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獎助弱勢學子 扶助新芽成大樹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慈濟獎助學最可貴之處,
在於幫助數以萬計「家貧志不窮」的孩子,
在面對就學困境時,
不再只有最無奈的選項;
讓生長在艱苦環境的新芽,
茁長成一個家庭的支柱。

「你的囝仔真優秀,要讓他讀下去啦!」在反映臺灣「古早時代」的影劇中,常見鄉村教師急奔貧困農家,苦勸家長別讓孩子輟學的劇情。時至今日,社會經濟提升,父母們普遍了解教育的重要,莫不希望孩子能藉由知識的力量,過著不虞匱乏的生活,大部分的兒少、青年也能讀到大專,但仍有數以萬計的學子囿於家境,受困於高額學貸與過度打工。

臺灣評鑑協會針對二○一七年入學之大學與技專院校新生進行調查發現,大約每五位新生中,就有一位以就學貸款支付學雜費(註)。以私立大學每學期約五萬元的學雜費計算,一個大學生四年八學期的借貸總額可達四十萬以上。

從教育部二○一八年八月公告之「就學貸款輕鬆還」方案來看,全臺借學貸的總人數為八十七萬人。而目前正在償還學貸的五十萬社會人士中,有七萬八千人符合緩繳資格,可見「借錢讀書」已成年輕世代一大重擔。

相對的,許多貧病、單親、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更難負擔高中、大學階段偏高的費用,他們的子女也可能從小就得面對大人自顧不暇的困境,不少國中、國小學童,甚至必須反過來照顧病弱長輩。

缺乏家庭支持的孩子,求學之路走得比別人更艱辛。家扶基金會於二○一五年訪查發現,弱勢高中職學生的家庭,月收入不足兩萬者過半,有七成三的比例無力支付子女學雜費;超過六成的受訪學生反映,自己因打工而影響課業。

孩子就學有困難,背後原因往往是家庭崩壞失能。當一個學子、一個家庭無法自力突破教育困境時,就需要獎助學機制來救濟。

慈濟伸援,確保安心就學

公部門、民間團體、學校以及有心的人士,都投入不少資源幫助弱勢孩子,人們只要上網一看,很輕易就能找到獎助學金的訊息。慈濟也有獎助學方案,不只施予金錢資助,還結合社區志工網路,提供「全程、全家、全人」的全方位支持,成為弱勢學子及他們的家庭最溫暖、最有力的依靠。

鄰里長和學校師長隨時可向慈濟基金會提報、轉介個案。當各區慈濟志工接獲通報,得知有家戶因失業、疾病、意外傷亡等變故,生活發生問題時,就會立即登門訪視。

對於陷入困難的家庭,志工會評估需求,給予每月生活費、醫療費補助等措施,幫他們解決生活、醫療方面的難題,接著以陪伴輔導、助學補助等作法,確保孩子能安心就學;再以「新芽獎學金」鼓勵他們於學業、孝悌、才藝等各方面力爭上游。

臺中的「醫學生兄弟」,就是慈濟獎助學的受惠者。現就讀醫學系五年級的哥哥林胤廷表示:「三年前我大二的時候,弟弟剛好上中醫系,但爸爸失業了,阿嬤又有癌症,我跟弟弟就接受慈濟的幫助。」

接獲兄弟倆的求助訊息,慈濟志工登門訪視,評估後將林家列為長期照顧戶,每月補助罹癌阿嬤的生活費及醫材費,並且幫兄弟倆繳清那學期的全額學雜費。

之後,臺中慈濟人想要繼續補助他們的學雜費,兄弟倆卻婉謝了。「畢竟慈濟的錢也是五百元、一百元募來的,而我們畢業就業後,就有能力償還學貸了。」林胤廷說。

度過最困難的那學期後,兄弟倆以助學貸款支付學雜費,但已不再需要當家教打工,而是用名列前茅的成績爭取學校及企業的獎助學金,來支應生活費。他們的志氣感動了臺中慈濟人,連續三年審核通過「新芽獎學金」給兄弟倆,甚至推選他們為二○一八年度中區新芽獎學金人品典範。

「他們兄弟都是第一名、九十幾分的成績,還把學校頒的獎學金拿來替阿嬤做假牙,得新芽獎學金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這兩年我們辦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他們也都來當志工。」負責關懷林家的志工朱盧素貞,再三讚歎道。

五大獎項,鼓勵新芽向上

自二○○七年開始,慈濟每年對居家關懷戶及長期照顧戶子弟頒發新芽獎學金,迄今已嘉惠六萬多人次。二○一八年度,計有八千五百多位各級學校學生,獲頒學習領域、孝悌、特殊表現、全勤、進步五大新芽獎項,頒發出去的獎學金額高達五千多萬元。

新芽獎學金是實質的鼓勵,而平時慈濟志工不求回報的付出與關懷,其價值更遠高於金錢所能代表。

這些獎助學措施最可貴之處,在於幫助數以萬計「家貧志不窮」的孩子,掙回最該把握的學習時光,讓他們在面對就學困境時,不再只有最無奈的選項,可以扎穩知識根基,全力向上向善成就自己。

在此過程中,慈濟人一直都在,會陪伴弱勢孩子與他們的家庭直到自立,這些不遺餘力的投入,為的不只是幫助一人一家翻轉貧苦命運,更要扶助新芽成大樹、作棟梁,撐起社會人群共同的未來。

註:發表於《評鑑雙月刊》第七十四期(二○一八年七月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