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有二十難──被辱不瞋難(8) | 
                   
                  
                     | 
                   
                  
                    | ◎證嚴法師主講╱弟子小文記 | 
                   
                  
                     | 
                   
                  
                    第八,被辱不瞋難。 
                       
                      每個人生氣的時候都會說:「這口氣我忍不下!」為什麼忍不下呢?「因 
                      為我被人欺負了,人家佔我便宜」、或「他不講道理」,大多是這些問題 
                      讓人忍不下這口氣。 
                       
                      「氣」由何而來?由「貪、瞋、痴」而來。多數人都有貪、瞋、痴三毒之 
                      念,這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確是離不開這三毒,這就是人的心病 
                      。 
                       
                      有了貪、瞋、痴,會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讓,社會也是因為人 
                      有「瞋」念而互相計較鬥爭。本來人生應該是很美好的,就是因為人人有 
                      貪、瞋、痴等三項心理病態,所以稍被人家佔了點便宜,就忍不下來。 
                       
                      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體中,能忍下別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擊, 
                      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艱難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忍飢耐餓以德化怨 
                       
                       
                      當年,佛的僧團中,有一位提婆達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 
                      統領僧團,因此和阿闍世王勾結,二人互通計謀。阿闍世王想早日取得王 
                      位,因此不惜用殘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來,禁供水榖,要讓父王活活 
                      餓死;提婆達多也用種種的方法要殺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達多和阿闍世王共議一計,且傳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一律 
                      不准供養佛僧,若有違犯,必遭重罰。因此全王舍城內無一人敢供養佛陀 
                      僧眾。 
                       
                      佛的弟子雖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這一餐飯。時日一久,僧團 
                      已快無法維持生活。佛就叫目犍連、舍利佛、迦葉尊者等諸大弟子,分別 
                      帶著僧眾分散到各個地方去,唯獨佛和阿難及五百位僧眾留在城內,他們 
                      忍飢耐餓,想以這份忍辱、毫無抵抗的忍德來感化阿闍世王。 
                       
                       
                       
                      ◆慈悲心調伏狂象 
                       
                       
                      提婆達多得知佛的大弟子們都已帶著僧眾離開佛陀而分散各地後,又向阿 
                      闍世王說:「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眾都已離去,現在城裡只留下佛和阿難 
                      以及五百僧眾,我們可以趁著人少的機會,來消滅佛及僧眾。」 
                       
                      提婆達多教國王明天請佛陀入宮接受供養,而他自己就計劃用酒灌醉五百 
                      隻大象,等佛來到半途時,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圖利用醉象去踐踏佛 
                      陀及僧眾。象不但力氣很大,被灌醉後更會發狂而到處攻擊人畜,極為危 
                      險。他們決定了計謀之後,阿闍世王第二天就真的依計行事,請佛來供養 
                      。 
                       
                      佛陀雖明知他們的計謀,但仍然很歡喜的接受。於是和阿難率領五百僧眾 
                      向王宮前進,到了半路,一群瘋狂的大象衝出來;所有的民眾都驚慌走避 
                      ,唯有佛、阿難和僧眾都安然不動。醉象已衝到近前,佛陀卻仍然安立不 
                      動。 
                       
                      奇怪地,這群原本瘋狂怒奔,驚天動地呼嘯而來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眾 
                      跟前時,竟然都安靜下來;而且,每一隻大象都如五體投地般地跪下,溫 
                      順馴服。佛陀安詳的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後穿過象群,走入王宮。 
                       
                      阿闍世王看到這幕景象,心裡很吃驚。他發覺佛陀不只具有調服人群的威 
                      德,即使是狂醉的像群,他都能馴服。所以,他內心起了敬畏之意,於是 
                      恭敬地供養佛陀。佛陀對這件人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養 
                      後,還真誠地祝福阿闍世王。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們普通人,受到他人一點點的欺侮,就要力爭到底,而佛陀卻是「被辱 
                      不瞋」,雖然受人侮辱、侵擾,甚至於到了讓人斷絕糧食、且以醉象要來 
                      加害的地步!佛都能毫不動氣;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 
                      已淨如明鏡,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無量的愛心。 
                       
                      愛、慈悲、寬諒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個人若有愛心、慈悲寬容的心,怎 
                      會產生瞋怒?我們若能消除瞋怒,又怎會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在室內坐著,外面的雨聲滴滴答答,雖然沒 
                      有冷風吹進來,但光聽到雨聲,就增加了幾分寒意;這是心裡的感覺。佛 
                      陀一再警惕我們──「一切唯心造」,你是快樂,或是痛苦,都是從心而 
                      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對待人,或別人對待你,一切的動作感受都是從心而 
                      起。不但人是這樣,其實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我們必須瞭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觸時,心裡的感受、心念,是如何生起 
                      來?而歡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壓制、轉化?培養快樂的心境,壓制、 
                      轉化瞋怒之心念,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被辱不瞋難」,就是指: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 
                      ,一點都不會發脾氣,這個人才是真正的難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 
                      一點都不在意,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間能找到幾位這樣的人 
                      物? 
                       
                      多數的人都會鑽牛角尖,本來人家對你並沒有不敬之念,也沒有對不起你 
                      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內心一直要往壞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常痛 
                      苦的事。 
                       
                      過去,孔子曾說,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無事可爭鬥,世間的聖人 
                      都這麼說了,更何況是出世間的聖人──佛陀;他也教我們要學習「忍辱 
                      」。 
                       
                       
                       
                      ◆氣柔心細不戰而勝 
                       
                       
                      周朝時代有一位專門養鬥雞的人叫做紀渻子。「鬥雞」,顧名思義,那種 
                      雞是好鬥成性的;兩隻雞對立時,一隻稍微一動,另一隻就立即反應,於 
                      是兩隻雞就衝突起來,彼此攻擊,有時鬥得鮮血淋漓、遍體鱗傷,雞毛拔 
                      光了,牠們還是不甘罷休,到最後通常是兩敗俱傷,甚至必須有一方死亡 
                      。 
                       
                      周宣王很喜歡看鬥雞,這位紀渻子專門為他飼養鬥雞。有一天,有人從外 
                      面買來一隻很強壯的鬥雞,周宣王很高興的把牠交給紀渻子,過了幾天, 
                      周宣王就問道:「幾天前買回來的鬥雞,你把牠訓練淂怎樣了?可以上場 
                      去比鬥了嗎?」  
                       
                      紀渻子說:「還不可以,因為這隻雞血氣方剛,鬥志高昂,還不宜上場。 
                      」 
                       
                      再過幾天,周宣王又問同樣的問題,紀渻子的回答仍是:「還不能上場, 
                      因牠一看到其他雞的影子,就會衝動,所以還不能上場。」 
                       
                      又過了幾天,周宣王再問,這次紀渻子說:「可以了,因為牠看到其他的 
                      鬥雞,聽到牠們的聲音時一動也不動,牠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動,就像是隻 
                      木雞一樣,所以可以上場了。」 
                       
                      諸位聽這個故事會覺得很奇怪吧!爭鬥不就是要血氣方剛、鬥志高昂才鬥 
                      得贏嗎?平常人都以為是這樣;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後,就不認為是如此; 
                      如紀渻子他認為這隻鬥雞雖然很強壯,鬥志很高昂,但如果一點風吹草動 
                      就先主動攻擊,那牠必敗無疑。因此,使牠的鬥志收斂於心,才可讓牠下 
                      場爭鬥。 
                       
                      後來這隻訓練過的鬥雞果然一上場就穩穩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雞到了牠的 
                      身邊百般挑釁,牠還是像隻木雞一樣如如不動,只以眼睛注視著對方,對 
                      方就會產生莫測高深的畏懼,自然的後退,不敢攻擊。萬物眾生也有這種 
                      心裡戰術,能不鬥而勝;連禽類都講究心理的運用,何況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這分不瞋的涵養,不可動不動就心浮氣躁,以為別人都在與 
                      你做對。我們要以寬容的心去對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鬥鬥看,他 
                      還以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話說「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要 
                      擔心的是人家說你太聰明,太聰明就是狡猾,「聰明」不是好聽的話。如 
                      果人家說:「他怎麼那麼傻,任人家欺侮,一點也不在乎!」事實上,如 
                      果我們能做到這樣就是成功了。 
                       
                      近來,每次看電視新聞,就教人怵目驚心,從國家最高的議事殿堂,以至 
                      社會群眾皆以暴力做訴求,用拳打腳踢來解決問題。原本可以是很美好的 
                      人生,為何卻變成互相爭鬥的情形?這都出於不肯忍讓而起的爭鬥之心啊 
                      ! 
                       
                      前面也說過「見好不求難」,經濟富裕者還要追求更多的財富,地位崇高 
                      者還要追求更高的權勢,所以才會起這番爭鬥混亂的場面。我們每一個人 
                      若能盡本分,以佛心為己心,那還會有什麼爭端?學佛的人,就是要做到 
                      「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發脾氣;才是真功夫啊! 
                       
                       
                       
                      ◆一「忍」天下無難事 
                       
                       
                      佛陀告訴我們「被辱不瞋難」,雖說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確 
                      實很難,如果動不動就說:「他對我如何的過分,如果我不反擊,他還以 
                      為我很傻」,像這樣的人,常常會一敗塗地,大家學佛要學習這個「忍」 
                      字,如果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這一生就太難度過了。修行如果少了「 
                      忍」字,那任何「行」都無法修,所以六度波羅密其中之一就是「忍辱」 
                      。 
                       
                      請大家記著,樣像那隻鬥雞般不輕舉妄動,只要穩穩一站,自然其他的鬥 
                      雞就不敢來侵犯。我們修行如果能修到「內定」的心態,自然一切世間的 
                      困難都可以解決。 
                       
                      學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聲滴滴瀝瀝,此時在大殿裡頭坐著,如 
                      果沒有這分生忍,大自然的氣候就會讓你坐不住,心裡想:「天氣這麼冷 
                      ,如果蒙在被窩裡不是很溫暖嗎?為什麼要在這裡枯坐?」人和外在的大 
                      自然無法彼此接納,則「生忍」的功夫就無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中, 
                      我們無時無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間的對待 
                      更是如此。 
                       
                      多多體會這個「忍」字,習得「忍」的功夫,則得海闊天空,諸事無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