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有二十難──心行平等難(14) | 
                   
                  
                     | 
                   
                  
                    | ◎證嚴上人 | 
                   
                  
                     | 
                   
                  
                    前面談過「不輕未學難」。對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別人,如果有了 
                      貢高我慢,時常都已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能幹,那就大錯了。但是若 
                      因某些工作自己學不會時,就認為「能幹是你的事,學不會是我的事,你 
                      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得起你」,這是「卑劣慢」,同樣也是不對。 
                       
                       
                       
                      ◆聰明不等於有智慧 
                       
                       
                      學佛者要學會時時尊重別人,縱然自己才高八斗,也不可以輕視無學識的 
                      人。俗話說「行行出狀元」,不一定是懂得很多理論的人,才能發揮良好 
                      的人生功能。若懂理論卻不懂事相,那也是無濟於事呀!有些人不識字, 
                      什麼長篇大論的道理也不懂,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做人、如何努力做事;知 
                      道如何做人,他就是好人,懂得如何做事,那就是好事。沒有做錯事也沒 
                      有做壞人,這樣的人生就是美好──沒有錯誤的人生。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智慧型的犯罪者,他們懂得很多理論,很會鑽法律的漏 
                      洞,因此,他們犯的都是傷天害理、驚天動地的錯誤。所以,我們不要自 
                      以為很聰明而去輕視別人愚鈍。聰明的人往往會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在世間不光是要「不輕未學」,而且不要有「慢心」──能幹者切忌自我 
                      貢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兩者都容易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 
                       
                      學佛先要學覺有情,覺悟世間的事、理,而且必須事理融圓,這叫做覺悟 
                      。若能事理融圓,就能廣結善緣;若是只懂得教理,而不能和別人和睦相 
                      處,不得「人和」,這就不是真正的覺悟。真有智慧的人會擴大心胸,容 
                      納一切人與事物!所以說,能夠器量寬弘,就是福慧雙具。 
                       
                      「器量寬弘」就是肚量寬大可以容納多人,好的會欣賞,壞的也能容忍; 
                      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無遺。就像天覆蓋萬物,地承載萬物一樣, 
                      要有天地般寬闊的心胸,才不會有貢高、或卑劣慢的心態,這就是出於內 
                      心的福德。 
                       
                       
                       
                      ◆親疏平等對待難 
                       
                       
                      另外,還應努力的是「心行平等」,佛陀說:「 心行平等難 」,凡夫的  
                      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確實不易。佛陀說,是凡夫,心就難於平等。但是我們 
                      甘於做凡夫嗎?人人都希望超凡入聖,要不然我們學佛所為何來?學佛就 
                      是要學得心如天地,任何細微的物品,都不會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地 
                      還是穩穩重重的承載著。我們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樣,不可排斥任何細 
                      微之物,也不可拒載重物。總之,心量要寬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貧 
                      困、愚鈍的人,我們都以平等心對待他們,尊重愛護他們,這就是「心行 
                      平等」。 
                       
                      但是,佛陀說「心行平等難」,可見凡夫的習氣很重。現在很多人提倡愛 
                      心,可是要人不起煩惱,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別喜愛的人,關心自己所關愛的人,在社會上這種情形 
                      是很常見的。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別偏愛的弟子,他最偏愛的人是顏淵。孔 
                      子是位聖人,為什麼他也有「最愛」呢?因為顏回聽孔子的教誨可以聞一 
                      知十,子貢曾說:「我是聞一知一,但是顏回卻是聞一知十。」所以,孔 
                      子對於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別的標準是依照他們能接受多少教誨而 
                      定,這就是「分別」呀! 
                       
                       
                       
                      ◆為無緣、有怨者祝福 
                       
                       
                      佛陀告訴我們,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實在是很難;連孔夫子都 
                      難以做到了,更何況是凡夫的我們。甚至,佛陀對他的弟子也有親疏之感 
                      ,如對阿難就覺得很親近,因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是由阿難來服伺,所以 
                      ,他對阿難倍覺親切。而對提婆達多,他也會有無可奈何之感。阿難非常 
                      體貼佛陀,佛陀的舉止行動,對阿難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導指標,而提婆 
                      達多則是處處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對提婆達多的迫害毫無怨嫌,並加 
                      以包容,我們讀「法華經提婆達多授記品」可知,提婆達多將來成佛的時 
                      間比其他弟子還長,盡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報怨,但是在生活當中, 
                      他也經常覺得無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這種難題,更何況我們現代的 
                      凡夫呢! 
                       
                      不過,我們要學習佛陀的包容,以德報怨,即使很惡劣的弟子,佛也幫他 
                      授記祝福!對於無緣、有怨的人,我們要默默地為他祝福,祝福他將來得 
                      大福德,若能如此則叫做「心行平等」。因為世間本來就無法很平整,看 
                      看大地,若是萬物都是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間了。有高山深海、物質有 
                      大也有小,外面的建築物高低不齊,連庭院青翠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 
                      這和人心一樣,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軟硬,不過,既然要學佛,就要儘量 
                      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心念調整好,對人只有關愛而沒有怨恨之念。雖然對 
                      某些人覺得無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寬宏雅量以對,不可有怨憎之心, 
                      不要說「我怨恨你」這樣的話。我們對一個人抱著「無可奈何」的心態, 
                      是還有教導對方的心量,若是恨他、怨他,就會結下更深的不善緣,今生 
                      、來世、無數生的惡因,就會連連綿綿地結下去。 
                       
                       
                       
                      ◆培養無分別心 
                       
                       
                      春天的氣候多變化,昨天是風和日麗的天氣,而今天卻是風雨綿綿,前後 
                      不過二十四小時,但天氣的轉變竟然這麼大,這是自然界的變化,人心也 
                      是如此。對於人的心,佛陀常常這樣告誡我們──要心靜如水,但是水面 
                      也難免會起波浪! 
                       
                      佛陀說;「心行平等難」。要每個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時,心念都完全平等 
                      ,這確實是很困難。譬如昨天的天氣與今天的天氣,明明是不一樣,若硬 
                      要說一樣,的確很難。外面明明有雞啼鳥鳴的聲音,若要說成寂靜無聲, 
                      這也是難呀!其實,外面的境界在變動時,我們的心自然的就會隨境而轉 
                      動,這是很正常的。冷、熱、風、雨,隨著外境的變化,我們的身心也都 
                      會起分別作用;但是佛陀說,要沒有「分別心」。 
                       
                      如何才叫做無分別心?近來有很多人熱衷於修行,有人喜歡跑道場,他們 
                      認為修禪念佛,才能達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認為自己修行的法門才是 
                      真正最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傳。而慈濟的委員都很認真地做慈善的工 
                      作,不畏辛苦、盡分盡力的去勸募、救濟,有人便會批評道:「你們懂多 
                      少佛法?你們只是修福而沒有修慧!」像這樣就是起了分別心。假使我們 
                      的委員也和他們唇舌相爭,說:「我們做的救貧是修福,教富就是修慧啊 
                      !像你們只顧自了,那是有慧無福,有什麼用呢?」若是如此的針鋒相對 
                      ,也是叫做分別心。 
                       
                      我們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為了普應社會大眾的需要, 
                      修行人是要順應環境而不隨它轉。我們有這個因緣生於世間,得聞佛法, 
                      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緣。有這群發心的菩薩行者,我們尤其 
                      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緣和力量,來成就菩薩的志業。大家和志同道 
                      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緣分,努力地造福人群。若沒有這分因緣也沒有相同 
                      的志願,就不要起分別而和他人爭執或免強他人,這便是無「分別心」。 
                       
                       
                       
                      ◆施受貧富皆平等 
                       
                       
                      佛陀在世時,不斷地鞭策弟子,比如說「行布施時,要以平等心去布施; 
                      受施者,也應以平等心受施」。當時印度人的生活水準貧富差距極大,有 
                      的人非常貧困,有的卻極為富有,現在的印度仍是如此。你們若去印度觀 
                      光、朝聖,就會看到許多流浪街頭、衣衫襤褸的人,像這樣飢餓貧困的人 
                      ,到目前仍是存在;而富有的人,卻能用金銀玉器來裝飾他們的華廈,自 
                      古至今,印度人的生活還是沒有改變。 
                       
                      當時,佛陀和僧眾接受國王、大臣們所供養的佳餚美味時,是抱著平常心 
                      接受。只要肚子填飽,他就歡喜感恩地為他們說法,從不多求。那時也有 
                      極貧困的人,像貧婆,她身無一物,但是很想供養佛陀,看到大家以油燈 
                      莊嚴佛說法的道場,於是她剪掉自己的頭髮換來一盞油燈,佛陀對他也是 
                      無限的讚歎。因此,受供養人,不管有錢人布施的物品有多好,沒錢的人 
                      以何種心意供養,都應以同樣的心──感激與感恩來報,這是受施者應有 
                      的「心行平等」。 
                       
                      布施的人,像有錢人以金縷衣誠懇的供養佛陀,而貧婆從身上的舊衣撕下 
                      一塊布,也是盡她所有,以最虔誠的心來供養佛陀。兩位布施者都以虔誠 
                      的心,盡心盡力供養,這也是「心行平等」。 
                       
                       
                       
                      ◆供佛與施貧功德平等 
                       
                       
                      過去,彌勒菩薩供養難勝佛之後,又布施一位乞兒,然後把剩餘的東西給 
                      狗吃。那時難勝佛看到了,就非常喜歡的讚歎彌勒菩薩說:「供佛和布施 
                      乞兒與狗,功德平等」。因為他供佛時,是以恭敬心供養,布施乞兒是抱 
                      著憐憫心、愛心,而布施小狗時是以施捨、無所求的心來布施,所以,難 
                      勝佛說,布施狗的功德和供養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人都說:「我們布施 
                      給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較大!」其實,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種心來布 
                      施,最殊勝的布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且不求回報!雖然供佛的功德很大, 
                      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態,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養。 
                       
                      記得很多年前,道源老法師仍建在時,因的人只修福,沒有修慧,您認為 
                      呢?道源老和尚說:「布施給貧困的人,和供養法師功德平等,甚至布施 
                      貧困的人,功德比供養法師還大,是福慧雙具!」這是道源老和尚回答信 
                      徒的話。 
                       
                      有的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布施給貧困的乞兒,比供養法師的功德還大? 
                      道元老法師說:「因為你供養法師,是抱著有所求的心,而布施貧人乞者 
                      是無所求的,只因有這分誠懇的愛心,由慈悲而生智慧及無所求的平等心 
                      ,所以功德很大」。由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心行平等」。 
                      人在多數時候都有分別心,若能盡力而無所求,不起分別,才是修行的正 
                      確心態,也才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心行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