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走出黑暗人生,陳寶珠回來謁見上人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一年四月八日 
                       
                       
                      今天是發放日,藥師法會之後,上人開示說:「四月八日是佛誕節,其實 
                      佛陀降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是其教法卻能教育人群,開啟人的智慧。佛 
                      陀告訴弟子們『一切唯心造』,『苦』也是惟心造,例如愛爬山的人認為 
                      登山很快樂,不愛爬山的人,連走路都覺得累,所以『苦』沒有絕對的標 
                      準,而真正的快樂要如何才能感受到?一個心中擁有宗教精神教育的人, 
                      必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下午,一位篤信基督教的會員來訪,她向上人說:「法師,您的包容力很 
                      大!」上人言:「是我得到大家的包容和愛護,宗教的精神是相通的,這 
                      裡常有修士修女來訪,我們都談得很融洽!」會員又讚歎慈濟委員的衣服 
                      很端莊大方,上人鼓勵說:「只要有心,你也可以穿上這套柔和忍辱衣! 
                      」這位會員提到某次在餐廳與人爭執,對方理虧卻態度輕慢,不禁感慨地 
                      說:「柔和容易學,忍辱卻不容易。」上人言:「當時你忘了『神愛世人 
                      』,世間可憫的人真不少。但是,你說忍辱不易,其實不忍辱才不容易呢 
                      !」因不能忍而遭受終身之苦的案例在慈濟醫院中經常可見。所謂「原諒 
                      別人就是原諒自己」「他也免煩惱,我也省力氣」豈不快哉! 
                       
                      此時,陳寶珠女士回來謁見上人。她們母子三人遭毀容,以致於長期過著 
                      暗無天日的生活。經過慈濟的幫助輔導後,已重拾信心,能夠自立,陳女 
                      士還說:「我也可以幫忙收功德費。菜市場人再多,我也敢去了!」上人 
                      慈祥地鼓勵她:「眼睛可以再做整型治療,免得老是需要戴眼罩……」陳 
                      女士一再地表示感謝。 
                       
                      遠從美國回來的王作成先生,談起雕塑問題。上人言:「我覺得雕塑菩薩 
                      的像應加以分期,如修行期、成就期、度眾期,以修行期最能做為代表, 
                      塑像的好壞在於有沒有把精神帶出來。菩薩的眼神含著悲智,因經歷種種 
                      的考驗而產生智慧,然後由智慧又激發慈悲,悲智相互成就。」真是一針 
                      見血之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