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轉負能量為正面動力 運動員邁向勝利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鉛球是楊子豪的專長項目,一年苦練三百天,強化肌肉爆發力以爭取更好的表現。

「別人有的我沒有,可是我有的他們不一定有。」
楊子豪沒有抱怨家庭的困難,而是把負面能量轉為正面動力,
矢志成為運動場上的勝利組。

站上田徑的賽場,擎起重達七點二六公斤的鉛球,楊子豪按照平日訓練的動作,將全身肌力爆發!沈重的球體在空中劃出一道典型拋物線,落地後,工作人員立即拉捲尺測量距離,成績很快就出來了。

於鉛球項目排名全國第五的他,在二○一八年「新北城市盃全國田徑公開賽」,擲出了十一點零五公尺的成績,依然名列鉛球第五名,算是正常實力的發揮。

但更重要的是,多參加一場比賽就多一次臨場經驗,距離參加二○二○年東京奧運的理想,也就更進一步。

「要成為國手,要在二○一九年全國運動會,得到前三名才有機會。」楊子豪略說自己接下來的規畫:「所以此刻的訓練和比賽經驗的累積相當重要!」

楊子豪為了角逐國手資格,在研修研究所課業之餘,也經常到重量訓練室,運用專業器械訓練各部位肌群。

榮耀背後,家境舉步維艱

如同所有頂尖運動員,楊子豪在獲得全國前五名成績前,已摘下多面競技獎牌;而且在進入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前,就取得了水上救生員、游泳教練、籃球教練、美國運動體適能協會(AFAA)個人體適能顧問等重要證照。

除了積極參賽、考照,也為弱勢學童貢獻專業;二○一八年四月,就讀明新科技大學運動管理系的他,把握畢業前最後一學期,和系上老師、同學,參加教育部體育署的游泳教學團隊,把移動式游泳池搬上新竹縣尖石鄉山區,到海拔七百多公尺的玉峰國小,為小學生上正規游泳課。

「我們教他們認識水域,以及如何水中自救。」小朋友玩得開心又學到知識,時任教學團總召的他也跟著歡喜:「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成就感。」

眾多競技獎牌及體育證照,證明了楊子豪的努力與實力;但是汗水與榮耀的背後,卻是舉步維艱的家境。

「我年輕時還能穿高跟鞋呢,現在沒辦法走了。」回想從前,楊媽媽感慨頗深,她罹患輕度小兒麻痺症,以往還能正常走路,此際將近六十,已離不開柺杖輔具。

身為單親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楊媽媽早年擔任保險業務員,撫養兒子楊子豪和女兒楊亞婷,行有餘力也捐善款當慈濟會員。然而中年之後雙腿肌肉衰退,終至不良於行。媽媽的身體狀況與全家生計陷入困境,身為姊姊的楊亞婷趕緊通報慈濟支援。

負責關懷楊家的志工高麗娜表示,當時亞婷還是高商學生,弟弟子豪讀國三,兩個孩子都還未成年,可以感覺到他們的辛苦。

楊子豪目前名列田徑鉛球項目全國第五名,在此之前他已在多項比賽中取得佳績,眾多的獎牌,成為一路拚搏、脫穎而出的印記。

善用獎金,購置訓練裝備

慈濟在二○一二年先將楊家列為居家關懷戶,當時一家人也被縣政府列為低收入戶,每月有生活補助,兩姊弟學雜費全額減免,慈濟人就定期訪視關懷、致贈物資,並對他們的臨時需求給予補助,例如資助媽媽購買殘障專用摩托車,解決交通方面的不便;姊弟倆若有額外的就學費用,只要提出需求,也都會撥款補助。

及至二○一六年,楊家因家況變動,低收入戶資格一度被取消,失去了生活補助及學費減免優待。為了應急,子豪和亞婷先向親友借錢繳學費,慈濟也將楊家改列為長期照顧戶,除了原有的訪視關懷外,再提供每個月七千元的生活補助。

長期互動,志工們對於楊子豪力爭上游的精神印象深刻。「這個孩子很爭氣。有孩子因為生活不好過就有負面想法,可是他很正向。曾說『別人有的我沒有,可是我有的他們不一定有。』」高麗娜讚歎道。

楊子豪很早就決定往體育發展,二○一四年高職畢業進入明新科大運動管理系,接受正規的體育科班教育,也在各項競賽中嶄露頭角。

最令媽媽欣慰的,是楊子豪自高一開始,年年都獲得慈濟新芽獎學金。就讀高職期間,他孝順母親、友愛手足的品行受到肯定,宜蘭慈濟人決議頒給他新芽獎學金之孝悌獎;進入科大後,他將興趣、專長與所學合而為一,展現好成績,便轉而以學習領域獎鼓勵他。

看到兒子往正面、陽光的方向邁進,並受到慈濟人的肯定,楊媽媽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本來我想他別變壞,不要變成中輟生就好了,沒想到一路蛻變……」

志工高麗娜也透露小祕密:「媽媽都會跟我們分享,子豪參加什麼比賽、得到什麼獎項,媽媽以子為榮。」

而楊子豪及同樣獲得新芽獎學金的姊姊楊亞婷,表示這筆錢真的幫助很大。楊子豪說:「我是運動員,必須長時間訓練,能工讀賺錢的時間比別人少。有了這筆獎學金,可以支應訓練要用的鞋子、衣服之類,也能支應生活中不時之需。」

結束最近的競賽後,楊子豪回到宜蘭老家,與媽媽(中)和姊姊楊亞婷(右)團聚。姊弟倆以優異的成績表現,多次榮獲慈濟新芽獎學金。

慈濟安家,遊子安心逐夢

楊子豪在就讀科大期間,也曾擔任校內工讀生,課餘時間到各處室做些庶務工作賺生活費;對於體育科系學生來說,一學期累計一百二十小時的校內工讀,是少數能夠兼顧課業、訓練與工作的打工模式。

「好比八點到十點沒課,那兩小時就可以去幫忙。外面的打工就沒辦法,哪個老闆會要一次只能做兩、三個小時,不能長期配合的員工?」

從科大畢業的他也不諱言,曾有些同學一下課就跑去打工,白天上課時精神不濟;對於自己沒有因為打工耽誤課業及訓練,他感到很慶幸:「不然的話,我可能要捨棄我喜愛的這一塊,就是體育。」

在新芽獎學金和工讀金外,他和姊姊也向銀行申請就學貸款,每個學期借貸四萬元生活費。換算下來,大學四年外加研究所,兩人各自累積的貸款金額,都在三十萬以上,這也意味著就業後,每個月都要償還數千元的本金和利息。

但對於這些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姊弟倆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現在也就讀碩士班的楊亞婷,語氣篤定地說:「我比他早,從高中一年級就開始貸了。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扛起來的責任,畢竟這是我們自己的學習歷程。」

基於自立自強的志氣,以及不讓慈濟增加負擔的善念,姊弟倆在某些費用方面沒有找慈濟幫忙,而是自行借貸。儘管還是揹了學貸,楊子豪仍感恩慈濟的關懷,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追求運動場上的理想。

在二○一八年全臺首場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上,他把握機會向宜蘭慈濟人致謝:「謝謝照顧我的師姑跟師伯,我不在宜蘭的時候,都是他們定期來家裏提供幫助,對我來說這是最大的助力!」

競技場上一分鐘的表現,奠基於經年累月的堅持與努力,楊子豪以自身的運動員經驗,鼓勵新芽學子「放棄」逸樂與抱怨,努力踏出自己的路。

放下抱怨,發揮無限可能

因為在品行、課業、體育方面表現優秀,升上研究所一年級的楊子豪,不僅蟬聯新芽獎學金學習成就獎的榮譽,還被選為宜蘭區年度新芽人品典範之一。面對同樣出身貧困的新芽學子,他引領眾人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我今天想教大家一件事。不是堅持到底,這大家每天都在聽;我要教你們『放棄』,放棄什麼?要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必須放棄玩樂的時間,放棄身邊擁有的一些,也就是可以讓你短暫休息、滿足自己欲望的事。」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冠軍金盃的背後是無數次操練的汗與淚,楊子豪靠著一年苦練三百天的努力,以及慈濟人的幫助,在體育方面拚出了一小片天。苦練有成的他相信,自己做得到,其他學子也可以做到。

「我在夢想這條路,先踏出一步路,而且還在努力中。」楊子豪呼籲所有新芽孩子,不要抱怨家庭的困難,不要抱怨同儕異樣的眼光,要把負面能量轉為正面動力:「做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你是有無限可能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