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十一月二十九日 悲智雙運

11.29《農十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愛要及時付出,也要細水長流。

人間不能缺乏熱情

美國加州坎普(Camp)山火災難迄今已是第二十二天,美國慈濟人在十四天前進駐災難復原中心展開發放,全美各地慈濟志工接力投入,臺灣時間今天晨間與上人進行視訊會議,說明林火災情及志工動員情形。

上人對美國弟子們說:「這二十多天來,即使我出外行腳,也是天天掛心美國林火狀況,掛念當地慈濟人。這場火燒得很猛烈,天堂鎮幾近完全燒燬;人人都嚮往天堂的美好,但是人間無常,世間一切有形之物,總逃不過壞滅,但是菩薩道是真實的,是由各位人間菩薩身體力行,實際走出來。」

全美迄今已經動員千多人次來來回回,為受災戶送毛毯與現值卡;上人叮嚀大家照顧好自身安全,交通往返要多注意,彼此也要提醒與照顧。

「相信這二十多天來,人人都很辛苦,心理負擔很沈重,這我都清楚,也很感恩;但還是希望你們要廣為呼籲,募心募愛;僅是上街勸募,我們就要動員這麼多人力,如果沒有把精神理念度入民眾的心,實在太可惜了!」

上人說,人人心中有愛,才能溫暖人間。「雖然遇到災難要冷靜、理智,但也不能缺乏熱情,冷漠的人間是很可怕的。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不只是為了善款多寡而勸募,最重要的是要度化人心。」

勇敢引導人人造福

逾兩千位環保志工、巧藝坊志工、環保毛毯製作團隊在新店靜思堂參與歲末祝福典禮,上人開示時提到加州大火,由臺灣環保志工回收寶特瓶所製作的毛毯再次發揮良能;逃離家園的居民緊緊抱著毛毯說,這是此時得到最寶貴、最溫暖的饋贈。

「二十幾年前師父告訴大家,『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果然大家用雙手、用心回收,清流已經繞在全球,愛心也送到國際間有需要的人手上、披在苦難人身上。」

美國慈濟人為賑災發起街頭勸募,旨在啟發人人的愛心。「捧愛心箱的人,已經具足了愛心與智慧,否則就沒有那分勇氣可以付出時間與心力,到街頭向不認識的人勸募。不要輕視一元、五角,只要人們起了一念想救人的心,並且付諸行動,有一分愛就有一分福,要引導人人造福。」

上人也期盼臺灣民眾關注全球災難,能夠展現熱情、付出愛心,不要讓世間變得冷漠。「不要以為國際間的災難離我們很遙遠,與我們無關;全球人同在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加州這場大火燒出許多環境問題,不會只有災區受影響。」

地球健康,眾生才能平安。上人感恩並祝福環保志工長保健康,天天歡喜付出;人人健康歡喜,就是給師父最大的鼓勵,也讓師父放心。

難忘受苦的孩子們

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發前往土耳其,參與敘利亞難民發放及滿納海國際學校關懷的臺灣團隊,昨日返臺,今日前來新店靜思堂分享心得。

「大家在臺中向我告假出門,在臺北向我銷假回來;出門時抱著很真誠的心意,帶著很捨不得的心情回來,捨不得這麼小的孩子受苦受難。敘利亞內戰已逾七年,難民返鄉之日仍是遙遙無期;人生在世多悲苦,常因一念心生無明,惹來影響久遠的災禍。」

國家動亂後逃到土耳其的敘利亞人,即使過去擁有社會地位與財富,如今化為烏有;隨之逃難的孩童歷經餐風露宿的困苦、淪落他鄉的委屈,以及無法上學必須工作養家的沈重負荷。

所以慈濟與蘇丹加濟市政府成立滿納海難民學校,補助孩子的家庭生活,讓他們安心上學,未來才有希望;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人間還有無私互助的溫情,用愛撫平他們心中的仇怨,也能萌發愛心種子。

「當時一念心起,承擔起此一重任,這一念看來是做對了,你們也見證了點滴的愛心能量,為敘利亞難民帶來希望。」上人談到慈濟能在土耳其發揮力量幫助敘利亞難民,最感恩的是有胡光中師兄、周如意師姊伉儷,以及余自成師兄長期就地關懷,在宗教、語文上沒有隔閡,才能推展諸多事務;還有阿里副省長在蘇丹加濟市長任內,與行政團隊大力支持,這分誠心至今不變;此外,又有因緣獲得國際機構認證,讓滿納海的孩子們畢業後有國際承認的學歷。

臺灣團員表達很想為這群孩子多做一點,也捨不得少少幾位慈濟人承擔這麼沈重的擔子。上人叮嚀,國際賑災有許多事項要用心了解、審慎評估,不能只憑一腔熱忱,就率大隊人馬走到語言、文化、宗教和政治環境都陌生的國度裏;即使真能走得進去,無法發揮力量也是枉然。

「許多事情必須在因緣會合的當下及時把握,靠著無數點滴的愛匯集起來才能做到;但是假如這分愛一面倒,也會用錯方向。師父要你們點點滴滴匯入功德海,國際賑災的力量不是只為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我們必須量力而為,一邊走,一邊視因緣發揮力量。」

「慈濟在敘利亞孩子的心地鋪滿了愛,他們也發揮愛心回饋。舉凡兩年前的臺南震災,以及今年初的花蓮強震,孩子們立刻捐出長時間積存的竹筒撲滿,雖然數量不多,但是點滴如甘露,也都在功德大海裏。」

「同理,我們平時廣邀大眾行善,定期捐款,無須偏重哪一個國家,而是要讓國際賑災的力量源源不絕。不論哪一個國家有需要,都可以挹注力量去救助。不要一時悲心起,急於將力量集中在某一方,激動一時所聚積的水分馬上就乾涸了;平時就要匯集點點滴滴,細水長流。要出自真誠、悲智雙運,才有辦法走得長久,為世間消弭災難,為人心撫平傷痕。」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