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十一月二十六日 未來的自己

11.26《農十月‧十九》

【靜思小語】過去的事,感恩放下;現在的事,謹慎把握,為來生來世的自己把路鋪平。

追尋高僧心靈

與王端正副總及唐美雲師姊等人談話,上人指出,「報真導正」是大愛臺的使命,當前的「真」還可以追、還可以報、還可以導,古人的「真」難以追尋,沒有人願意報,也很少人能導,一定要以一分真誠的心去探索,報導出歷代高僧的人、事、理── 道理要真,年代要準,人要實。

上人說,現在的人間為什麼會這麼苦? 有天災、有人禍,導致許多國家的人貧苦飢餓,最難解的就是心靈的苦,愛恨情仇牽扯掙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相互撕裂,人心總在善惡拉拔中,實在是很痛苦。大愛臺《菩提禪心》的〈高僧傳〉系列,都能讓人看見每一位高僧超脫愛恨情仇而追求真理,每一段都很純、很真。

然而年代久遠,要再回溯千年、百年去尋找高僧事蹟,只能找出其人生骨架,無法再造其臟腑與皮肉,唯有演繹者真心投入來表達。「要描述的不只是形體,也不是只有這個人的名而已,要表達出其心靈,也就是他的魂魄。人要有神魂、有正氣,才有魄力衝破世俗欲念。每一位高僧都是有魂有魄,心靈有正氣,排除了世俗欲念、貪瞋癡,才能真正撥開愛恨情仇,找到所追求的真理。」

上人請唐美雲師姊與團隊用心把〈高僧傳〉系列做好,將每一位高僧的魂魄呼喚回來,讓觀眾經由演繹體會到高僧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

來生跟上師父

在臺北區第二場歲末祝福典禮中,施清海師兄與施素治師姊夫妻上臺分享。施清海師兄是聾啞人,與妻子育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重度腦性麻痺,後來又受託照顧親戚的三個孩子;生活壓力深重,充滿無力感。

有一天素治師姊無意間看見大愛臺報導,有一位住在山區的退役軍人,太太和兩個孩子都是智能障礙,全仰賴他照顧;素治師姊驚覺這世上還有人比自己更苦,從此打開心門,從環保入慈濟門,也接引先生投入。

清海師兄原本有抽菸、喝酒、吃檳榔、賭博的惡習,自從投入環保回收以後全戒除了,家庭也變得和睦,讓師姊很高興;但是她心中還有擔慮,當場請教上人:「師兄又聾又啞,沒辦法聽到佛法,他下輩子還找得到師父嗎?」

上人說,清海師兄聽不見也說不出,但是他的迷茫人生已經轉變了,就是因為大家「以身說法」,志工的行為是最好的「聲音」,讓他「聽」見了,他也可以改變;他說不出的話,則由自己的身體力行,與慈濟人一起做事來表達,做得法喜充滿。「他從你們的行為看到了法,打從內心歡喜,也跟著你們做慈濟,法就進入他的心裏。」

「所以素治問我,師兄這一輩子無法聽、無法說,來世可以再來跟師父嗎?當然可以!只要現在誠心開道、用心鋪路,分秒不停歇,很自然來生就能從『人間路』走入『勤行道』。」

上人說:「現在的人生承受的果,是過去生造的因;你我師徒今生相聚,也是過去生所結的因緣。過去生已經無法追尋,但是來世的果報可以在此生決定;我們今天有這一顆慈濟的種子,就要好好把握善因緣,讓種子落地萌芽、茁壯成大樹,再開花結果。」

用心感受天地

與慈濟人座談,上人表示,此行在臺北特意留時間給資深慈濟人分享,因為當初是由靜銘、靜芬、靜梅師姊等人,從花蓮將慈濟志業帶回臺北落實。靜銘、靜芬師姊早已往生,見到靜梅師姊等人已現老態,深感歲月不饒人,更要加緊把握有限的人生時間。

「每一次出門看見這群資深慈濟人,就好像照鏡子,讓我知道自己年紀大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聽到大家的分享,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經,人人面對的境界都是苦。」

「過去的事,我們要感恩放下;現在的事,我們謹慎把握;未來的事,更要在這個時候把菩薩道開得寬廣,為未來的眾生,也為來生來世,把路鋪得平坦,讓我們走得順暢。」

「大家從青年、中年走入慈濟,已經接引了不少人,不要以為已經把重擔交給別人了,自己就可以休息,菩薩道要生生世世力行,沒有空間可以讓我們休息,要持續不斷地度眾生;只要因緣會合,我們予以啟發、引導,大家就會精進跟上;我們自己更要往前行,不能停步。」

上人期許大家為現在鋪路,也為子孫鋪路,最重要是為自己鋪平未來的路。「你們捐款行善,師父一分錢都沒有得,但是師父得到的是你們和敬供養。我也很感恩大家,讓社會有充分的愛;用愛鋪這條路,用情與天地對話。用心去體會,土地有呼吸,大自然的空氣中有很美妙的韻律,那就是愛。所以大家的愛不能斷,要持續發揮愛的能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