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關懷,從訪視開始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三重慈濟志工多次拜訪音樂系學生吳驌(中著黑衣者)和母親(右),關心他們在一家之主意外往生後的生活狀況。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生活費、醫療費、學雜費,
對弱勢家庭而言,每一項都是困難。
慈濟訪視志工不只長期陪伴,分擔生活壓力,
也扶助學齡子女踏穩最重要的學習之路。

「家庭經濟失去支柱,連累孩子失去教育,不只是一個家的問題,將來會演變成社會問題。」慈濟草創之初,證嚴上人就特別重視貧寒子弟的就學問題。

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慈濟志工幫助貧病家庭,除協助解決生計、學費問題外,也提供當時質料最好的「太子龍」學生服給受幫助的學童,為的就是讓他們在學校裏能有自尊,喜歡上學。

時至今日,臺灣物質條件大幅提升,弱勢家庭不再衣衫襤褸。但在還過得去的表象下,依舊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生活費、醫療費、孩子的學雜費,每一項都是困難。

慈濟各分會、聯絡處接獲通報後,就會安排志工造訪需要幫助的家戶,視情況提供金錢、物資及相關社會資源的協助。熱心的志工不只分擔家長的生活壓力,也陪伴孩子踏穩最重要的學習之路。

在慈濟三重靜思堂舉辦的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吳驌應邀上臺表演非洲鼓樂。

不輕言放棄學業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冒的?」「星期一的時候。」「現在還有流鼻水嗎?」發覺吳驌講話聲音異常,慈濟志工孫美琴趕緊探問。

「他吃都不定時。晚上九點、十點才回來吃飯。」說起每天從三重騎機車往返陽明山上課的兒子,吳驌的媽媽頗為心疼,而不久前往生的另一半,更令她不捨。

因為喜歡聽音樂、玩音響,吳爸爸早年把興趣當事業,開了一家音響店,小小年紀的吳驌也在耳濡目染下,對音樂產生興趣。但之後音響買氣衰落,吳爸爸於是關店,改為在家接買賣及維修。一家之主收入微薄不穩定,媽媽因視網膜病變成為視障者,加上沒有自己的房子租屋而居,吳家就此成為低收入戶。

儘管讀不起花費高昂的音樂班,唯一可用的樂器也只有爸爸送的電子琴,吳驌還是憑著自學通過學科、術科考驗,進入大學音樂系,並以優異的學業、競賽成績,獲得師長肯定。

二○一八年六月下旬,吳爸爸車禍往生;母子倆徬徨無助之際,一位「不請之師」主動替吳家找支援。「他國中老師跟他們家很要好,得知吳驌的爸爸意外往生後,就提報給我們慈濟。」孫美琴、張玉環等訪視志工立即家訪。

由於吳媽媽視力模糊,以往每當有人造訪,吳爸爸總是站在她的身旁,握著她的手讓她有安全感。而今爸爸不在了,換成長子吳驌站在媽媽身邊給媽媽靠。一個就讀大二的年輕人能如此體貼,讓志工們感動不已。

「這孩子才十九歲,卻很成熟、很穩重,不會因為爸爸突然間走了,就整個垮掉,好像沒有未來了。他把他的傷心都收拾起來,成為媽媽跟妹妹的依靠。」

孫美琴補充說,吳驌會修音響,爸爸往生後,換成他替老客戶服務。他也想辦法變賣父親遺留的音響器材,假日還打工教打擊樂貼補家用。也因為他學業成績及音樂表現亮眼,獲頒二○一八年新芽獎學金大專組「學習領域獎」。

「領獎那天沒問題吧?師姑希望你可以打非洲鼓,然後再分享。」張玉環詢問吳驌,想確定三重區慈濟新芽獎學金三重場次頒獎時,他能以「人品典範」的身分登臺,現身說法鼓勵獲獎的學生;「可以!」吳驌肯定道。

由於吳爸爸身故後有低收入戶意外理賠金,加上低收入戶子女就學可減免學雜費,因此吳驌一家人的生活、就學,短期內都沒有問題。張玉環對吳驌說:「師姑還會再來看你。也希望看到你好好地完成學業、出社會,好好地照顧家庭。」

對於就讀大專、高中的弱勢學子來說,學雜費以及離家求學的生活費是沈重的負擔,志工訪視時會特別注意這方面是否不足,避免孩子因為家境放棄求學。

「二○○八年金融危機時,慈濟就有安心就學計畫,訪視後確定孩子真的有需要,我們會全額補助。」張玉環說明:「之前有個案家就是這樣子,他那時讀高中,一學期註冊費一萬五千多,我們就拿他的四聯單替他繳;一直幫助到現在,孩子已經大三了!」

為了幫助缺乏教育資源的弱勢家庭子弟,臺東慈濟人結合慈濟教聯會、慈青等人才資源開設課輔班,其中也有留美志工教授英文。

免費課輔幫忙「進補」

相對於高中、大學的高額負擔,國中、國小學費由政府承擔,加上一般雇主多半不用十六歲以下童工,因此弱勢國中小學童「因貧失學」、「打工誤學」的情況較不明顯,反倒是下課後缺乏妥善照顧及陪伴的問題令人擔心。

不識字的阿公阿嬤、不懂中文的外配媽媽看不懂國小課文,無法指導孩子的功課。很多從事勞力工作,收入不高的家長即使知道孩子在外遊蕩,或是「宅」在房裏一直滑手機也不好,但卻因為沒時間陪伴、沒錢送孩子參加課後活動而無力改善現狀。

慈濟於是在雙北、臺中、臺南、花東等十個縣市,開設二十七個免費課輔班,幫居家關懷戶及長期照顧戶的孩子「進補」。

這其中,臺東慈濟的新芽課輔班相當特別,每週六上午,孩子們到班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拿出課本、作業簿,而是享用香積志工準備的早餐,課輔結束也是吃了午餐再回家。

「這些家庭的父母親必須要打好多份工。可能只休週日一天,週六還要去工作。」慈濟教師聯誼會李岳青老師表示,孩子們從週一到週五可以享用學校的營養午餐,但週六學校放假,父母、祖父母卻仍要工作,午餐可能就顧不到了,而課輔班供餐就可以照顧到他們;甚至有阿嬤對孫子說:「你一定要去,不去的話沒有東西吃。」

當然,課輔的重點還是在溫故知新,把學校交代的功課做好,學會不懂、不會的部分。指導功課的老師、慈青,把孩子們分成國小低年級、國小高年級以及國中生三組分別施教。

「你教我好不好?」小女孩央求著大學生姊姊幫她解題,姊姊卻鼓勵她自己先練習一次。「效果的效……你寫這樣不會太短嗎?你確定?」另一間教室裏,國小老師張福松指出學生的錯別字,並請他重新造句。

接受課業指導一小時後,同學們接著換教室上英文課,跟著從美國回來的志工老師,一起朗誦英文靜思語:「口說好話Speak kind words!心想好意Think good……」

課輔時間不長,但要投注的時間、人力、精力卻不少,擔任聯絡人的張福松老師表示,星期六要課輔,前一個週日就要在臺東大學慈青社發布訊息,慈青幹部會在星期四下午五點前,將參加同學的名單傳給他。

除了指導功課的大學生,還得確定多少國中小學生會來上課,有哪幾位需要接送,當天會有多少人用餐,都要告知社區志工:「星期四下午一定要跟他們講,不然會來不及。」

週六早晨,當其他同學還在沈睡,慈青們已集合完畢,等著志工把他們從知本校區載送到臺東市內的靜思堂。

「待在宿舍,可能滑一下手機時間就過了,不如來做有意義的事情。」臺東大學慈青傅詞源表示,早上七點起床,到整個課輔結束活動回到學校,已是下午兩點。儘管「工時」不短,他卻不覺得累:「我除了回高雄家以外,幾乎每星期都來陪小朋友,一直持續了三年。」

誠然,光靠一週一次的課輔,不可能讓學童們的成績突飛猛進,但能讓他們補充身體、智能與心靈的營養,一切的付出就值得了。

「他們如果因此對人與人之間有更大的信任感,知道社會沒有遺忘他們,我相信對這群孩子的幫助會是極大的。」李岳青老師如是說,而曾經受到幫助的孩子,也果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

一位從小學三年級,就由志工接送來課輔的男孩,現在已經升到國三了,他除了繼續請老師及慈青指導功課,也承擔起「班長」、「服務股長」的角色,協助老師、慈青進行場地布置等工作。

「一路以來,我覺得他願意來,願意去服務別人,就是給我們最大的回饋!」李岳青歡喜地說。

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廣邀大眾參與,無論家庭背景如何,孩子們在此跟著教練學習,鍛鍊體魄。

家長放心孩子開心

除了靜態的課輔,志工還安排動感十足的體育活動,邀請弱勢家庭子女加入「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的各區球隊。

全臺共有十八支隊伍,板橋隊在這學期共有九十三名學生隊員,大部分是一般大眾子弟,慈濟關懷戶、照顧戶的孩子也有,但比例不高。當大家穿上同樣的制服,為榮譽拚搏的時候,身分、背景的差別,已消融在全體一心的團隊精神中。

「這裏有師兄、師姊在照顧,不會學壞!」球員家長阿朋,道出了信任慈籃的緣由。他因罹患重度小兒麻痺症,以輪椅代步,幾年前被人提報給慈濟。但阿朋自認不需被救濟,婉謝金錢補助,只接受志工定期訪視,並把當時還在念小學的兒子送進慈籃球隊。倏忽六年,昔日小童如今已是高一生了。

「教練蠻好的,願意教我一些技術。在外面打球就自己練自己的。」阿朋的兒子,道出多年來參加慈濟籃球隊的心得。

唯一的孩子在慈濟志工看顧下打球健身,讓為父的阿朋很放心。接受慈濟長期補助的陳阿嬤也表示,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孫子參加慈籃後不一樣了:「他來打球半年多了,本來比較矮,現在比較高了,也比較強壯了。」

板橋慈籃的主責志工呂福堯表示,板橋隊每週日早上在江翠國中活動中心練球,教練有國泰女籃隊的退役教練,還有幾位是職業籃球隊的,大家都是無償付出,而且慈濟人醫會志工也會在場看顧,防治運動傷害。

「運動能增加新陳代謝,流流汗,心情就比較平靜。」學過柔道的呂福堯肯定整個團隊的付出,歡喜地說:「我們就是陪伴孩子,看到孩子成長就是一種快樂!」

 

 

在少子化、人口老化趨勢明顯的二十一世紀,每一個孩子未來要承擔的責任,勢必比現在的中壯年人要多上許多。

慈濟對弱勢家庭的教育協助,涵蓋幼稚園到研究所,各種的教育協助,學雜費補助與課後活動安排,都是為了減少城鄉差距、補足教育資源,幫助孩子完成學業,養成自立的能力與利他的美德,進而成為能替國家社會加分的正向人才。

多年的投入,已有可喜的成果,慈濟人也將繼續把握因緣,善用十方善士捐助的資源,不遺餘力地協助、輔導,護持更多的孩子突破困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