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有二十難──不說是非難(15) | 
                   
                  
                     | 
                   
                  
                    |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小文記 | 
                   
                  
                     | 
                   
                  
                    清早的氣氛讓人覺得精神清爽,小鳥的叫聲讓人愈發感受到大地的靜謐, 
                      但一陣火車經過的隆隆之聲,卻破壞了這寧靜自然的氣氛。「聲」是我們 
                      日常生活中必然會接觸的境界,如自然界的微風細雨、鳥叫蟲鳴的聲音, 
                      它是優美的;而人為的機械噪音,和人們開口動舌的雜音,則是人為的音 
                      響。 
                       
                       
                       
                      ◆口舌是傳達心念的關卡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二種表達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聲」和「色」。 
                      「聲」是指言語聲音,「色」是表現於外的舉動形態。言行舉止能讓人起 
                      歡喜心,就表示這個人的修養好;相反的,若讓人不高興,則表示這個人 
                      的修養還不夠。 
                       
                      以談話而言,我們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離,來衡量音量的大小 
                      ,通常以讓對方正好聽得清楚為最恰當,若聲音太小,使聽者無法聽清楚 
                      ,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遠,可是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不只是無禮 
                      ,也會吵到別人,這就是缺乏修養。想想,連講話的音量控制,都有這麼 
                      多學問,何況還有其他的動作習氣要改呀! 
                       
                      人們習慣上常會隨著自己的好惡之心待人,若對某人有好感便讚歎他,即 
                      使他有缺點也會幫著掩護,只說好的一面;若對某人沒有好感,那麼即使 
                      他有很好的才幹,也會被埋沒,若是他有一點點的缺失,就緊抓住這個機 
                      會來毀謗他。這就是我們的口業──隨著歡喜或厭嫌,而表現於外的言談 
                      。口舌是傳達人們思想心念的關卡,而一般人的開口動舌,常流於談論是 
                      非,不可不慎! 
                       
                       
                       
                      ◆真理非語言能說盡 
                       
                       
                      釋迦牟尼佛說:「不說是非難」,凡夫不談是便說非,要不說是非實在是 
                      很難!佛陀又說「大道無言說」──真正的道理也是無法用言語來詮釋啊 
                      !就如我平時講給大眾聽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確的呢?若想想這句話── 
                      「大道無言說」,那麼我平時講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不過,話又說回來 
                      ,我們有很多事情還是要用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語言的溝通,如何傳達 
                      彼此的感情呢?修行就是要修到言談之間,能使每個人「氣能和」、「心 
                      能定」,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學道。 
                       
                      莊子有一則小故事:有一位名叫「泰清」的人,去訪問「無窮」,無窮是 
                      位有道之士,泰清問無窮:「聽說您的道行高深,懂得天文,也懂得地理 
                      ,我想請問您──天之大道,您曉得嗎?」無窮回答說:「我不知道。」 
                       
                      泰清不惜路途遙迢來訪問,所得的回答卻是「不知」,因此他很失望。後 
                      來又有人向他推介「無為」這個人,他也以同樣的問題請問無為:「天之 
                      大道,你是否瞭解?」無為很快的回答說:「知道呀!可貴可賤,可大可 
                      小謂之道。」這幾句話,他仍覺得不怎麼滿意。 
                       
                      於是,他又再去找一位叫「無始」的人,泰清告訴無始自己的訪道過程, 
                      又問無始說:「他們一個說『不知』,一個說『知』,到底那一個對呢? 
                      」無始回答:「知是淺顯的道,不知才是深遠的道。因為真正的道,不是 
                      用言語所能宣說的。天地宇宙的真理,能說的只是其中的一點點範圍而已 
                      ,實在無法說盡天下的至理。」 
                       
                      由此可見,有道者對「聽」和「說」並不刻意去表現,他無所求,因為並 
                      不是光靠音聲言說就能道斷一切。平時講話若無法傳達很透徹的道理,不 
                      如不講的好。 
                       
                       
                       
                      ◆公平待人不存偏見 
                       
                       
                      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交流,必定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對人是否有平等心。 
                      如果心有所偏,那麼,好的將被說成壞的,壞的也會被說成好的;這種偏 
                      見之言,會導致別人對被批評的人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對人的看法要很 
                      公平,不可隨著自己的好惡來議論。 
                       
                      另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卻偏要說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這樣不但 
                      會讓人嘲笑,而且常會說錯話。日常生活中,應多用心,不要以為開口動 
                      舌很簡單,心想:「我又沒有罵人,隨便說說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 
                      因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而我們要在此「難」中,把它 
                      轉為「不難」。像剛才所說的,有時候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那要如何 
                      呢?這就要「多用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