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畫一個藍天碧水的故鄉 
                      環保綠化演講會 | 
                   
                  
                     | 
                   
                  
                    | ◎趙少康 | 
                   
                  
                     | 
                   
                  
                    【預約人間淨土(4)】 
                       
                       
                      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綠化篇」系列活動 
                      「青山綠水我的家」演講會  
                      三月二十九日晚間七時 
                      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中山廳展開 
                      環保署長趙少康 
                      肯切呼籲全民將環境保護融入日常生活中 
                      舉手之勞,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各位女士、先生,大家晚安: 
                       
                      剛剛聽了慈濟合唱團所唱的兩首歌,其中一首「大地的園丁」歌詞中提到 
                      :「天空破洞了……」以前我們一定會存疑,認為是神話──天空怎麼會 
                      破洞呢?但是今天,無庸置疑,天空不僅破洞,而且愈破愈大洞。 
                       
                      西方的學者原本以為,臭氧層的破洞,只是在南極而已,如今訊號顯示, 
                      連北極也難逃浩劫。這個破洞有多大呢?台灣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 
                      ,而它卻有一千四百萬平方公里,且持續擴大中;醫學界預測,將來得白 
                      內障和皮膚癌的人,會越來越多。意即,因人任意破壞自然,自然也開始 
                      對人類展開報復。 
                       
                       
                       
                      ◆美麗之島佳景難再 
                       
                       
                      當我們要求這種情況能改善時,先決條件就是要阻止環境繼續惡化下去。 
                      我們都希望住在環境優美的空間裡,以前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美麗之島」 
                      ,然而,曾幾何時,美麗之島已不復見。 
                       
                      環境污染的問題世界各地皆有,但台灣承受這種破壞力的先天環境,遠比 
                      其他地區來得脆弱。台灣人口密度僅次於孟加拉,居世界第二位,全島山 
                      地佔三分之二,可資利用的土地只有三分之一,然而人們對於追求生活的 
                      便利與舒適要求愈來愈高,相對的,耗用自然資源亦越來越多,消耗過後 
                      所產生的廢棄物,更是一大問題。 
                       
                      人類從產業革命以後至今,對大自然的破壞,遠超過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前 
                      年前;台灣亦然,從鄭成功時期大陸移民至台灣以後,人們對台灣自然環 
                      境的破壞,遠比幾百年前來的劇烈。 
                       
                       
                       
                      ◆大自然要因勢利導 
                       
                       
                      有一句話說:「人定勝天」,以前人類以高科技來戰勝大自然,填海、造 
                      橋,帶給人類許多的益處;然而在過度的耗費資源下,卻帶給我們己身更 
                      大的災難。如今我們逐漸明瞭:天是勝不了、大自然是克服不了的,人類 
                      唯一能做的,是如何因勢利導大自然,如何運用大自然的力量來造福人類 
                      ,卻不可能逆勢而行。 
                       
                      古人很早就講:「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如何相輔相成,此點頗符合現代 
                      的觀點。中國古代早就有環保的觀念,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則林 
                      木不可勝用也。按著季節的變化來砍伐,則樹木用之不竭,這點和我們現 
                      在談的對樹木永續利用的觀點是一樣的,然而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們的 
                      祖先卻早已想到了。 
                       
                      中國有傳統的五倫觀念,前幾年又加上第六倫的群己關係,現在我們必須 
                      再加上一倫──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若不能生活在和諧、綠色、安定的環 
                      境中,將會活得很痛苦。根據調查,台北市六至十五歲兒童罹患呼吸系統 
                      方面的疾病,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等,比十五年前多了四到 
                      六倍。他們何其無辜,要遭受這樣的痛苦,這都是我們任意破壞環境所造 
                      成的。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中庸上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世界上有各種事物,如何尊重生命、尊重環境 
                      ,使萬物相生而不相悖,是講環保的重點所在。假如我們不從內心深處仔 
                      細思考環保的問題,只著重於表象(如撿拾垃圾),也是無濟於事。所謂「 
                      誠於中,行於外」,若不能從內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將來有一天,毀 
                      滅人類的,將是我們人類本身。 
                       
                      宗教講「來世今生」,我們環保也應講來世今生,但是這個「來世」,並 
                      非死後升天之處,而是我們下一世生存的空間,今生若大量耗費自然資源 
                      ,來世將無資源可用,想想我們的子孫將生存在什麼樣的世界裡呢? 
                       
                      以財政學的觀點來看,大自然被破壞的情況可稱為「公共財的悲劇」。小 
                      時候從課本上讀到,大地賜給人類三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水 
                      、空氣、陽光,但是看看今天,在台北我們鮮少見到亮麗的陽光,而空氣 
                      受污染,更不待言:有人開玩笑說,以後是不是也要像接自來水般,每一 
                      家裝管子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水的污染更是相當嚴重,也許將來有一天 
                      ,人類還會為水打架,而不只是今天所引發的垃圾大戰了。因此,水、空 
                      氣、陽光,已經不再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是相當珍貴的寶物。 
                       
                       
                       
                      ◆一項公共財的悲劇 
                       
                       
                      自然環境破壞,何以說是「公共財的悲劇」呢?因為陽光、空氣、水,是 
                      大家所共有的,而大家卻不懂得去珍惜,每個人的心裡總認為:就我一個 
                      人愛惜有何用?別人還不是一樣不在乎。基於這種心理,使得自然資源逐 
                      漸消失中。所以現在政府要制定法律來保護公共財;另一方面,要從小教 
                      育起,培養兒童保護自然資源的觀念。 
                       
                      我對宗教界的人士很感佩,我曾參加過幾次宗教界朋友所舉辦的活動,活 
                      動過後,地上看不到絲毫的紙屑,此種自制、公德心,皆須發自內心,而 
                      非下命令去取締就可以做到。因此,我非常希望能藉著宗教界的朋友,宣 
                      揚環保的觀念。 
                       
                      剛剛聽到的二首歌中,都有提到種樹的問題,其實種樹不但可以美化環境 
                      ,更能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變為氧氣,讓地球有更清新的空氣。更盼望 
                      藉著我們提倡的種樹,也能讓喜濫砍濫伐的不肖商人,感到羞愧。 
                       
                       
                       
                      ◆空氣水源正遭受嚴重污染 
                       
                       
                      我們再來看一項數據:台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有五百七十人,日本有 
                      三百二十三人,美國只有二十六人,可知台灣生存空間的擁擠;就車輛來 
                      講,台灣每平方公里有三百五十輛,日本一百二十七輛,美國僅有十八輛 
                      。台灣目前有汽車三百二十萬輛,摩托車九百萬輛,而一部摩托車排出的 
                      廢氣是一部汽車的一點三二倍,難怪空氣會不好。就工廠數而言,台灣登 
                      記合法的工廠數有九萬五千家,算起來每平方公里有三家,日本為一點一 
                      六家,美國為零點零四家工廠;工廠排出的廢氣,亦足以讓我們呼吸困難 
                      。 
                       
                      去年農委會統計,台灣地區共養了一千三百萬頭豬,而一頭豬的污染是一 
                      個人的四至六倍;豬的排泄物皆直接流入河川中,像高屏溪、東港溪等, 
                      常會受到污染。荷蘭、台灣、丹麥是世界三大養豬國,但荷蘭、丹麥明令 
                      規定豬排泄物不得流入河川,可做成有機肥料;但反觀我們的農民,從來 
                      沒有這樣的觀念,任意丟棄排泄物。所以常聽到高雄的朋友抱怨:水的味 
                      道不太好。想當然耳,豬糞、豬流入其中,味道怎麼會好呢?我們花了很 
                      多錢檢查高屏地區的飲用水,衛生雖不成問題,可口度卻很差,所以有很 
                      多人乾脆花錢買水;但是我還要奉勸大家,買回來的水仍然要煮過。 
                       
                      目前我們每平方公里養二百五十頭豬,而日本僅有三十二頭;日本人喜歡 
                      吃豬肉,絕大部分都是從我國進口,我們反變成日本的豬圈,嚴重遭受環 
                      境污染,而他們卻享受成果。因此,今天我們將嚴格管制,只有防治污染 
                      做得好的養豬戶,才能讓他們內外銷。為此我們也曾開過講習會,告訴農 
                      民如何防治養豬所造成的污染。 
                       
                       
                       
                      ◆環境是一種供需關係 
                       
                       
                      另外,我舉一個「人不能勝天」的例子。五十年前,美國一頭母牛每年產 
                      乳量為二千公升,後來他們的農學家、科學家拼命研究改良,最後牛乳產 
                      量增至五千公升;但是乳牛的體積、食量也相對增加,經過計算,發現每 
                      單位食物所含的產乳量,不管是二千公升或是五千公升,都是一樣的。再 
                      就自然來看,牛乳產量雖多了,相對消耗的能源也增加了。所以,想以人 
                      為的力量來改造大自然,所能達到的僅是少部分。 
                       
                      另外從經濟學來講,經濟學所講的是一種供需關係,環境其實也是一種供 
                      需關係;大自然本身有自淨的能力,可以分解污染的廢棄物,但是當我們 
                      給予大自然過量的污染,大過於它所能負荷的能力時,環境便被破壞了。 
                      像一條河川變成死水時,就是過量的被污染。我們應常省思,是否給予大 
                      自然的污染,超過它所能負荷的程度。 
                       
                       
                       
                      ◆追求經濟成長忽視環保代價難量 
                       
                       
                      今天的環保問題,可用兩個因素來概括說明,一是數量:污染的數量增加 
                      太多了;另一是速度:我們經濟成長太快速。在這兩個因素之下,環境被 
                      破壞的程度正日益增加。再一次李總統款待南非總統的國宴當中,外人稱 
                      我們現在的情況為「成功的代價」,是我們經濟快速成長之下,所必須付 
                      出的代價。想想當人們貧窮時,想到祇是如何求得溫飽而已,等到生活稍 
                      寬裕,就想再進一步追求較舒適的生活。而如今經濟大步起飛,一味追求 
                      物質享受,更帶來連串的問題,這是大家以前始料未及之事。我曾再一次 
                      院會中,提出這樣的質詢;請在座的經濟、財政官員共同省思,想想我們 
                      經濟成長的目的是什麼?是要讓生活品質提昇?還是讓空氣、河川、土壤 
                      越來越受污染,大家生活在不健康的環境中呢?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 
                      問題。 
                       
                      去年我們的貿易順差超過一百億,賺錢當然是很好,但是假如這些錢都是 
                      我們科技發展,人民勤勞所換來的成果也就罷了,然而事實上,很多是犧 
                      牲我們的環境所換來的。 
                       
                       
                       
                      ◆破壞容易建設難,防治重於整治 
                       
                       
                      在國外要設廠時,政府明令規定資本的百分之十或二十需用於污染防治上 
                      ,而我們的工廠呢,根本不用,一下子就省下不少錢,在國外的市場上可 
                      以較低成本和其他國家競爭,如此,錢雖然賺到了,然而環境卻受污染, 
                      這種代價有多大呀! 
                       
                      現在政府制定經濟、產業政策時,就必須要先考慮到污染防治問題。目前 
                      我們正在整治淡水河,截至去年底,我們已投入二百億元的經費,今年將 
                      再投入二百億,希望完成第一階段的整治工作。但是第一階段只不過能達 
                      到整治現今淡水河污染物的百分之四十而已;未來二年內,將再花費二百 
                      億,以達到百分之六十的程度,到西元二千年,全部河川整治完成時,累 
                      積起來,需花費一千億。 
                       
                      未來六年內,環保署將編列一千億預算在台灣各地蓋二十一座焚化爐,希 
                      望能夠解決百分之七十的垃圾。然而事實上,我們垃圾的成長率是平均每 
                      年百分之五到八,如此算起來,十年不到,我們垃圾將會加倍,數量真是 
                      驚人。想想我們花費這麼多的經費,來作污染防治的工作,但是事實上, 
                      像淡水河,我們花費一億元,真的能恢復它的原貌嗎?其實不盡然,破壞 
                      容易,要想建設就難了。 
                       
                       
                       
                      ◆環境保護是可以落實的方式 
                       
                       
                      環保署成立四年來,政府對環保的經費也逐年增加,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六年國建中,政府所投下的環保預算超過二千八百億之多,加上民營等等 
                      ,我們預估可達到八千億。但是,光靠政府是不行的,仍需全體國民大家 
                      共同投入維護我們環境的行列。 
                       
                      今天談垃圾的問題,最重要的不在於回收,而是在於減量。環保是一種生 
                      活方式,如何將環保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課題,「舉手之勞做 
                      環保」,每個人一天假如能減少使用一個塑膠袋,就可以減少二千萬個塑 
                      膠垃圾;洗澡用淋浴而不要用盆浴,就能減少用水量;天氣不熱就不要開 
                      冷氣,隨手關燈等,就可以少蓋一座核電廠。諸此總總,皆是我們舉手之 
                      勞就能做到的。 
                       
                       
                       
                      ◆政府嚴格執行環保政策 
                       
                       
                      現在環保署所做的分為兩方面來進行,其一就是出動稽查人員四處抓「烏 
                      賊」。但是我們有九萬五千多家工廠,有一千三百多萬輛機、汽車,有一 
                      千三百多萬頭豬,有這麼多河川、垃圾、毒性物質、公共廁所,每年還有 
                      登革熱要撲蚊、街上的流浪狗等,這麼多工作,但我們的稽查人員卻只有 
                      六百多人,其中二百多人為行政職員,真正能出去執勤的只有四百多人, 
                      因此我們只能重點式的做。另外一方面,是從政策上來實行,現在我們汽 
                      車、摩托車所採用的標準相當嚴格的,凡事要符合標準的汽車,須使用觸 
                      媒轉化器,去年七月開始,我們也要求摩扥車使用觸媒轉化器;裝觸媒轉 
                      化器需使用無鉛汽油,而所排出的廢氣污染,是未裝之前的十分之一而已 
                      。從政策上嚴格來執行,才能徹底做到環保工作。 
                       
                      按照這樣下去,到八十五年止,我們的空氣品質將可比現在改善約百分之 
                      三十;若不這樣嚴格施行的話,空氣的惡化將比現在惡化到百分之七十, 
                      由此可見,一些政策還是需要嚴格執行的。 
                       
                       
                       
                      ◆全民由自身做起是根本之道 
                       
                       
                      不管是空氣、垃圾、河川、毒性物質的污染防治、整治,政府皆有整套的 
                      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著,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民眾要配合;政府和民眾相互 
                      配合,這是最要緊的。光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因為政府所能做的只是 
                      硬體上的設施,每個人若能徹底從本身做起,配合政府的政策施行,才能 
                      有效的做到防治污染的工作。 
                       
                      目前環保署設有一支環保報案專線,號碼為:080231885,各位若看到妨 
                      礙環保工作的事情,可以打電話來報案,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