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我們富有快樂
口述‧曹聰賢(臺灣慈濟志工) 整理‧高玉美

在莫三比克慈濟會所,縫紉組志工利用臺灣愛心米袋製作提袋。(攝影/莊美幸)

物質匱乏的他們沒有計較心,勤勉生活、樂於分享,充滿旺盛生命力。

退休後,陸續參加幾場國際賑災及發放,這一次非洲關懷團更讓我有不同的體會。關懷團從南非德本、約翰尼斯堡到莫三比克,無論是物資發放或參訪學校,當我看到在貧窮線下生活的人們,態度坦然而知足,讓我與團隊成員重新省思人生。

當地少雨、缺水,居民幾乎以耐旱的食物為主,玉米、樹薯是維持生命的主食;又因為缺水,烹調及飲食條件極差,也許是無從比較與改善吧,當地人泰然面對。

一個九歲左右的莫三比克小女孩,父母不在身邊,由阿嬤扶養,小小身軀在菜園採摘樹薯嫩葉,看到我們抵達家訪,放下手上工作,態度謙恭地接待後,一轉身到露天的「廚房」,開始用砂土徒手刷洗鍋具,刷完鍋子,拿起一把樹薯葉搥搗,動作靈巧。

看著家徒四壁的住處,年邁的老人與幼小的孫女相依為命,心中難免不捨,但小女孩的身上,卻讓人看到旺盛的生命力。

乾旱導致糧食歉收,人民生活極為困苦,關懷團這次發放來自臺灣的愛心米,杯水車薪,但衷心希望能給居民一點幫助。他們席地而坐,歡樂高歌;本土志工雙手捧著大米,哼著同樣的曲調,一唱一和間,畫面協調,氣氛歡愉,是我前所未有的體驗。

我們受到現場氛圍的感染,雖然語言不同,不擅長舞蹈,也跟著哼唱,手腳隨著旋律搖擺踩踏,我想天堂境界也不過如此。

發放結束,居民們頭頂著大米,一路唱著歌曲回家。當地志工告訴我們:「他們將物資領回去後,許多人還會分享給無法領取大米的鄰居。」乍聽真的讓我們不敢想像,在這個極度缺糧的地區,這包大米可以讓他的家庭溫飽一段時間,但他們卻不吝分享給周遭。

還在佩服著他們的愛心施予時,轉眼看到一個小男孩,推著一臺獨輪車,車斗上是不良於行的阿嬤,捧著當天領取的物資,一老一少相互依賴的畫面,溫馨中也透著些許的悲戚。

無論是天災或是人禍,最直接受苦的都是無辜的人民,過往每當我把物資交到受助民眾的手上時,眼神的交會間,回饋給我的是感謝、感恩。但是非洲之行,最讓我感動的是,非洲人民眼中透著「雖然我貧窮,我卻很快樂」。這除了是人民的天性使然,是否因為沒有外在的引誘與薰染?

反觀生活在科技方便、物資豐裕環境的我們,每天想的是如何獲得更大、賺取最多。在充滿比較與計較的環境中,汲汲營營於小利,往往損失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互信。

純樸與無求,是快樂的泉源。衷心希望,這片乾旱的大地,即使挖掘不出源源不絕的水源,也要讓這分快樂知足的胸懷,長存人人的心中。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