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驕傲 社會新鮮人成一家支柱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
張乃華以優異的學業成績、具體的專業證照,獲得了銀行業的工作機會;儘管還是新進人員,但她已承擔起一家的經濟支柱。
|
張乃華少有怨言,唯一牽掛留在故鄉的父母;
但對飽受病苦的雙親來說,她已是他們最大的驕傲。
走出人來人往的捷運站,張乃華踏上臺北市忠孝東路的人行道,直奔自己工作的銀行。
從最基本的存提款、繳貸款、印鑑掛失,到推銷信用卡、房貸專案,張乃華的服務內容五花八門,甚至連提款機「吃卡」時,也得馬上排除故障。讓人很難想像,她是個年紀不到二十五歲,年資才一年多的新進人員。
銀行要求嚴格,不容許一塊五毛的誤差,行員工作時戰戰兢兢,下班後逛逛街、喝喝咖啡,假日時來個小旅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現實並不容許張乃華流連在這些「小確幸」上,下班後的她還得繼續「打拚」!
因病而貧,家庭變色
「我現在住桃園,每天五點起床,六點半就出門,坐臺鐵到臺北車站再換捷運。銀行三點半打烊後還有很多事要做,回到桃園都晚上八點了。」由於通勤、工作時間長,張乃華沒有多少空閒時間研讀考證照的書,只能犧牲假日努力補足。要這麼「拚」,是因為家境實在太困難,一切只能靠自己。
「我國小時曾被寄養在別人家,那時差不多三、四年級,爸爸在花蓮慈濟醫院加護病房住院,媽媽整天陪他,不能遠離。所以我就被託給媽媽的朋友照顧。」說到十多年前,父親病倒的變故,張乃華不禁哽咽。
張爸爸本是一名藥劑師,和擔任護理師的另一半結婚後,生下了獨生女乃華。一家三口在花蓮縣玉里鎮過著安穩的日子,怎料病魔接二連三來襲,先是爸爸腎衰竭,每週必須洗腎三次,媽媽放下工作全心照顧,卻在張乃華讀國中時罹患乳癌。
手術和化療後,張媽媽元氣大傷,仍得拖著病體,照顧罹患腎衰竭、糖尿病且中風不良於行的另一半。雙親無法工作,幾無收入,一家人就靠政府的低收入戶補助、學費減免,以及親友接濟勉強維生。
張乃華完成高中商科的學業,於二○一三年升上一所私立科技大學,儘管學雜費減免,只要自付少許費用即可就學;但到西部上大學,卻也意味著離鄉背井的開始。
「入學當天,我一個人扛著所有東西,從玉里坐火車到新竹。到學校門口一看,大家都有爸爸媽媽陪,為什麼我沒有?就覺得好心酸喔!」
張乃華成為企管系新鮮人後,把大部分心力投注在課業上。當室友趁著假日返鄉時,張乃華就把握難得的安靜時段,安住在宿舍裏讀書。
及至二○一四年,慈濟志工開始走入張家,張乃華記得,是一個為切除乳房病人製作特殊內衣的業者,引介他們接觸慈濟,之後訪視團隊登門造訪。「她爸爸如果沒生病,家庭應該是很美滿的。這麼優秀的孩子,碰到這樣的家境,我們看了很心疼。」負責關懷張家的玉里慈濟志工張秀美不捨地說。
|
為了增強職能,多考幾張證照,張乃華捨棄休閒時間努力讀書,甚至連搭車通勤時,也不忘拿出手機閱讀考試教材。
|
重視本分,年年得獎
志工初步評估,了解張家獲得政府低收入戶補助、殘障津貼,生活費沒有大問題,但房租是很大的壓力,於是提供每個月六千元補助金,外加十公斤白米;而張乃華在就學方面若有費用,慈濟也會伸出援手。
家庭獲得安頓,隻身在西部求學的張乃華更加用功,從大一到大三,每學期都名列全系第一名,因此從二○一四起,連續三年榮獲慈濟新芽獎學金,她也曾被推舉為玉里地區的新芽人品典範。
「拿到新芽獎學金,不是交給媽媽就是補貼自己的生活費。謝謝大家在我最困苦的時候幫助我,度過這麼多的難關。」張乃華感恩各方愛心資助,讓家境困難的她能安心就學。
因為成績優異,且每學期修的學分多,張乃華在大三就已修完畢業所需的學分數,但因學校規定不能提前畢業,因此她就申請「校外實習」代替修課。為了照顧雙親,她於大四那年回玉里,在當地的牙科診所實習,及至畢業前,採納老師建議應徵銀行業的職缺,才又回到北部。
「剛好面試當天就是畢業典禮。所以我跟老師說要先去面試;也跟面試的長官商量,能不能排第一梯。」當天,張乃華匆匆完成面試,就從臺北直奔新竹,卻依然趕不上頒獎,全系第一的獎狀,就由同學代領了。
儘管不是出身頂尖國立大學,但優異的成績,以及在學期間考取的產險、壽險兩張證照,證明了張乃華的努力與能力,終於讓她獲得了金融業的入場券。
然而在學期間,張乃華不是只有讀書而已,短期的打工經驗,也讓她學到不少。「高中升大學的暑假,我一天打兩份工,早上早餐店,中午到晚上在麵店。真的很累,可是沒辦法。」為了支應大學生活開銷,張乃華在入學前就拚命存錢。
大三時,張家被轉為中低收入戶,原本學雜費全免的優待,改為部分減免,為了支應學雜費及生活費,她就趁週末到「吃到飽」自助餐廳打工,收拾客人用餐後的碗盤、食物殘渣,做起來並不輕鬆,時薪只有一百二十元。「一星期去兩次,週六做比較久,從早上做到下午三點,晚上再開始下一輪。週日要趕回學校,就只做半天。」
為了避免影響課業,她只在假日工作,大考前,即使是週末假日,也會捨下賺錢機會專心讀書。相對地,許多家境不差卻熱衷賺錢的同學,反倒成了因打工荒廢學業的負面案例:「他們沒課的時候就是去打工,一下課就趕快衝過去做,沒有好好念書,成績當然不會好,很多科被當。重修、延畢還要繳學分費,何不一次就過呢?」
|
長居玉里家鄉的雙親,是獨自在北部打拚的張乃華最深的牽掛,而她則是雙親唯一且引以為傲的支柱。 |
突破難關,終成支柱
談到讓許多上班族發愁的就學貸款,張乃華很慶幸自己沒有借錢讀書,但她肩上的負擔還是不輕。由於已經工作賺錢,張家的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資格就被終止了;所幸靠著她每個月轉回家的幾千元「孝親費」,加上慈濟每個月的補助金及白米援助還持續著,一家人還能安穩地生活。
有限的薪資,扣掉給父母的錢、房租、餐費、考證照的相關費用後,已經所剩無幾,但過慣苦日子的她少有怨言。
為了省房租和生活費,張乃華過起了每天跨越桃園、新北、臺北三大都會的通勤生活,並善用交通時間,在火車、捷運上研讀證照考試教材。儘管日子過得比別人辛苦,她還是心存感恩:「如果將來過得比較穩定,我就會去幫助其他人,就像曾經幫助過我的人那樣。」
張乃華表示,自己最是牽掛留在花蓮玉里故鄉的爸媽,讀大學時,她最怕接到家裏打來的電話,因為那很可能是爸爸病危的噩耗。時至今日,病魔依然糾纏著這個家,唯有張乃華向上向善的表現,能讓雙親感到一絲寬慰。
「還好我有生這個女兒。」張媽媽的肺腑之言,道盡了對唯一女兒的不捨與讚歎。玉里訪視團隊張秀美也肯定:「她很孝順,很體貼、很懂事,真的值得我們幫助!」
因為病苦纏身,張家父母無法給予女兒最完善的呵護,但各方資源的挹注,以及慈濟人的鼓勵,終究讓這株生長在艱苦環境的新芽,茁長成一個家庭的支柱,一個足以為青年學子效法學習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