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慈濟醫師 日日穿梭花東縱谷
撰文、攝影‧江家瑜

在東部偏鄉提供周全的醫療照顧並不容易,玉里、關山、花蓮三所慈濟醫院,
醫護相互支援、分擔重責,也因為他們的堅持,才能持續守護生命,
成為臺九線上、花東縱谷居民最溫暖的靠山。

二十年前,花東縱谷從花蓮到臺東這段將近兩百公里的道路上,急重症醫療相當缺乏,如果縱谷中的居民遇到車禍或重大疾病,只能往北送往花蓮市,或是往南送往臺東市,遙遠的距離不只讓患者容易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也得花費更多力氣與死神拔河。

為了彌補這樣的醫療空缺,玉里慈濟醫院在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啟業,照顧花蓮南區居民,關山慈濟醫院則守護臺東北區鄉親的健康近十九年。

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傾力支援,各科醫師每週一至兩次前往兩院,僅是單月往返里程數,就可以繞地球三十七圈;十餘年來在玉里服務了八十一萬六千四百八十人次,在關山照護五十五萬四百七十四人次,三院合力深耕偏鄉醫療。

花蓮南區牙科資源長年不足,花蓮慈院牙醫師林玠緯來到玉里慈院為患者補牙。

醫院同仁也要排隊看牙

進駐玉里慈院支援的科別,包括一般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心臟內科、牙科、肝膽腸胃科、泌尿科、身心科等醫療團隊,專精心臟內科的花蓮慈院王志鴻副院長,更是從玉里慈院啟業支援迄今。

二○一七年十一月,上人期許花蓮慈院能全力支援玉里慈院與關山慈院的門診,林欣榮院長隨即請人力資源室主任了解兩院的需求。時任玉里慈院院長的張玉麟指出,希望有多一些牙科醫師支援,因為連院內同仁治療牙齒都要等候很久。

花蓮縣內有九十家牙醫院所,光復鄉以南只有十一間牙科院所,等於有將近八成牙科資源集中在花蓮北區;而臺東的四十八家牙醫院所,只有八家在臺東北區,牙科資源不均,讓民眾遇上牙痛或是診所無法解決的口腔問題時,只能遠赴花蓮市、臺東市就醫。

玉里慈院牙科護理護佐樊幼茹說,不只遇過從關山、池上、鹿野前來玉里的病人,甚至從臺東市來求診,只因為玉里慈院醫師注重醫療品質,不因為病人多,而壓縮每人的就診時間。

早年,玉里慈院只有蔡瑞峰醫師固定駐診,之後蔡醫師生病了,儘管有花蓮慈院牙科部主任黃銘傑支援,但南區牙醫師資源依然很欠缺。當黃銘傑主任聽到張玉麟院長的需求後,二話不說,動員牙科部全力支援,從二○一七年開始,週一到週五每天都有牙科門診。

牙科門診的增加,也造福了玉里慈院的同仁。當地牙科診所不多,加上有營業時間的限制,往往同仁下班後,想看牙都很困難。玉里慈院行政組醫事股股長湯景慧說,牙齒治療需要較長療程,對同仁們來說,門診的增加,不只減少請假時數,也免去往返花蓮的舟車勞頓,大家都覺得很方便,也很感恩。

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易志勳,使用腹部超音波為病人檢查;他已經支援玉里慈院超過十五年。

從老病患變成老朋友

每週一天,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易志勳清晨查完房,就搭接駁車前往玉里慈院支援,儘管每次車程將近兩小時,但他不嫌苦,兩地往返了十五年。

「阿姨,你一定要做胃鏡檢查,你看潰瘍那麼大,你不擔心,我都會擔心!」易志勳輕拍不敢照胃鏡的章阿姨,「上一次我就哭了。」章阿姨因為太害怕,直說要到花蓮慈院做全身麻醉後再照胃鏡。

易志勳輕聲安撫她的情緒:「阿姨你都來了,就在玉里這邊照胃鏡,不要再花錢跑一趟花蓮了,你放心,我會很輕很輕地幫你照胃鏡。」在易志勳耐心勸說下,章阿姨終於答應。而易志勳的堅持除了幫患者省下一筆費用,也擔心她的潰瘍程度,並提醒她飲食上要多多注意。

「醫師,我老公幾點之後就不能吃東西?」易志勳的老病患林完妹趁著醫師看診空檔,趕緊詢問先生照大腸鏡前的注意事項,易志勳細心地一一回答。

林完妹夫妻都是易志勳的病人,從瑞穗到玉里求醫至少十年。林完妹說:「以前到花蓮看病,後來有了玉里慈院,我們都在這裏看病,很方便。」又說易志勳對病人很和藹可親,也很感謝他為自己解決困擾多年的胃食道逆流。

易志勳回憶起早年,花蓮慈院派兩個人支援玉里慈院跟關山慈院,那時候他剛升上主治醫師,去了玉里之後,他不只住下來,負責玉里的住院、急診跟門診,還很瘋狂地把關山慈院的部分也接下來。週一到週五都沒有空檔,週六上午查房後再回花蓮,為期一年,易志勳笑說,「那時過的是鐵人般的生活。」

當時關山慈院和玉里慈院各有兩支胃鏡,仍然不足以應付病患,易志勳常常兩手各提著內視鏡去搭火車,希望能加快看診速度,解決病患的痛苦。

「因為這裏有需要,既然我已經在做了,就繼續做。」易志勳說,這地方比較少腸胃科醫師,這些病人勢必要往花蓮求診,不只花費時間也花費金錢,如果醫師南下玉里,患者就近就醫更方便。

花蓮慈院泌尿科團隊也自二○一八年四月起,不僅週一至週六支援玉里慈院門診,也全天值班。支援看診滿兩年的泌尿科醫師李政霖說,這裏的患者看診時,常常跟醫師分享家裏大小事,醫病關係的建立,就從這些小地方做起,醫師也可以更了解病患,不管是就醫的困難度、家裏的生活狀況,其實都是全人醫療必須要做到的事情。

花蓮慈院疼痛科王柏凱主任除了在關山慈院看診,也要支援開刀房。

搭最早與最晚車班來回

關山慈院有骨科、中醫科、家庭醫學科、耳鼻喉科等,花蓮慈濟醫院則支援一般外科、心臟內科、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泌尿科、身心醫學科、復健科、眼科、血液腫瘤科等。

關山慈院的病人看診與花蓮零時差,支援的醫師搭乘清晨六點多的火車,九點準時開診。麻醉疼痛科主任王柏凱說,這地區的老人家受限於交通不便,即使不舒服也不想出遠門;能就近在關山看病,病痛也能舒緩。

家住臺東市的林香,在人工髖關節手術後,左臀傷口部位有疼痛症狀,吃藥無效,摸到會痛;嚴重時,不動也會痛。經朋友介紹,她遠赴兩百公里外的花蓮慈濟醫院求診。

王柏凱運用介入性治療,注射藥物到患部,幫助沾黏的神經放鬆;經過四次治療,改善疼痛狀況。林香說:「感謝這位醫生,他醫術很好,對我們很親切,有問題問他,他會仔細看、仔細幫你處理。」

王柏凱發現林香遠從臺東市來,搭車到看診要花費半天時間,回到家都是下午了,心疼她奔波之苦,請她改去他有支援門診的關山慈院做後續追蹤。

除了門診,王柏凱也支援關山慈院手術房的麻醉,常常搭最早的火車出門,搭最後一班火車回家。病人深刻感受到醫師的用心,不時送上自產的稻米致謝。王柏凱笑說:「來支援後,現在我們家都不太需要買米了。」

往返兩地路途遙遠,偶爾也會覺得累,但王柏凱說,只要患者治療有明顯的效果,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對醫師來說就是是很大的鼓勵,也是持續支援的很大動力。

花蓮慈院心臟內科朱新凱醫師,長年來每週不畏風雨支援關山。「我這條命,就是朱醫師救回來的!」十年前來臺東池上拜訪親戚的張素英,覺得下巴痠麻像是快掉下來,深夜到關山慈濟醫院掛急診,檢查後發現是心肌梗塞,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由朱新凱醫師救回。

之後還有兩次的心臟血管問題,張素英也都由朱新凱治療。這分救心、救命的因緣,持續到今日不間斷,她依然每三個月從屏東東港到關山慈院回診,「朱醫師不只救了我的命,也很貼心,說要印一張小卡給我,備註我的病況,讓我隨身攜帶。」

張素英說,給朱新凱看診已經變成一種習慣,儘管親友、朱醫師介紹較近的屏東醫師給她,她都不要,因為慈濟的醫師不只親切,也讓人信賴,她還介紹親友跟鄰居來慈院看診。

家住屏東東港的張素英,十年來千里迢迢找尋心臟內科朱新凱醫師看診。

診間就像關山聊天室

「很多病人都說,醫生你還是持續要來。」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持續支援關山十四年,很多病人一看就是十年。

蔡欣記說,看久了,像老朋友一樣互動,因為很信賴醫師,家裏有什麼狀況都會說出來,不知不覺中熟悉了每個人的家庭,也成為他們心靈的寄託,讓蔡欣記的診間除了看診,也成為關山鎮的溫馨聊天室,乃至成為患者日常生活圈的一部分,時間到了,就是要來醫院走走,「給醫師看病,也要來看醫師」。

蔡欣記還有一份特別的任務,每週四上午前往武陵戒治所替收容人看診;雖然身為精神科醫師,但看診的內容包含皮膚病、內科常見疾病、牙齒痛等等。蔡欣記表示,就是想辦法給他們有比較方便的醫療服務,遇到沒有把握的時候就幫他們轉診。看診時的問候,不知不覺讓收容人的心理產生平靜的效果,也成為牢獄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看著醫師兩地往返支援,當地慈濟志工陳瑞賢說:「醫師真的是把生命奉獻給這裏的病患,很多病人跟家屬會跟我分享,說有關山慈濟醫院,他們真的很安心,也謝謝醫師大老遠從花蓮來。」

東部長期缺乏醫療資源,即使是週末假日,玉里慈院院長陳岩碧和副院長林志晏依然守候在急診或門診,關山慈院院長張志芳也感念每位支援的花蓮慈院家人。

這兩座矗立在花東縱谷間的醫院,與花蓮慈院相互援助,一起編織愛的醫療網,守護民眾健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