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歡迎來到真正的非洲
撰文‧蔡雅純、林維揚

非洲南部八國兩百多位本土志工幹部,二○一八年十月下旬齊聚南非研習。(攝影/林岱融)

歷史傷痕尚未癒合,
普羅大眾生活依舊困苦,
這是非洲;
貧瘠大地上每一步都艱辛,
卻更能靠近苦難人,
窮人努力幫助窮人,
這也是非洲,
更真、更善、更美……

從臺灣出發,歷經二十個鐘頭轉機、候機,天黑天明,終於到了非洲。

當飛機緩緩降落在南非德本機場時,本以為映入眼簾的會是大草原,沒想到一出航廈,看到的是完善的公路系統、現代化的設施、商業大樓、購物中心以及川流不息的車潮,不禁疑惑:「這真的是苦難的非洲嗎?」

不過,當華人志工袁亞棋及祖魯族慈濟志工帶著非洲關懷團一行人,來到車程僅一小時的德本(Durban)近郊時,強烈的對比出現在路旁:磚造矮屋、竹竿撐起塑膠棚布的市集、衣衫襤褸的小孩,還有用貨櫃屋改造的小雜貨店。走入社區,多是年長者與幼童,跟市區的繁華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

「歡迎來到真正的非洲。」落腳當地已十三年的袁亞棋表示,南非的貧富差距極大,殖民時期實施種族隔離制度,原住民只能任由白人執政者支配;直到一九九四年曼德拉當選總統後結束種族隔離,南非黑人才有機會獲得平等待遇;只是歷史的傷痕需要時間撫平,占人口多數的黑人居民生活依舊困苦。

走進恩辛比尼社區(Nsim-bini),看到一棟由慈濟志工援建的社區中心,裏頭陳設簡單,卻是當地志工及居民很重要的據點。十來坪的空間,可以讓大家集會、供應熱食給孤兒、做為愛心米的倉儲等,遇到舉辦本土志工跨國交流營隊時,晚上還能搖身一變成為住宿處。

小屋另外的功能,就是作為社區縫紉班。當地祖魯族志工利用時間製作衣物、包包、飾品等,並將販賣所得投入支持社區關懷。長期關懷居民的泰瑞莎女士(Teresa)擔任教會牧師的先生,感動於證嚴上人的大愛精神,遂將原要興建教會的土地,捐贈給慈濟基金會做為這處社區中心。

兩個月前先生往生,還在服喪期間的泰瑞莎女士,看到從臺灣來的慈濟志工感動萬分,握著大家的手不停地說著感恩;這一刻的心靈交會,不分國籍、種族及語言。

南非德本市郊山坡貧戶散布,本土志工每月前往關懷,來自臺灣的關懷團志工一起送上愛心米。(攝影/林維揚)

熱食據點自力更生

南半球的十月底,正是春夏交替,氣候又乾又熱;七十五歲的慈碧師姊(Beatrice Sibisi)在簡陋的露天廚房燒柴起灶、煮飯備菜,讓附近五十多位窮苦孤兒及老邁長者可以有一餐飯吃。

住在姆卡奇尼社區(Mkhazini)的慈碧師姊跟慈濟結緣將近二十年,一直以來都是利用自家的廚房作為熱食供應站,看似平常的工作,卻事事用心規畫。每隔一段時間,志工配送臺灣愛心米到供應站,慈碧師姊每週依照白米數量來計算每一餐的主食,不足時就自己做餅來補足,並在供應站旁開墾菜園,讓配菜可以更多樣。縱使已經受傷開刀兩次,慈碧師姊仍然熱心助人。

近兩百個熱食供應站遍布在德本市郊鄉間,每站每週供應一至三天不等,每月熱食需求有五千人左右;德本僅有十五位華人慈濟志工,這麼大量的備餐工作,仰賴本土志工承擔,也帶動居民一起張羅食材、自力更生。

年輕的恩拉卡波‧姆蘇努(Nhlakanipho Mchunu)及山姆‧馬格瓦札(Samkeliso Magwaza),是德本本土志工的主要幹部,兩人才二十多歲,平時負責規畫訪視行程。

他們有感於很多年長志工儘管行動不便,仍全心投入承擔志業,無畏郊區山路崎嶇漫長,持續訪視;因此帶動當地年輕人,每月開車帶著大家翻山越嶺,車子到不了的地方就走路去關懷,一路走、一路唱;至今德本的慈濟關懷戶已超過兩千戶。

莫三比克會所「慈濟的家」是本土志工關懷社區的據點,每週並有不同志工組別精進,簡樸的佛堂中,人人專心共修。(攝影/林維揚)

 

回去就是要帶動

位於蘭西利亞機場旁的慈濟培育中心,是慈濟在南非第一大城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的新據點,由華人志工李慶隆無償提供使用,平時供應熱食及本土志工會議共修。這一次,我們剛好遇到了一年一度的非洲南部八國本土志工幹部研習營。

來自南非、賴索托、辛巴威、史瓦帝尼、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及馬拉威共八國本土志工幹部,進行三天兩夜的研習課程。營前的準備非常用心,為了擴充住宿的需求,志工募來木棧板作床架,再鋪上木板及床單,用最簡單的素材搭出溫馨的住宿空間。

華人志工及本土志工一起準備每餐兩百四十人的伙食;本土志工也將課程所需的視聽設備、生活物資、環境清潔一肩扛起,讓課程得以順利進行。各國志工專心上課,大家都說:「回去了就是要帶動!」

在營隊中,看到先前在德本見過面的四名納米比亞志工,他們說,雖然慈濟護持了跨國的巴士車資,但他們實在沒錢由自家社區前往巴士站;原本要放棄這一趟到南非的精進活動,但在亞棋師姊不斷鼓勵下,他們設法籌募費用,又獲得當地華人志工贊助車程間的餐費,才有辦法費時三天、搭乘巴士抵達南非。

來到營隊,志工們抓緊時間學習,除了慈濟理念、行住坐臥儀軌外,一名納米比亞志工更是把握用餐空檔,寫下《供養歌》歌詞及意涵,希望回國時能與家人分享。

莫三比克式發放

揮別南非,一行人跟著莫三比克華人志工蔡岱霖,搭機到本次行程最終站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Maputo)。當我們準備步出機場,遠處傳來歌聲,近四十名當地志工組成歡迎團,載歌載舞迎接,一見面彼此擁抱,熱情與感動揭開了行程。

比鄰南非的莫三比克,在第一顆種子蔡岱霖師姊帶動下,已有三千一百五十位本土志工。我們參與了兩場發放,一場是在離市中心約九十分鐘車程的馬虎博社區(Mahubo),另一場則是在二○一八年二月發生垃圾山崩塌的胡雷尼社區(Hulene)。

馬虎博社區地處市郊,途經柏油路、磚瓦路及泥沙路,才抵達目的地;照顧戶早已整齊地坐在樹蔭下,用歡呼聲及歌聲迎接我們到來。過去參與發放,皆是由志工站在定點、照顧戶依序領取物資,但莫三比克式的發放,是照顧戶坐在地上,由志工彎腰鞠躬將物資送至手上,徹底展現了尊重照顧戶的人文禮儀;發放前,由牧師帶領大家禱告,宗教相融中,讓照顧戶精神面跟物質面都獲得充滿。

另一場在胡雷尼社區的發放,又是一種不同的感動。胡雷尼社區其實就在首都市區、離機場僅十分鐘車程,短短路程跟鄰近的濱海區豪華別墅有天壤之別。照顧戶領取愛心米,志工拿著竹筒向大家解釋慈濟「竹筒歲月」,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每位居民都拿出身上的零錢投入竹筒,想盡一分助人之心。

莫三比克每月舉行照顧戶發放,本土志工唱著歌謠走入隊伍中,一一致贈白米。(攝影/蘇柏嘉)

「慈濟的家」有心不難

岱霖師姊向我們分享,由於民生環境不佳,加上莫三比克過往長時間被殖民,一般人很難將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很少看到笑容;不過自慈濟人關懷後,漸漸地大家開始學習如何用笑來表達心中的快樂。這點讓我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到了「慈濟的家」。

「慈濟的家」園區位於馬普托市;正在進行一日精進的本土志工們,得知我們抵達,列隊歡迎,歌聲響徹雲霄,熱情的招待讓我們受寵若驚。

園區果實累累的芒果樹、整齊的菜園,全都是無農藥蔬果。志工們的隨身物品很整齊地擺放樹蔭下,分工在菜園穿梭澆水。園區裏,還有證嚴上人讚歎不已的「全世界最大的佛堂」和「全世界最大的大寮(廚房)」,鐵皮搭起的佛堂沒有牆壁,沙地上志工席地而坐,向外延展,再多人也坐得下。

在「慈濟的家」,團隊準備與臺灣視訊連線;現場近七百位本地志工,利用半天時間演練《勤行頌》歌曲的擊鼓演繹,我們之間的溝通,從中文翻成葡萄牙語、再翻譯當地土語,大家撿拾園區中的樹枝作鼓棒,跟著志工蔡雅純的示範。雖然語言不通,卻能感受到他們專心學習的氛圍及肢體動作間散發的道心。

非洲的所見所聞,令人驚喜也驚訝。當地志工的生活雖不富足,卻時時想著要如何幫助更多的人。把握當下勇於付出,相信安定和平將隨著愛的力量,散播到各個角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