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九二一希望工程連鎖磚路面修復 大吉國中千年步道 步步如新
撰文‧何淑麗

志工撬開步道連鎖磚,細心挪移樹根、評估截斷點,重鋪路面又不影響樹木生長。(攝影/施哲富)

九二一地震將屆二十年,慈濟援建的希望工程嘉義大吉國中,
志工當時親手鋪設的連鎖磚步道,也因樹根盤據、凹凸不平;
眾人齊力整復翻修,確保師生行的安全,守護學校的愛,將一代傳一代。

溫煦秋陽照在嘉義縣大吉國中,二○一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八十多名慈濟志工分成三組,趁著週末不影響師生上課,要整理修復校園內連鎖磚隆起、凹凸不平的路面。

大吉國中和慈濟的深緣,起於十九年前。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位於民雄鄉內埔仔的大吉國中未受災,然而一個月後,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嘉義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四地震,大吉國中與民和國中受到重創,校舍經鑑定已是危樓,需拆除重建,經慈濟勘查後決定列為「希望工程」援建學校之一。

大吉國中校園震後僅剩兩間教室與廚房,留下滿眼蒼翠的樹木屹立。重建工程保留這片樹林,成為師生進入教室前最美麗的一段路;環校步道與錯落各棟教室間的空地,以連鎖磚鋪成,是孩子跑跳與附近居民休閒的空間。

二○○一年四月,上人行腳到大吉國中,沿著圍牆內側環繞校區的步道徐行,埋首整地的慈濟人,直到上人走到面前,才驚喜地放下工具、合十問訊,上人欣慰又疼惜地說:「學校要千年不倒,所以你們正在鋪的,就是千年之路喔!」

大吉國中新校舍啟用後,慈濟志工持續與師生互動,包括新芽獎學金助學、大愛媽媽帶動靜思語手語。十九年來,校園林木愈益蓊鬱,林蔭下,長約三百五十公尺的步道,因樹根竄生造成多處凸起;停車場亦因多年使用,連鎖磚經過車輪輾壓逐漸凹陷不平。

二○一八年十月,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等一行人前來嘉義,拜訪民和國中和大吉國中,舉辦座談,回顧九二一;巡禮校園時,考量連鎖磚步道凸起有安全顧慮,經過志工王壽榮與專業志工前往勘查,確認可以修復平整,旋即籌備動工。

一九九九年一○二二嘉義地震,震毀大吉國中大部分校舍(上圖攝影/林鳳琪)。

慈濟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整體援建,包括普通教室、專科教室、視聽教室、圖書室、半戶外休閒區、運動場、球場等。重建校舍保留校園原有大樹(下圖攝影/洪瑞欽)。

 

處處設想,維持原貌

志工蕭志成有多年鋪連鎖磚經驗,也是這次任務的窗口,他規畫出步驟——挖出連鎖磚,把接觸面刷乾淨;找出樹根截斷點,接著整地,專業志工以碎石鋪平,眾人再將連鎖磚排列相互鎖住、細敲平整;志工推著單輪推車來回運送,及時補上砂石,縫隙處補填細沙,讓連鎖磚穩固,每塊連鎖磚都像當初援建時的平整耐用。

位在學校大門口的停車場,地面畫有白線車格、寫著編號,志工將受損範圍內的連鎖磚一一取出,師姊們接過連鎖磚,手拿鋼刷將每一面細心刷去泥土。志工陳志銘提醒大家,「有白漆、號碼的連鎖磚要另外放一邊,等一下整好地,要照原先的停車格鋪回去,不要增加學校師生的困擾。」

連鎖磚鋪設看似容易,然而要考慮排水、平整、緊密,每塊磚起頭如稍有偏差,後段發生歪斜便要全部重來。承擔急難救助隊的林世豐說:「雖然分成三小組,同時在停車場、步道分三區進行整修,但是每小隊都分配有專業志工承擔指導,相信分工合作下,今天一定能完成任務。」

林世豐說明,志工購買砂石和小碎石、水泥,要來補平地面和連鎖磚隙縫,走道邊的護圍也需抹上水泥,單輪推車、水桶等工具,都是從事建築的志工知道一定會用到就主動帶過來,「慈濟援建的希望工程就像我們的家,要合力守護它。」

在環校步道區,樹根又粗又緊地扣住走道,有建築專業背景的志工黃春雄在樹下仔細評估截斷點,將步道邊樟樹竄生的樹根用鋸子切斷,整地但不傷及樹木生長,一時林蔭間瀰漫樟樹特殊香氣。

資深志工王壽榮來來回回在各組之間,校園不知繞了幾十圈,不時投入翻開連鎖磚、幫忙運沙石。他說,最初設定十五名志工,結果連鎖磚底部一處處都是粗大的樹根盤據,耗時耗力,「幸好,整修前發布訊息,各社區共八十多位志工主動投入,遠比預期得多。」

大愛媽媽每週來到大吉國中,帶領靜思語社手語活動,期末圓緣與孩子們在校園樹下同聚。(攝影/劉志銘)

校園如家,鄉親看顧

當年重建大吉國中,硬體完工、緊接著啟動景觀工程,諸多事務都需要人力支援,曾經參與服務的林芯伃,回憶起幫忙搬課桌椅、縫紉機,每位志工都很賣力地做事,要趕快讓師生遷入新教室上課。

「今天再來整修連鎖磚,真的賺到腳痠、手痠,感覺歲月不饒人,卻也賺到最多的歡喜心!」林芯伃參訪過南投集集希望工程學校,每間校園各有建築風格,依照當地的地理、人文來重建,相同的是洗石子外牆,素雅外觀無新無舊。

「上人說過,不能只蓋一棟漂亮的空房子,接下來要重建教育的理念。看見大吉國中美麗的校園,洗石牆、『人』字形屋簷穿堂,高聳茂盛的樹木、翠綠的草坪,學子們一定能感受到眾人的愛心。」

在學校帶領學生種菜的音樂老師邱金樹已退休多年,這天也來到學校,和志工回憶希望工程點點滴滴。他說這所學校有慈濟人文,校舍看不出已經蓋了十幾年,「怎麼看,都是那麼美!」

十九年前的老家長會長蕭聰明,這天也來向志工問好。蕭先生接任會長時,「希望工程」剛動工,為了感謝慈濟的幫忙,他發動家長帶自種的橘子、柳丁等地方農產來慰勞工人和慈濟志工,他還煮道地的冬瓜茶讓大家解渴。

蕭先生記得上人當年的期許,學校雖然由慈濟援建,卻要靠社區的鄉親們用愛灌溉;所以他持續多年關心校園,這天也特別趕來,看到志工把凹凸的連鎖磚整復完成很讚歎,感恩慈濟把大吉國中建造得堅固優雅,有愈來愈多孩子來讀大吉國中,學校增班,不同於其他學校逐年減班,「我不會說好聽的話,只有感恩的心。」

來自高雄的志工蔡秋風回憶,當年嘉義、高屏志工共九千人次投入啟用前的景觀工程,「大家拿著電鑽打孔,沈重的機器震動快速;到了中午用餐,手拿著碗都在抖動。」

可是志工幾乎沒有休息,拿起鑽機繼續工作;因為大家知道,那時許多受災學校校長聽聞慈濟願意援建希望工程,紛紛去請上人幫助,希望工程學校由二十幾所最後達五十一所,屬於小型學校的大吉國中重建經費就要上億元,可想而知上人的擔子何等沈重。「今天再看到志工來幫忙整修連鎖磚,看著洗石牆面,依稀記得每位志工的身影,每一間希望工程都是寶貝。」

秋陽下,眾人衣服乾了又溼,午後兩點半完成任務。校長邵冰瑩感恩志工如此快速又完美地修復,且完全沒有影響學生週六的輔導課。

林蔭下步道平整如新,孩子們暢快跑跳運動,這裏是孩子未來的起點,愛,將一代傳一代。(資料提供/張小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