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有二十難──廣學博究難(11) | 
                   
                  
                     | 
                   
                  
                    | ◎上人主講╱弟子小文記 | 
                   
                  
                     | 
                   
                  
                    一個學道者 ,要能夠專心地學習是很困難,能夠專心,又能真正用心去  
                      深入研究就更難了,所以說「廣學博究難」。 
                       
                      平常人只講究「廣學」;想學的事物很多,但都不能持久、不能深入,剛 
                      學會了一點毛皮,就又想換別的。一天到晚心不能精,行不能專,整天都 
                      在玩花樣,可是卻沒有一項真正做得像樣,所以有句俗話說「十學九不成 
                      」,雖然學得多是「廣學」,而缺點就是少了「博究」。 
                       
                      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專心!果真有耐心,即使是一件很艱苦的事,也能 
                      夠一路到底的學下去,能專心研究便能「一理通,萬理徹」,一種道理精 
                      通了,其他的道理也都能觸類旁通;處理事情也就更能得心應手了。問題 
                      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專心,所以無法對道理了解得很透徹。 
                       
                       
                      ◆以管窺天徒自擾 
                       
                       
                      戰國時代,有一位自認為「通今博古」的人,他常說過去的書籍、人物、 
                      歷史他都懂,可以出口成章;甚至對於當前社會的種種,他也自以為完全 
                      瞭解。有一天,他心想,社會上的人都很稱讚莊子,卻沒有人知道有個才 
                      華過人的他,因此,他想去和莊子辯論一番。 
                       
                      他抬頭挺胸,非常貢高我慢的,懷著自以為博學多聞的心態,到莊子的住 
                      處去。他一見到莊子,就把自己一切所學、所知道的滔滔不絕,如水一瀉 
                      千里般地高談闊論,而莊子只是微笑著,不發一言的聽他講,等到他把想 
                      說的話都講完了,莊子便以很溫和而鄭重的態度回答他的問題,反駁他不 
                      周到的理論。這位自以為通今博古的人,聽了之後非常吃驚;原來,他以 
                      為天下只有他最了不起,最瞭解一切事理,當下他才知道,原來自己所知 
                      道的只不過是浮面、淺顯的道理,而真正有深度見解的是沉默穩重的莊子 
                      。聽了莊子那精簡而微細的分析後,他心中的高傲之氣,完全被折服,也 
                      才知道普天之下,原來還有比他更了不起的人。 
                       
                      後來,他去找一位同修的學友,並告訴朋友這件事,又說:「我錯了,原 
                      本以為自己的學問很淵博,懂得很高深的道理,現在我才知道,莊子的學 
                      問才真的是『學如深淵』啊!」他的朋友笑他說:「你呀!竟敢以自己的 
                      學問、思想去和莊子辯論。」又說:「莊子是一隻腳踏在青天,一隻腳踏 
                      在黃泉,通天文、徹地理的人;莊子學問的高深,實在難以測度,其實你 
                      所見識到的,就像是『以管窺天』一樣,還沒有看到全貌哪!」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也來想想自己平日又學了多少呢?自以為通今博古的 
                      人,到底又「通」了多少?那位傲慢的人確實也學了不少,為什麼不如莊 
                      子?只因莊子是一個生活淡泊、精神快樂、逍遙自在的人,從莊子「逍遙 
                      遊」裡頭可以看得出來,他的生活是那麼逍遙自在!兩者之間的差異,在 
                      於執著「聞學」與「聞學知行」不同。 
                       
                       
                      ◆「有心」還要「用心」 
                       
                       
                      學佛也是一樣,佛陀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原本人人都能 
                      過得逍遙自在、人我無礙。曾經有兩位記者聽我說了「觸事無心」之後, 
                      提出一個問題,說:「師父教人要『無心』,可是後面又叮嚀一句說『請 
                      大家多用心』,這兩句話,是否相互矛盾啊?」我向他們解釋道:「真正 
                      用心到最透徹的時候,就是無心。」 
                       
                      我問他們:「剛才你們跟著我到慈濟醫院二期工程的工地,又跟我到三樓 
                      去參觀,也到紀念堂及地下室去,在上上下下之際,你們可曾用過心在你 
                      們的腳步上?」他們說:「沒有!」我說:「你們到復健科去看看那些正 
                      在做復健的人,他們很用心的想要站起來,可是多難啊!有的想要把手舉 
                      起來,可是用盡了心力才能勉強而困難的把手舉高。我們平時走起路來, 
                      一點都不必費心,就能走得很輕巧自然;事實上,我們平日一切的舉動都 
                      是小時候曾經用過心,現在才能很自然自在的運用於生活之中,這便是『 
                      用心的極至,就是無心』的說明。健康人步履自在可以不用心,而有病必 
                      須復健的人,卻需時時用心啊!」 
                       
                      我們的日常生活,應該可以很逍遙而無煩惱,可是為什麼人人都有層層疊 
                      疊的煩惱呢?因為,看人家的臉色也起煩惱,聽人家的口氣也起煩惱;其 
                      實人家根本無意讓你煩惱,而你卻偏偏要把它記掛於心,產生種種煩惱; 
                      如果常常牽掛外境,遇到這件事,認為他是衝著我而來;碰到另一件事, 
                      也認為那是他故意要為難我,那麼這個「我」的生活就太痛苦了! 
                       
                      「學」就是要學得化煩惱為智慧、化有心為用心。想到要多學只是「有心 
                      」而已,並非真正用心。莊子時時刻刻都在用心,所以他學得很透徹,把 
                      所學的化為他的生活、思想、文化,而「學」的深度,便在這裡。日常生 
                      活中,每一樣都是我們該學習的目標,而且要學得很自在,也用得很恰當 
                      自然,這就是深度。 
                       
                      那位稱讚莊子的學者,評論他那位驕傲的朋友是「以管窺天」,說他的朋 
                      友看莊子,就像是拿著竹管子看天一樣。他稱許莊子是一腳踏在青天,一 
                      腳踏在黃泉,不只是天下宇宙的道理他能瞭解,即使連生死的難關,他也 
                      都知道得很透徹,莊子是如此,何況我們是學佛的人,是佛的弟子,更應 
                      該要以超越透徹的態度去學習,不只要「廣學」,還要用心去「博究」。 
                      學佛的路上有很多難關,必須要能通過考驗,才會有所成就。 
                       
                      「廣學博究難」;我們要以虔誠寬廣的心去學習。人生本就森羅萬象,要 
                      集很多常識才能適應生存於人間;若所知粗淺,絕對無法和大家和諧相處 
                      。因此,人必須學習很多事情,何況是學佛,想超越人生更上一層樓的人 
                      更要廣學博究。 
                       
                       
                      ◆博究勿忘廣學 
                       
                       
                      「博究」的確是困難;不過以現代的社會情況來說,卻剛好相反;因為現 
                      代的人,有很多是「博究」,但不「廣學」。現代的科學、知識很深奧, 
                      大家在求學時,要選定自己感興趣的科目。而且要專心攻讀這個科目。譬 
                      如說「學醫」,單是「醫學」這一科系,就有許多細目要分。例如選了外 
                      科,就得專心研究,時常做解剖的工作,然後才能用運用於人體,有了豐 
                      富的經驗,才能真正走入臨床的工作。而外科又細分很多科,如一般外科 
                      、胸腔外科,還有整形外科,腦神經外科……單是外科就分成這麼多種。 
                      一般外科門診,若來了一位頭部受傷的人,醫師可能不敢接診,因為頭部 
                      受傷是屬於腦神經外科處理的範圍;雖然他們研究得很專精,但卻不廣泛 
                      ,所以和「廣學」正好相反。 
                       
                      過去的人是什麼都要學,但是每一樣都學得不徹底;而醫生所學的知識, 
                      則必定要一門專精。人生就是這麼難以完美,普通的人,每一樣都想學, 
                      卻沒有一樣能徹底的學好;而對於專業的人,他所學的知識很專精,但是 
                      又隔行如隔山,這實在也是一種缺憾。 
                       
                      至於信仰這方面,有些人學佛,一開始就分宗別派,有人說:「我要學的 
                      是淨土宗。」有的說:「我選擇禪宗或我選擇密宗。」念佛修淨土法門的 
                      人,有些只把一句佛號念到底,而不願意再去研究法義,因為他認為文字 
                      是多餘的,並且認為只要一心念佛就行了,何必打坐。而禪宗的學人,有 
                      些則認為學禪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打坐就可以脫胎換骨,以為打 
                      坐入定的境界就能超凡入聖。甚至誦持、禮拜,也都各有偏執。大家都學 
                      得專,但是卻沒有更進一步去體會全盤的真諦。 
                       
                       
                      ◆信仰雖異愛心皆同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時,難免有彼此知見的差異。佛教徒會排斥佛教 
                      以外的宗教信仰者,認為佛陀的聖教超越一切,佛陀的智慧是涵蓋宇宙大 
                      地的大智慧。而其他的宗教也會排斥佛教,以及其他與自己信仰不同的宗 
                      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他們認為信仰上帝的人一定會得救,不信的人會 
                      墜地獄,所以因知見的差異,常會引起紛爭。 
                       
                      常常有人問我:「法師,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什麼不一樣嗎?」我都這麼回 
                      答:「只要是正確的宗教,其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愛』;天主、耶穌 
                      都以博愛的精神來愛世人;佛教講慈悲,所謂蠢動含靈都是佛陀所愛的對 
                      象。所以,只是名稱不同、研究的經典依據不同,至於最終的目標應該是 
                      一樣,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宗教應該像大海,所有的小溪,河流都能歸於 
                      大海,宗教的精神應該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廣學。若只知道自己的宗教, 
                      又強調偏執,那就不是好的宗教家。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他不喜歡談怪異、憑勢仗力的事,也不談擾亂 
                      人心的話。世間的聖人都已如此,何況是要超越世間的宗教,學佛者應該 
                      要「廣學」,而且也希望能「博究」,才能知己知彼──就像知道自己的 
                      脾氣,不能說:「我的脾氣本來就這樣嘛!」要人家都來順著你,那是不 
                      可能的,我們要先去了解別人的性情;「當他生氣的時候,我就少說兩句 
                      ,等他氣消了,我再和他評理。」若是這樣,那什麼事都會很圓滿,也才 
                      是「博學廣究」的心態啊! 
                       
                      希望人人學習時,要打開心門,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