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化願力為行動 
                      慈濟醫院醫療下鄉 | 
                   
                  
                     | 
                   
                  
                    | ◎凌雲 | 
                   
                  
                     | 
                   
                  
                    經言:「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濟志業的發展,是以「慈善」工作為 
                      起點,自民國五十五年開始第一次的濟貧救難工作後,二十餘年來,秉持 
                      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從「個案問題的發掘」、「訪查慰問 
                      」、「核發救濟」到「追縱複查」,對於個案的關照,不曾稍懈。 
                       
                      慈善是慈濟團體的特色,而照顧貧病,更是慈濟醫院創辦的宗旨。有鑑於 
                      貧、病常是相伴而至的問題,為了落實社會工作的理念,並加強對貧戶社 
                      會、生理、心理各方面完善積極的照顧,提供貧戶整體性的醫療服務,慈 
                      院成立了「貧戶醫療保健服務小組」,結合慈院醫師、護士、社工員等定 
                      期下鄉,為貧戶進行醫療保健服務,俾使醫療與慈善工作結合一起,真正 
                      落實慈濟精神。 
                       
                       
                       
                      ◆慈善與醫療結合 
                       
                       
                      「貧戶醫療保健服務」成立於八十年七月,成員包括家醫科、公衛、社服 
                      、宗教室及委員。緣於此項工作屬草創階段,又囿於地域限制,因此目前 
                      只能在花蓮推行,待未來時機成熟將逐步推廣,巡迴全省為受濟戶做醫療 
                      保健;或配合慈濟醫療網來推動,以積極照顧全省各地貧戶。基金會副總 
                      執行長林碧玉表示:「是項工作在醫療界而言是創舉,對慈濟而言,則是 
                      本分事。」 
                       
                      從八十年八月開始,訪貧小組每週兩梯次固定下鄉訪貧,週一、週三下午 
                      訪查範圍為光復以北──包括秀林、花蓮市、吉安、壽豐地區,由家醫科 
                      賴鈺嘉醫師帶隊。 
                       
                      訪查對象以接受本會濟助的受濟戶為主;近半年來,訪貧小組調查了東部 
                      地區將近四百戶的貧戶,並對是項工作做了多方面的評估。 
                       
                       
                       
                      ◆深入關懷貧窮文化 
                       
                       
                      在訪貧的過程中,團隊人員發現很多貧戶不止是貧,從貧衍生的問題更不 
                      容忽視;這些問題並非僅以金錢的接濟即可解決,消弭貧窮背後的貧窮文 
                      化,方為改善他們生活的治本之道。(所謂貧窮文化指貧民地區的人,在 
                      生活狀態、行為模式及人生觀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且其生活模式世 
                      代相傳。) 
                       
                      每次訪貧歸來,工作人員即對所訪個案問題綜觀評估討論,且將個案型態 
                      分為「年老無依」、「單親或祖孫家庭」、「家庭急難」、「清寒家庭」 
                      等四種型態,給予適當的輔助。 
                       
                      綜合所有的評估報告,工作人員歸納如下幾點: 
                       
                      (一)個案社會資源的運用:在訪談的過程中,貧戶大多不知自己可享政 
                      府照顧他們的各項福利,如何用福保單看病等等,以致形成資源的浪費。 
                       
                      (二)老年殘疾個案的安養:協助殘疾老人安養,可讓老人獲得較好的生 
                      活品質。然而中國人先天性就有安土重遷的性格,一般人大多不願離開熟 
                      稔的環境到陌生地安養。 
                       
                      (三)老年疾病就醫問題:貧病使低收入戶的老人處境更難堪,但或因交 
                      通不便或缺乏疾病之認知,大多數老人對疾病治療態度較消極,因此如何 
                      照顧老人生理病痛才是為要。 
                       
                      (四)貧戶家庭子女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及就學問題:由於家中遭遇變 
                      故,經濟功能瓦解往往造成子女輟學,又因未獲得良好的教育,日後就業 
                      仍以低層工作協助家計,如此生活型態的惡性循環,仍使其家庭難脫貧窮 
                      的藩籬。因此如何協助輔導下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增強自我的能力,方為改善貧窮之道。 
                       
                      (五)貧戶健康、衛生觀念較缺乏,有待改善,以提昇生活品質。 
                       
                      (六)就業問題:一般而言,低收入戶者學歷普遍偏低,相對於就業市場 
                      所謀得的職業,較局限於勞力及臨時性的工作。 
                       
                       
                       
                      ◆培訓專職社工完整照護 
                       
                       
                      為了能確切輔助貧戶,提昇他們的生活品質,訪查小組並訂定多項目標, 
                      盼未來能逐一進行,給予貧戶最適切的助益。 
                       
                      在生理照顧方面──以每個家庭為單元,服務的項目為:巡迴醫療及居家 
                      護理服務、義診券、轉介衛生所追蹤等。 
                       
                      社會、心理方面──主要是就學中之子女。服務項目為冬令營及成長營、 
                      寒暑假工讀、獎助學金之設置、圖書贈閱、課業輔導。對於有工作能力之 
                      成年人,服務項目為就業轉導及職業訓練;無工作能力之殘疾老人,給予 
                      家事服務及協助環境整理。 
                       
                      慈濟乃一佛教的慈善機構,今日慈濟的四大志業,正是從慈善工作開始, 
                      累積了二十多年訪貧救濟的基礎,才有後來的醫療和教育。如何讓慈院的 
                      員工體會慈善的文化,進而使慈善與醫療相結合,最好的途徑就是回到濟 
                      原來出發的地方,鼓勵員工們接觸貧戶,參與慈善的工作。於是從八十一 
                      年元月份起,這項下鄉訪貧的複查活動正式開放給院內同仁自由登記參加 
                      ,結果報名者有一百多人,反應相當熱烈。 
                       
                      複查工作由委員、醫師、護士、行政人員組成訪貧小組,利用隔週週六下 
                      午時間下鄉到貧戶家訪查,有時隨手清理住宅,以達成追縱關懷貧戶的目 
                      標。 
                       
                       
                       
                      ◆輔以教育文化滋潤心靈 
                       
                       
                      為使醫療團隊成員,在為個案服務的過程中,均能有效率、有步驟的完成 
                      個人職責,發揮角色功能,將訪貧小組的工作職掌劃分為: 
                       
                      醫師:(一)一般疾病問診、身體及精神狀況評估。(二)提供醫療服務 
                      :如醫療保健諮詢、協助就醫、判定就診科別。 
                       
                      護士:(一)量血壓。(二)衛生教育。(三)測血糖。 
                       
                      委員:(一)案家地理位置引導。(二)心理輔導、生活關懷。(三)重 
                      新評估家庭結構,建立本會受濟戶之詳盡資料等。 
                       
                      小組長:聯絡小組成員集合時間、地點,受訪貧戶基本資料解釋及注意事 
                      項,訪視資料的彙整等。 
                       
                      其他人員則協助小組長行政作業上之處理及其他事宜。 
                       
                      每位工作人員皆需以悲心來關懷大眾,期望依著是項活動功能,將慈濟文 
                      化真正融入並落實在各個社區。 
                       
                      誠如基金會總執行長王端正所言:「如果貧戶的生活有困難,我們給予物 
                      質的幫助;身體有病,給予醫療照顧;心理貧乏,給予教育輔導;要是生 
                      活品質不能提昇,則給他文化的滋潤。」慈濟集合了四大志業來提昇對貧 
                      戶和方面的協助。 
                       
                       
                       
                      ◆落實慈悲願行的服務工作 
                       
                       
                      「訪貧」是一項落實慈悲與願行的工作,雖然「貧戶醫療保健服務」,訂 
                      名為「服務」,卻包含著「捨」與「獲得」的多層內函。由於院內參與下 
                      鄉訪貧的同仁,率皆為首次參與,對於每一位參加的人員都有不同的收穫 
                      。一位醫師參加了訪貧之後方體會「貧中富」的意義;公衛護士陳秀如談 
                      到訪貧之後的心得:「真正去接觸貧戶,體認他們的貧困匱乏後,那種心 
                      靈的悸動,久久不平復,反觀自我才驚覺自己是何等幸福啊﹗」宗教室林 
                      櫻琴說:「訪貧歸來後,更深體上人所開示『知福、惜福、再造福』的意 
                      義﹗」人人獲得不同的收穫,這也是此項活動的另一層功能吧﹗ 
                       
                      期盼每一位參與訪貧服務的同仁,能夠常常相偕去探望貧戶,就像去探望 
                      我們的親人一樣,帶去食物、日用品和上人開示的錄音帶,戶使貧者真正 
                      獲得親情關懷。這項活動目前仍持續進行中,但播下愛種子己經萌芽了, 
                      也為慈善與醫療相結合,踏出了第一步。 
                       
                       
                      ※※※ 
                       
                       
                      週未午後的冬陽,暖暖的照在靜謐的馬路上。沒有假期出遊的歡天喜地, 
                      卻有著一分深深的責任與使命感──慈院醫師、護士行政人員、委員等的 
                      「貧戶醫療保健服務小組」成員,於醫院正門口整裝待發,準備今日下午 
                      的鄉訪貧工作。 
                       
                      一輛九人座的慈院巡迴醫療車,是每次訪貧的交通工具;此時工作人員正 
                      忙著出發前配備的檢查,黃呂津醫師、護士蘇雅慧正準備問診與衛教的器 
                      材,林瑛琚師兄對下午要訪查的個案路線做最後的確定,負責開車的阿亮 
                      哥,則一旁頻頻催促大家趕快上車。 
                       
                       
                       
                      ◆繁華都市有暗角 
                       
                       
                      車子緩緩駛往花蓮市中心,不到五分鐘的車程,就來到今日要訪查的第一 
                      個個案的住所。 
                       
                      案主是今年七十八歲的許愛女士,因中風癱瘓在床已四年之久,口不能言 
                      ,唯仍有知覺,瘦骨嶙峋的模樣,令人看忍不住悽然。老人家孤苦無依, 
                      僅有的一孫女在外地學美髮,日常的生活及三餐,幸賴住隔壁的乾女兒按 
                      時照料,才免於挨餓受凍的命運。 
                       
                      屋內收拾的整齊簡單,床旁放置由兩張椅子拼湊成的臨時睡鋪,上面簡單 
                      的放有一條棉被,探詢之下,才知原來她的乾女兒怕老人家晚上有什麼事 
                      ,所以乾脆就睡在這兒。 
                       
                      在詳細為案主檢查後,我們一行人步出屋門,黃醫師悄悄的對我們說:「 
                      案主雖然已經癱瘓了很久,卻沒有褥瘡的跡象,顯然她的乾女兒時常為她 
                      翻動身子並更換尿片,真是難得﹗」老人家何其不幸又何其幸運﹗不幸的 
                      是晚年痼疾纏身,輾轉病榻;幸運的是得遇貴人照料,免受潦倒之苦;而 
                      若非慈濟委員發揮菩薩的千手千眼,又如何發掘這隱藏在都市暗角的貧困 
                      眾生呢﹖ 
                       
                       
                       
                      ◆月眉山上的孤寂 
                       
                       
                      車子往東海岸駛去,下一站要訪查的二個個案,是位於壽豐鄉的月眉村。 
                      車程近四十分鐘,由於訪貧小組的成員皆為第一次接觸貧戶,因此趁這段 
                      時間,小組長揚毅師姊將個案資料向大家解說,並將自己訪貧的經驗,如 
                      對孤老者如何表達關懷、如何傾聽等,提出讓大家做參考。 
                       
                      根據資料顯示,個案之一──高齡九十歲的潘金生,目前獨居,原本居住 
                      於山上,日前因朋友往生,房屋無人居住,才搬下山來暫住;無慢性疾病 
                      ,精神狀況正常,唯稍有重聽,生活狀況尚稱良好。 
                       
                      依著蜿蜒的山路行進,終於來到案主的家。我們在門外叫喊一會兒,才見 
                      門緩緩的打開,老人家知是功德會的人來看他,忙不迭地請我們入內。才 
                      踏進屋內,發現他在屋內養了一群小雞,或許是太多人的突然闖入,侵佔 
                      了牠們的地盤,雞群們紛紛往外逃竄。林師兄親切詢問:「為什麼要將雞 
                      養在屋內﹖」「怕牠們走失,回不來呀﹗」他中氣十足的說。 
                       
                      醫護人員慣例為他量血壓,並作簡單的問診。難得有這麼多人來看他,他 
                      興緻勃勃地談起以前在山上耕作的情形。許是年輕時刻苦操勞,他年歲雖 
                      大,身子骨卻仍稱硬朗,三餐靠自己料理,有時鄰居到市中心會替他帶些 
                      食物回來,要不自己也還能走出去買。餐桌上還留著中午吃剩的食物,看 
                      起來頗豐盛,老人家雖是獨居,然而卻過得怡然自得。 
                       
                      當我們告辭時,天氣突轉涼,外面吹起陣陣涼風,老先生執意要送我們出 
                      門,但怕他著涼,頻頻請他留步。看來老人最欠缺的是精神方面的撫慰, 
                      只要有人能時時陪他聊天,他就會感到心滿意足了。 
                       
                      月眉山區的風景優美,環境清寧,予人身心舒暢的感覺。武俠小說上常描 
                      寫武林人士為修得上乘的武功,常會隱居深山,這種情節頗令人心嚮往之 
                      。然而對於我們將要訪查的下一個個案──六十七歲的黃慶元來講,獨居 
                      深山,卻是情非得已,迫於現實環境的無奈。 
                       
                      在一片叢林密布間,終於見到一條羊腸小徑,順著小徑走盡底,眼前赫然 
                      出現在危崖峭壁的山腳下,用茅草搭蓋成的屋舍,岌岌可危,四周一片荒 
                      涼,案主即住於此。 
                       
                      屋內伸手不見手指,僅容一人轉身的餘地,進入屋子尚須佝僂著身軀;室 
                      內一隅擺著用泥土砌成的爐火台,卻無電無火。屋前的一條小溝,是他日 
                      常生活的飲用水,然而若是久不下雨,即告乾涸;他過得幾與原始人的生 
                      活無二致。 
                       
                      近二年來,案主健康狀況日衰,如今眼睛已告失明。「阿伯,你的血壓偏 
                      高,要多注意身體﹗」黃醫師親切地為他問診,其他小組成員則和他閒話 
                      家常,並教導他如何使用福保單看病。此地難得有人來,只盼我們能和他 
                      多聊一會兒,多少溫慰他孤寂的心靈。 
                       
                       
                       
                      ◆生活關懷和醫療保健 
                       
                       
                      「長恨此身非吾有,何時忘卻營營」,仰望長空,再看看這悲苦的人生, 
                      想想世上的一切,有什麼是我們能長久擁有的呢﹖ 
                       
                      回程時,訪貧小組將今日所訪的個案情況,綜合大家的意見,作一評估報 
                      告。這是每次訪貧小組歸來後,必須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醫療保健訪貧小組與其他各地委員們出去訪貧最大的不同處,即是在於, 
                      除了表達對貧戶的關懷之意外,更多了醫療保健的服務,這項工作日後在 
                      人力及財力等各方面因緣和合後,將會推展到全省各地,真正將慈濟的慈 
                      善與醫療相結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