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分別智與平等慧 | 
                   
                  
                     | 
                   
                  
                     | 
                   
                  
                     | 
                   
                  
                    幾乎所有的佛教徒都知道:「布施」是六波羅蜜(度)之首。 
                       
                      也幾乎所有的佛教徒都知道:「布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 
                       
                      但較少的人知道:「布施」除了要有慈懷柔腸的大愛之外,還要有清淨無 
                      染的智慧。 
                       
                      「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能夠清清楚楚的辨別非善惡;明明白 
                      白的了知對錯美醜,就是分別智。能夠視萬物渾然一體,待眾生一律平等 
                      ,就是平等慧。 
                       
                      有平等慧為基礎的分別智,才是真正洞燭萬事萬物的大智。用最簡單的語 
                      言說,平等慧就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大愛,一種尊重生命,敬重人性尊嚴的 
                      人道哲學。以這種人道哲學為出發點的分別智,才是不偏不倚,真如不虛 
                      的真智。 
                       
                      因為能夠尊重生命,所以那怕小如螞蟻的小動物,只要有生命,我們都應 
                      該尊重,小動物的生命與萬物之靈的人的生命,基本上並無兩樣。由於有 
                      這種視眾生一律平等的平等慧,所以佛教徒講求不殺生,不僅不殺生,還 
                      要設法護生。 
                       
                      既然一般動物和萬物之靈的人類的生命都是同等重要,都應同受尊重,那 
                      麼人與人之間的生命與尊嚴,更不應該因種族膚色或生活區域的不同,而 
                      有不同的歧視或待遇。這就是佛教慈悲為懷的基本理念,也是佛教積極護 
                      生的根本理由。一切「布施」,不論財施、法施或無畏施,都應有這種理 
                      念,這才是智慧的布施,才是慈悲的布施,才是長情與大愛的布施。 
                       
                      物有本末,事有緩急,「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就是分別智。布施眾 
                      生應一律平等,但是知悉物的本末,了解事的緩急;何者應布施,何者不 
                      應布施;又何者應先布施,何者應後布施?所施之物有限,受施之人眾多 
                      ,如何分別應與不應,區分先後次序,這也要靠清楚了然的分別智。 
                       
                      以大陸賑災為例,大陸受災民眾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其尊嚴與價值並無 
                      兩樣,但如果大陸災民受難程度已瀕臨生死邊緣,在物有本末、事有緩急 
                      的情況下,我們當然應知所先後,才能近道了。 
                       
                      何況這次慈濟的大陸賑災工作,是採急難賑濟的臨時權宜措施,用專款專 
                      用的方式辦理,絲毫不影響慈濟廿六年來不曾一日稍懈的台灣濟貧教富的 
                      工作。 
                       
                      慈濟在台灣所從事的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廿六年來不僅不 
                      曾稍懈,而且越做越奮,越做越廣,越做越深,這也是足以告慰所有護持 
                      慈濟的社會善心人士與所有慈濟人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想 
                      止於至善,必須要有「明明德」的智慧與「在親民」的長情大愛,這也是 
                      慈濟廿六年來所一直秉持的理念,相信社會善心大眾都能認同與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