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與善知識同行
撰文‧吳珍香 攝影‧林家如

雅安名山中學在汶川地震後由慈濟援建校舍,李洪祥(左)在就讀期間與慈濟志工相識;如今已是大二學生,和訪視志工張群秀(右)參加慈濟活動。

從名山一中到成都工業學院,
李洪祥以好成績回報照顧他的兩個爸爸,
也嘗試走出鬱結的心靈去迎向世界,
希望有朝一日能到臺灣向師公上人說:
「您的孩子回來了。」

與一般人不同,李洪祥有兩個「爸爸」── 二爸和么爸,其實就是他的親叔;小學三年級時,李洪祥的父親肝病過世,母親改嫁,帶著他唯一的妹妹離開,留下他與兩位單身未娶的親叔叔同住。

李洪祥埋怨世界對他的不公平,不諒解媽媽的離去,但敵不過思母之情,他想看看媽媽的臉,也夢想著讓媽媽抱抱他;高中時,他兩次偷偷地跑去媽媽改嫁的居住地,媽媽卻避之不見。他的心靈再次受到創傷,加深對媽媽的怨恨,自此再也沒去看媽媽了。

但是,李洪祥有兩位愛他的「爸爸」;叔叔們雖然不懂得如何撫育、關懷年幼的洪祥,鮮少與之話家常,但他們一再叮嚀洪祥認真讀書,至少要讀到大學,才能翻轉山區孩子的貧困人生。每當洪祥要幫忙做農事,「爸爸」們總是叫他進屋念書。

懂事的李洪祥對物質需求欲望極低,他知道養育他已是不易了,所以從不開口要求,「有吃、有住、有衣服穿,就夠了,不必買東西,因為那不是必要的。」直至如今就讀成都工業學院二年級,在他身上看不出有一絲絲潮牌的衣物裝扮,仍是簡樸清苦過日子。

李洪祥住在偏遠的茶山上,每有慈濟人來訪,他總是歡喜出來相迎。(相片提供/邊靜)

卸下怨恨 綻放笑容

李洪祥的家鄉四川雅安名山區,是有名的茶鄉,所居住的偏鄉村落,人口稀疏、人煙罕至,山頂只有他們一戶人家,住屋簡陋,家徒四壁;叔叔們是茶農工,么叔的腿自幼有殘疾,經濟重擔放在二爸身上,工資微薄,收入僅能維持家計。

高中時,愛心老師提報李洪祥家境貧困的狀況,再經轉介慈濟關懷助學。志工張群秀說起洪祥,眼淚撲簌簌地流,「訪視那麼多年、那麼多的個案,從沒接觸過如此坎坷的家境。」

李洪祥將讀大學那一年,慈濟志工與他的高中老師三人前往家訪;車輛開不上去了,停在山腰處,沒想到李洪祥居然跑下山迎接。問洪祥,怎知他們來了,他說:「平時一年到頭沒有人、車會來,聽到有聲音,自然就想到師姑師伯又來了。」

簡陋破舊的屋裏,只擺著一張李洪祥的床,其他都沒有;志工問他吃飯了嗎?他搖搖頭說,每當二叔、么叔上山採茶,獨留他在家,么爸就把廚房、房間都鎖上,所以洪祥也沒辦法去廚房弄吃的。

志工聽了心痛不已,只要叔叔出門工作,孩子當天就得餓著肚子;這樣的生活是從他十歲就開始,年紀小小,該如何面對世間給他的考驗?

讀大學前,李洪祥先到工廠打工,所得勉強應付生活費,但要支付學費仍然是不夠的。他靦腆憂愁地問張群秀:「可不可以跟慈濟借點錢,以後再還……因為沒爸爸,媽媽改嫁,么爸是叔叔,學貸的貸款貸不出來。」

聽到孩子擔憂沒錢繳學費,志工聽了又是酸楚難過,當下撫慰他:「放心,慈濟會一直幫你讀到大學畢業,師姑、師伯也會一直陪著你,有困難來找我們,我們給你靠,你安心讀書。」

自幼失親、經歷窮困孤寂的生活,使得李洪祥鬱鬱寡歡,不苟言笑,忍受孤獨已是他長期的習慣,要融入團體與人談笑風生話家常,對他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年來志工循循善導,經常邀請他參加慈濟活動,他漸漸有了改變,臉上綻放笑容,也主動與人互動交談;志工也期待他能放下對媽媽怨恨的心結。

慈青吳孟倉(右)與華西青年志願者於暑期人文交流營隊訪視照顧戶,共度溫馨時光。
 

兩岸青年 相互激勵

全球慈濟大專青年每年暑假把握充電的良機,進行海外人文交流;二○一八年七月底、八月初,其中一個隊伍——臺灣慈青十三位、慈濟科技大學十二位、慈青學長及工作人員來到四川,四十一位華西的青年志願者也在營隊前三天即進入四川「金堂大愛感恩科技園區」進行集訓。

李洪祥也是青年志願者一員,並且承擔營隊的總務;與他同組的臺灣慈青林玠彣,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臉上總是帶著陽光燦爛的笑容,在營隊裏散發出年輕人服務助人的熱力,實在無法想像,他的成長過程竟然有這麼滄桑悲苦的故事。

林玠彣表示,以洪祥的處境來說,大部分人會選擇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甚至墮落成為社會的負擔。但洪祥很正向,表達出對生命的感激和熱忱,沒有被挫折打擊,而是轉念在逆境中奮發向上讀書,令人佩服。「洪祥不向命運低頭,將困境轉化為向上的力量,他的故事可以激勵在逆境成長的孩子。」

人文交流營隊中,慈青黃靖茹(右二)與團員們上街宣導環保。 (攝影/吳珍香)

少點抱怨 多些感恩

營隊成員分成二十二條路線,拜訪慈濟在當地的長期照顧戶。臺灣明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管理學系慈青吳孟倉,所接觸的這戶人家,男主人身患重疾,兩個年幼的孩子照顧他,讓媽媽可以外出工作養家。

男主人引頸依立在門口,等待慈青們到來;走進家裏,映入眼簾的是兩個孩子自動自發念書寫字,不時起身,忙裏忙外地幫父親分擔家事。

小姊姊照顧弟弟,弟弟活潑愛說話,兩個人都擁有一個竹筒撲滿,認真秉承師公上人的竹筒歲月,將非常少許的零用錢一點一滴地投進竹筒裏,存起來助人。

吳孟倉很感動,在那狹小的空間裏、這麼艱困的環境下,他們依舊心存善念,想要助人;雖然「因病而貧,因貧而病」,但全家人同苦共依。

他反思,自己的房間坪數,幾乎與他們全家空間相同,他們的家狹隘簡陋,卻很溫馨。「在我看來,這個家庭雖然有一些缺陷,但不影響完整性,它是一個美滿的家庭。」

他也看到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穿,不愁沒書可念,卻還要向父母求東求西的,完全是不滿足當下的生活;他也感恩父母給他穩定的生活,在成長過程中對他鼓勵多於責備,培養他的自信心及耐力。

慈濟大學兒家系二年級慈青黃靖茹,家訪時,「知足、惜福、再造福」這句話不斷縈繞在心中,讓她感悟到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事不是理所當然,對很多人來說,要努力爭取才能得到。

訪視任務並不是靖茹的第一次,在慈濟大學她參加過數次,但這次與以往很不同,在那一家四口居住的狹小空間裏,就是一張床充當座椅,且讓她更驚訝的是高中年紀的男孩承擔戶長,照顧外公、外婆和因離婚致使精神有些異常的媽媽,並且包辦所有家事。

戶長只有十六、七歲,年紀比她還小,是慈濟資助的助學生,他也以奮發向上來回報各界的愛心,牆壁上貼滿數十張理工科第一名獎狀和勤於服務的獎狀。

雖然同樣來自單親家庭,靖茹珍惜自己的境遇,不用擔心家計,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做家事,只要把書讀好就好,為何還要埋怨、不滿現況。助學生男孩雖然擔心明日復明日的生活重擔,但更把握當下做好事助人。靖茹說:「他是個榜樣,很值得我們學習。」

逆增上緣 也是禮物

挫折與平順都是一堂堂人生課題。證嚴上人說:「佛家講『緣』,其中有一種緣稱作『逆增上緣』,意思是指雖然處於逆境,但能以逆境來警惕自己,因而發揮潛在的韌性,體會生命的真義;因此,逆境反而成為提升自己的最佳助力。」

正如李洪祥,他告訴志工,人生際遇讓他遇到慈濟,與「善知識同行」,因為這分愛的陪伴開導,對媽媽他已釋懷,不再積怨於心,要走出鬱結的心靈去迎向世界,做一位「志願者」,開導跟他一樣失親的孩子,伸出援手幫助需要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想要成為師公上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有朝一日來臺灣,向師公上人說「您的孩子回來了」,當一位真正的慈濟人,回饋社會,孝養二爸、么爸。

慈青林玠彣(左)與李洪祥(右)同組,對於「助人」也有志一同。


 

 

★他們渴望學習
口述‧林玠彣(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四年級)

 整理‧吳珍香

在臺灣即常有機會跟著慈濟人醫會到偏鄉參加義診,在四川人文交流時參與助學生家訪,雖然兩者性質上有些許不同,但其實都在告訴我一個道理,那就是「見苦知福」。

為什麼慈濟可以走進別人的心裏?為什麼所作所為能夠讓人感動?在這次家訪中,我終於發現是「誠」,發自內心的真心誠意,不論路途多艱辛,只要對方有需要,都願意去探訪。

我們這組探訪兩位不同個案,從出發再回到金堂大愛感恩科技園區,就花了五小時;家訪時也無法想像,竟然有學生因為想「學習」,而成為家裏的負擔。孩子們認為,「學習」是他們必須做的,甚至是渴望的,因為唯有透過「學習」,才可能有翻轉貧困人生的機會。

這其實值得我們省思。對某些孩子來說,有時覺得「學習」是一種麻煩、是被父母逼迫的;自己不想要的,卻是別人最渴望的,但是否願意珍惜擁有這樣的機會?

如果你不知道為何要去學習,那就為了那群想學習卻無法學習的孩子去想想、去學習吧!至少往後可以透過你的所知、所學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