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不可說 忍就對了
撰文‧張麗雲

即使是親生子女,也有不是時候就不該說的禁忌;
忍口業是一樁多困難的功課,有些時刻不可說、不可說,忍就好了。

女兒剛剛生產,是第一次當媽媽,我當外婆也是第一次,我們母女疼小嬰兒的心都一樣。女兒入住月子中心的第一天,嬰兒有些黃疸,不過還在安全範圍內,但月子中心擔心萬一指數愈來愈高,會承擔不起,一定要女兒帶孩子去照黃疸,兩天就送嬰兒進出醫院兩次。

記得那一天已經晚上十點多了,女婿還沒下班,女兒自己坐計程車送孩子去距離不遠的醫院照黃疸,我這當媽媽的很心疼女兒還在坐月子期間,身體還未完全恢復,就在外面奔波。

我脫口便說:「當初勸你們回到家裏來坐月子,孩子有什麼狀況的話,醫院離家近,隨時可以去請教醫師,你們……」話還沒說完,電話那一頭已經「嗚嗚嗚」地哭了起來。「為什麼要怪我?孩子真的有黃疸,看到他號啕大哭,我就是不捨嘛!」當時,我真的很後悔自己說錯話了,忙向她說對不起。

一位是疼女兒,一位是疼兒子,兩人沒有對與錯。女兒、女婿也是不忍我太累而轉至月子中心坐月子,我又何來怪他們呢?

那幾天晨語,上人講述《法華經》的〈分別功德品〉,一直在剖析「觸事會理」。「法是這樣教,我們又是用如何的方式在人間做人間事,如何來會合這個道理呢?」隔天,當上人講到「華、香、瓔珞」,華即善心,香即善德,瓔珞妙嚴即忍辱衣,突然話鋒一轉,「很多事情,這個時候不可說、不可說,忍就好了。總而言之,就是要用心。」

我一顆心好像被什麼東西掐到一樣,非常痛。是啊!不可說、不可說,凡事就是要慎思惟,忍口業是一樁多困難的功課!即使是肚臍相連的親生子女,也有不是時候就不該說的禁忌,我為何不能忍一忍呢?

上人常常在講經結尾,特別叮囑:「多用心啊!」要如何多用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觸事會理」。

吞忍也是孝順

我每週會到臺中慈濟醫院護理之家探望婆婆,不認識我的志工會問:「你是她什麼人啊?」當我還來不及回答時,她們緊接著會加上一句:「是女兒吧!」

「不是啦,是媳婦!你沒看到都不像嗎?」

聽我這麼一說,她們通常會很驚訝,「啊!真孝順……」

「哪有啦,這不就是本分事嗎?」

這樣的對答直到有一次,我整理一則志工早會分享,聽到一位醫療志工說,他在護理之家服務時,每天早上七點多,總會看到一名中年婦女,準時來餵躺在床上的婆婆吃早餐。

志工覺得奇怪,護理之家有照護員,她若沒來,婆婆也肯定不會餓著的,於是問她是不是女兒,那位婦女悻悻然地回他:「不是啦!」

志工稱讚她:「以現代來說,這麼孝順的媳婦,真的是難得一見!」這位婦人有些生氣地回話:「從我嫁進他們家開始,無論我做得怎麼好,婆婆也從未說過一句好話,就是用罵的。」

志工繼續問她:「婆婆都是這樣罵你的話,那你為什麼還要每天來照顧她呢?」

「那有什麼辦法,兄弟沒有人要照顧啊!」她的氣稍微消了之後,又加上一句:「照顧習慣了,每天沒有看到婆婆,心裏面好像也蠻怪的。」

「既然你那麼有孝心,這麼做了,那就不要埋怨嘛;怨了也沒有用,婆婆就是這樣的習氣啊!」她很無奈地回說,鄰居也勸她不要埋怨,但每次這樣講,她就會更生氣。

志工認真地對她說:「如果真有迴光返照,我相信婆婆可能就會拉著你的手說:『感恩,祝福你!』」結果,婦人聽到志工這麼說,竟然哽咽了。

志工以為說錯話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每次當她埋怨時,從來沒有一個人站在她的立場幫她說話,大半是勸她「不要埋怨,要忍」。婦人的表情,在短短數分鐘的談話間,從緊繃轉為柔和,緊蹙的雙眉也開了,她抬起頭來,微笑地向志工說,「謝謝你!」

我整理到此,不知道什麼時候,淚水早模糊了視線。雖然我和那位婦人一樣,如果有一個星期沒有去看看婆婆,餵她晚餐,推她去拜佛,好像這一週就少了些什麼。可是我自己知道這並不算是真孝順。我沒有辦法在婆婆當年身體無恙,理智清楚的時候,吞忍她的無明,無怨無悔地侍奉她;而是到了現在失智,才來盡孝。這怎能算孝順?比起這位婦人,我做得太少了!

九芎樹的省思

早期慈濟一群婆婆媽媽的委員,見到上人就像見到母親一樣,夫妻、婆媳、親子等家裏的大小事務,一一搬上檯面,據實哭訴。上人常勸說,「要作媳婦的媳婦,要作子女的子女。」

忍辱是一件很難修的功課,這一秒鐘理智清明,下一秒鐘突然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來臨,被莫名其妙的無明攪局,馬上破功,這在家庭親子之間的相處,最容易發生。

時代在改變,親子間的想法已大相徑庭,我們說的道理,不見得適用在年輕孩子身上,「我走的路比你吃的鹽多」不再實用,可是又有多少作父母的,真的能夠深刻省思呢?

前幾天回到精舍,在志工早會前的空檔四處走走,走到一棵樹下,眼睛觸及的是錯綜複雜的氣根纏繞在一顆大石頭上,抬頭一看,「啊!這不就是精舍師父常提到的九芎樹嗎?」

德念師父有說過,當初帶回那顆石頭,石頭上有一株小樹,後來開枝散葉,長成可供人遮蔭乘涼的大樹。

人與人之間,常常陷在人事間的糾纏而不得自拔,嚴重的甚至撕破至親間的關係。那纏繞的樹根不就像是我們人的一生,常常因為無明而自我纏縛;再仔細一瞧,九芎樹掙脫了纏繞的樹根後,豁然開朗,枝葉蓬勃發展。在它成長過程中,這些纏繞的樹根正是成就它長大、伸展開闊的資助,這不就在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嗎?

「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逆境是增上緣,也是成就我們道業的資糧,端看是不是能「觸事會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