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證言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客自遠方來
馬枸小姐的慈濟印象
◎凌雲
證嚴上人聲譽遠播。以十七種文字發行於全球的國際聞名刊物──讀者文
摘,日前特派記者馬枸•佛福(MARGO PFEIFF)小姐前來採訪,擬在該
刊物上報導上人的懿德善行。

為了知悉馬枸小姐來華採訪的因緣,三十一日晚在憶慧師姊的陪同翻譯下
,與瑜娟來到馬枸小姐下榻的福華飯店。甫進大廳,即見她一身輕裝便服
坐於沙發上,曉知我們的來意後,她笑言:「平常都是我在採訪人,沒想
到今天反變成被採訪的人了。」


慈濟世界令人著迷


經常走訪世界各地找尋寫作題材的馬枸小姐,去年六月在亞洲工作時,無
意中從「新加坡海峽時報」獲知得到菲律賓麥格塞塞獎的證嚴法師,為社
區服務所做的卓越貢獻──「喚醒了現代社會對古代佛教所蘊含的同情與
施捨心的再認識。」基於好奇,她直覺這將是很好的寫作題材,是值得採
訪的對象。因此與美國分會執行長黃思賢居士取得聯絡,並詳加閱讀有關
慈濟的相關資料後,她便著手草擬整個寫作大綱,呈交給讀者文摘的總裁
,隨即獲得認可,促成她來華拜訪慈濟世界的因緣。

元月廿五日,馬枸小姐在黃思賢居士及新聞局專員劉金鵬先生的陪同、翻
譯下,來到靜思精舍。由於適逢慈濟的年度團圓、新委授證等盛事,連續
數日的活動中,她細細觀察,用心體會,對慈濟世界與證嚴上人的點滴事
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師充滿智慧的雙眼,充分顯現他內在的特殊氣質,莊重祥和。尤其在
言談間,簡單的幾句話就能直指人心而不需任何修飾,使聽者受到啟發而
獲得無量的智慧。」馬枸談到見到上人的第一個印象。

在精舍拜見證嚴上人後,聽上人詳述慈濟各項志業及大陸賑災的情況,並
與海內外歸來參加授證的新委及舊委們,一起聆聽上人的法語,她沒想到
上人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而仔細的觀摩精舍常住做蠟燭、豆元粉,參觀
精舍建築,一切的一切都令她感到新鮮與著迷,對於慈濟的所有人事物,
都讓她無比驚歎與感佩。


超越語言,彼此交心


在慈濟醫學研究中心啟用典禮、新委授證、團圓飯上,馬枸成了會上的貴
賓,透過翻譯,她實際參與,感受到慈濟人歡樂的大場面。一天下來,她
表示心靈中受到最大的衝擊就是:「所見到的每個人都在笑,而且笑得非
常快樂、開朗,是一種充滿希望的笑,這麼多人打從心裡發出的笑聲與歡
樂的場面,是我生平所僅見。」她表示,在慈濟團體中,人人直接表達彼
此的關懷,這種直樸純真的關愛,可讓人極其真切的感受到。

二十七日是本會冬令發放,及貧戶圍爐吃團圓飯的日子,在藥師法會上,
她靜聆梵唱,體驗到一股溫馨與祥和,目睹貧病、殘障的老人臉上綻放出
愉快的笑容,在感動之餘,馬枸小姐也捐出二百元美金做為建設基金,成
為慈濟的會員。

馬枸小姐的父母都是德裔加拿大籍的天主教徒,而她本身則對佛教頗感興
趣,為了實地參與佛教徒的生活,廿八日清晨三時卅分,她便起個大早,
由下榻的飯店趕到精舍參加早課,跟隨大眾禮佛、靜坐,聆聽上人開示。

她認為任何宗教都應像慈濟般,走入人群做入世的工作,利益眾生,去服
務他人。

「在慈濟的這三天,是我有生以來碰到最多好人的時刻。雖然我不懂國語
,但卻能感受到這種氣氛;同時結交了許多知心的好朋友,當然其中有很
多是不會說英語的朋友,我們彼此交心。這一趟的慈濟之行,將會是我畢
生難忘的經驗。」她說。


因緣殊勝愛綿長


走過三十多個國家,足跡遍及全世界的馬枸小姐表示,從來沒有像此次這
樣迫切希望自己能懂得本地的語言,可以直接的和大家溝通。「像慈濟功
德會這樣感人而能啟發人心的故事最值得報導,這也是讀者文摘向來報導
的宗旨。」她希望藉由讀者文摘的普及性,讓世界各地的讀者得知上人的
行誼,和慈濟世界的感人故事。

馬枸小姐,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加拿大的一個小鎮中,自小便喜歡到處旅遊
,十三年前曾自助旅行路過台灣花蓮;想不到十三年後的今天,有此因緣
再次來到花蓮,參訪位於花蓮的慈濟世界,這是她始料所未及之事。

多日來,憶慧師姊陪著她四處逛逛,兩人業己建立良好友誼。在精舍裡,
德慈師父曾送給馬枸小姐一壺自製的手拉坯茶壺,她愛不釋手。回到台北
後,即央求李師姊陪同去選購茶葉,並學習如何泡茶、品茗;此外,並到
迪化街買沈香,對於中國文化懷有莫大的興趣。尤其這幾天她搭乘計程車
時,常會發現車上擺設有佛像,讓她直覺台灣有許多的佛教徒。

問她何時再來台灣?她答道:「今年十月。」經過一番解說,才知原來她
是預計今年十月再來亞洲找尋寫作的題材,地點尚未決定。或許在慈濟的
三天,令她留下深刻印象,潛意識中她覺得一定還會再來,所以不覺脫口
而出。憶慧師姊對她言道:「慈濟世界有許多取之不盡的感人故事,只要
妳願意,慈濟是一座無盡的寫作寶山。」

「此行不但使我感到台灣有『經濟的奇蹟』,更有『慈濟世界』的奇蹟」
──在結束採訪時,馬枸小姐做了以上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