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春耕慈濟情 秋收蒼生愛 | 
                   
                  
                     | 
                   
                  
                     | 
                   
                  
                     |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詩句是議論漢文帝夜半緊急召 
                      見賈誼的一段故事。 
                       
                      根據史書記載,賈誼是漢代大儒,他才高八斗,器識軒宇,備受時人敬重 
                      。 
                       
                      有一次,漢文帝突然在半夜裡緊急召見賈誼,也很禮遇的空出前面的位子 
                      讓賈誼坐下。賈誼以為漢文帝有很重要的國家大事要商量,所以也就兢兢 
                      業業,如履薄冰地等候備詢,不料所問的盡是鬼神的事情,所談的都和天 
                      下蒼生無關的話題,讓賈誼很感失望,也讓天下人很感不平,所以才會有 
                      這樣充滿無奈的詩句。 
                       
                      其實「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情形,歷代可聞,到處可見 
                      ,只是大家不自覺、不追究罷了。自覺了,追究了,無奈的嘆息聲恐怕更 
                      要層出不窮了。 
                       
                      六波羅蜜中,布施排行第一,可見佛教對布施功能的重視,而凡是正知正 
                      見的佛教徒,也都知道布施對修行的重要。 
                       
                      布施的最高境界是「三輪體空」,內不住能施之我,外不住受施之人,中 
                      不住所施之物,即「金剛經」所說的「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 
                      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的真義。這才能了了洞澈寰宇,處處自在無礙。 
                       
                      六祖慧能禪師曾說:「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 
                      空,即是內外不迷。」人之所以會「迷」,完全是因為「外迷著相,內迷 
                      著空」,如果能夠不迷不著,不落根塵,不分諸法,不執空有,不墮凡情 
                      ,不作聖解,就能夠智慧爽朗,了照身心,又那會「迷」,那會「著」?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一種無涯無際,無始無終,無遠弗屆的長情大 
                      愛,「慈濟」就是在這種「了達三輪體空」的長情大愛中,關懷天下蒼生 
                      ,不分國界、不論種族,只要需要,慈濟人都會義無反顧,全力以赴去關 
                      心、去幫助、去拔苦、去與樂。 
                       
                      「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在美國、在日本、在新加坡、在英 
                      國、在加拿大、在南非、在紐澳等地,都有慈濟人的足跡,他們在為慈濟 
                      的歷史留下輪廓分明的腳印,也為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在跨世紀的此時此 
                      刻,留下關懷天下蒼生的記錄與明證。 
                       
                      佛教強調的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因緣果報 
                      觀,履試不爽,豈能不畏?五月初美國洛杉磯黑人暴動,許多中國人能倖 
                      免於難,與美國慈濟人這些年來默默關懷黑人,回饋美國社會不無關連。 
                       
                      慈濟美國分會提供洛城清寒學生獎學金,尤其對黑人清寒學生的照顧更甚 
                      於白人,此外每年對黑人的濟助,對無家可歸人的關懷等完全是基於憫眾 
                      濟生的慈悲大愛,從來就沒有「心希果報」的念頭,慈濟會員與許多旅美 
                      中國人卻因而受惠,在暴亂中倖免於難,誰敢說這不是「種如是因,得如 
                      是果」呢? 
                       
                      「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胡適說:「要怎麼收穫,先那樣栽。」要 
                      扭轉世人對台灣的不良形象,就必須要把我們的關懷之心,友誼之手,伸 
                      向天下蒼生,這一點正是慈濟人所以用以自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