣補助對不對啊?是不是下學期就不幫他了?
為此,社工員們花了很多時間跟志工溝通,孩子不去學校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父母親沒有支持他去念書,或者無力送孩子去上課。但如果孩子家庭功能不好,自律又不好,可能教育這條路就中斷了。
那該怎麼辦呢?所以我們就開設「新芽獎學金」鼓勵向學,如果孩子們學業成績好、行為表現好,就會獲頒這筆獎學金。我們也邀請家長觀禮,讓他們看到:「你的孩子很棒!你值得支持自己的孩子!」
而且,我們會請志工盡量邀請孩子的師長蒞臨頒獎典禮,讓孩子覺得:「我是被重視的,因為我們學校的校長也來了,看到我被獎勵。」我們也安排「人品典範」分享,讓大家看到一個可以學習的具體方向。
我記得早期在頒發新芽獎學金的時候,很多孩子看到哥哥、姊姊去領獎,就問:「下次我可以領嗎?」我就說:「那你成績要好才可以啊!你好好去學校,一堂課都不缺,就能領全勤獎,或是學業要進步,以前五十分,現在要七十分、八十分;如果你維持好成績,也可以在這裏領獎!」
對於國中、國小階段,還不太能自律的孩子,新芽獎學金是很有用的勵學方案。對大專生來說,慈濟的大專組新芽獎學金,目前是一萬二千元,多少能補貼學費或生活費、住宿費;如果他們的學業與表現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就能年年領這筆獎學金,所以他們也會很努力去爭取。
教育本來就是一種投資,把錢放在助學上是最有效能的,因為孩子的知識、技能增長了,不僅能照顧家庭,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如果給弱勢孩子們機會,就能讓他有更大的視野,看見更多的機會,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