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教室
口述‧呂秋霞(臺灣慈濟志工) 整理‧高玉美
|
莫三比克當地公立學校普遍面臨教室、師資缺乏困境。(攝影/蘇柏嘉)
|
樹下、牆邊,擁擠的教室裏,孩子安靜的背影說著,我們想上課。
抵達馬普托國際機場那天已是深夜,十月三十日總算能看看莫三比克,這個位於非洲南部的國度。
歷經顛簸車程,抵達慈濟即將協助援建的恩達菲拉學校(Ndlavela)預定地,一行人在路邊樹下稍作休息。前方出現了十多位年紀不等的小朋友,悠閒地在路上走著。看看錶,早上十點多,這段時間孩子們不是應該在教室裏嗎?經過志工的解說,才知道四十多年前脫離殖民的莫三比克,經過連年內戰,民生凋敝,連孩子的受教權都因為國家財政困難而受到影響。
「雖然義務教育到七年級,但由於校舍與師資不足,公立學校孩子們白天分為三個梯次上課,每梯次大約學習三至四小時不等的課程。」這個回答引起我的好奇。當我們參訪有六千多位小學生的恩達菲拉學校,發現空間嚴重不足,教室裏,座位區擠滿了孩子,前排走道也有學生席地而坐。
教室裏唯一的空間,只剩下黑板前小小的走道,讓老師得以走動,坐在講臺前的孩子,還得隨時注意雙腳,以免絆倒師長。老師解說著課文,從孩子們的專注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
一行人來到學校操場,看到教室外的牆壁邊上,一塊塊破舊的黑板立在牆邊,孩子們就地而坐,專心上課,隔不到幾公尺,又是另一個班級。我們的造訪,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專注。算算教室外的「教室」,居然有三個班級,各自學習。
遠處幾棵大樹下,圍坐一群孩子,乍看以為進行戶外教學,原來樹下也是教室!同學們圍坐一圈,專心上課。相隔幾公尺的樹下,老師正在批改作業,一群同學井然有序地等著老師的指導。
我的視線來到不遠處另一個教室,那是用幾塊布幔和鐵片圍起來的空間;看看四方揚起的塵沙,我猜想,這個教室位於風口,布幔大概是用來抵擋塵土吧!
一個學校,出現好幾個不同的教學場域,孩子們不需比較,也無從選擇。能夠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值得珍惜的。
當地慈濟同仁蘇柏嘉說明,孩子們分梯上課,每個時段換場時間只有五分鐘,近一百位學生要撤出教室及交接,在在考驗著他們的默契與紀律。
回到車上,思緒回到十多年前,九二一大地震讓中臺灣成為重災區,民房及學校嚴重傾倒。孩子們在大樹下、帳棚中忍受風吹日曬,無法專心上課;慈濟於是興建臨時教室,讓教育不中斷,家長們也才能專心整建家園。歷時三年,慈濟援建的「希望工程」,一幢幢重新矗立在受傷的土地上,歡迎師生回到嶄新而堅固的校園。
再看看這個經過多年內戰的國家,百廢待舉,孩子們的學習,也只能因陋就簡,讓人憂心。結束交流行程,回到臺灣,非洲孩子們清澈透亮的眼神,經常出現腦海,衷心期盼他們也能像臺灣的孩子一樣,在安全整潔的環境中專心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