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626期
2019-01-01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健康百寶箱
  親師生‧坦白說
  慈善臺灣
  慈善國際‧美國
  慈善國際
  人醫之愛
  髓緣之愛
  聞法札記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旅行的意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最美笑容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626期
  十一月十五日 心中有法有戒

11.15《農十月‧初八》

【靜思小語】愛心無法監督,也無名利可圖,要得人尊重,就要做出好品行、建立好品德。

力行得法喜

在幾個緬甸農村推動「米撲滿」,已經受證的烏善丁師兄,以及每天存五十元緬幣,還用熨斗整理每一張紙幣,將善款妥善保存的農民烏緬誒先生,由蘇金國老師等人翻譯,前來與上人分享,烏緬誒再度捐出這三年來每天積存的善款。

上人說,納吉斯風災後,慈濟人走入緬甸農村,得知農民生活清苦,甚至大多是借貸種子來耕種,借十籮就要還十五籮,剩下的收成要養家也很吃力。但是農民們具有勤儉美德,而且很知足,只要沒有欠債、不需要還債,就覺得自己「富有餘」了,很願意幫助人。

像是烏丁屯、烏善丁、烏緬誒師兄等人,聽到慈濟人分享「竹筒歲月」,就以一念真純的善心力行善法。烏緬誒師兄慎重收存每天捐出的五十元緬幣,就算自己的生活很需要,也不會動用這些善款,這一念心很誠、很正,很令人佩服與感動!

上人尤其讚歎緬甸農村存「米撲滿」,每戶每天存一把米,不影響生活,而且家家戶戶每個月的米撲滿合起來,可以救助更多貧苦人,功德無量!

「愛心合起來,能發揮無量功德;這分精神會感動人,讓人感覺到自己也有力量可以幫助別人,所以大家樂於響應。雖然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空有理念而不去做還是空;他們已經實際做到,付出無所求而滿心歡喜,是佛法『空中妙有』的最佳寫照。」

上人說,把幾句簡單好話聽入心,並且實際力行,就能得到源源不絕的法喜。臺灣慈濟人能把志業做得這麼好,就是因為好事人人搶著做,愈做愈歡喜,愈做愈懂道理,愈做愈有智慧,福慧雙修。所以要把握因緣、把握時間力行善法修福慧。

看到的是「人」

上人與印尼林逢生師兄談話,提到佛教是一個心包太虛的宗教,永遠都要抱持開闊宏觀的心態,慈悲平等視眾生。「若問我是用什麼心態做慈濟?為什麼慈濟要做那麼多?其實天下災難這麼多,我看到的是『人』,不會管這些苦難人在什麼國家。慈濟人與我同樣關心人,只有一個信念,相信師父所說,認定既然是師父想做的,做就對了。」

「法條是人訂立的,慈濟則是啟發人真誠的心,雖然沒有像政府這樣立法規條文,可是人人心中有法,遵守慈濟十戒;法條是愈簡單愈做得到,否則即使背得起來,不去做也沒有用。」

「慈濟的誠正信實原則不能變,慈濟委員不是選舉出來的,是經過幾年的時間,由帶動的資深委員與團隊成員依平時的互動觀察,確實遵守慈濟十戒,品德受到肯定,通過見習、培訓才能受證。」

「有位資深慈濟委員分享,她碰巧與一群民意代表住在同一個飯店,就有人問:『立法委員是經過層層關卡,很辛苦選出來的,慈濟的委員是怎麼選的?』她說,慈濟委員很單純,以一片真誠的心為民眾服務,服務到人人肯定,能讓師父授證,就可以當委員,是被推舉出來的,不是用投票選出來的。」

「慈濟人發自內心做慈濟,無名利可圖,愛心無法監督。慈濟人做得對、做得好,人人都尊重;假如做不好,方向走錯了,就無法得到肯定。所以如果要得人尊重,總是要做出好品行、建立好品德,若是沒有品德,在社會上如何有名望、有權勢,也當不了慈濟委員或慈誠。」

上人指出,立法再完善,如果推行的人沒有好品德,還是無法落實「法治」;企業家把事業做得再大,若是社會不平安,也難以保全財富。佛法說財產是「五家共有」──  不肖子孫、貪官污吏、強盜,還有水、火災難,並非個人所有。「所以在我的觀念,是將大家的愛心集合起來,立即為世間付出,讓人人共享,有錢的人享受歡喜,窮困的人翻轉人生,轉貧為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