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慈濟文化下鄉回響多 | 
                   
                  
                     | 
                   
                  
                    | ◎靜淇 | 
                   
                  
                     | 
                   
                  
                    【如是我聞】 
                       
                       
                      住在樓下的王經理是南崗工業區某公司的負責人,有天下班回來喜孜孜的 
                      向我說:「阿彌陀佛哦!你們慈濟人的演講真有效,今天下班時有幾位員 
                      工還在加班,我問他們:『累不累啊?明天是端午節連續假日,早點回家 
                      休息吧!』妳猜他們怎麼說?他們竟然說:『謝謝經理的關心,我們是抱 
                      著歡喜心在做,所以並不覺得累。』」 
                       
                      他說這種情形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員工和公司之間是斤斤計較,分秒必「 
                      爭」的。他說:感謝你們把歡喜心種到我們公司來。 
                       
                      當天早上美蘭師姊才在他們公司的動員會中講「歡喜做,甘願受」,沒想 
                      到下午馬上就有了收穫,實在是支漂亮的安打。 
                       
                      另有中部某校的輔導主任,有一天打電話向我預約下學期仍要請慈濟委員 
                      到他們學校向學生講話。接到這通預約電話,令我既驚喜又惶恐:驚喜的 
                      是慈濟精神在校園有了回響,惶恐的是自己對上人的法寶體悟有限,深怕 
                      會有負眾望。 
                       
                      輔導主任語重心長的向我說:「感謝你們把慈濟的小故事帶到校園來,這 
                      些小故事遠比長篇大論的道理更能讓學生吸收。尤其那對四肢萎縮,躺在 
                      病床四十多年,接受慈濟長期濟助的兄弟,他們已四十多年沒見過太陽和 
                      月亮的辛酸歷程,竟能使一位令訓導處頭痛的問題學生落淚,他終於覺悟 
                      自己有健全的四肢,卻不用在正途上,是件錯誤的事,所以痛改前非,現 
                      在的表現真令人欣慰。」 
                       
                      聽了這席話,我又何嘗不感到欣慰呢?不,我想所有的慈濟人也都會同樣 
                      的感到欣慰。因為他們正是積極的、默默的在為慈濟文化下鄉努力耕耘的 
                      一群人,這種成果,相信也是他們所期待的。 
                       
                      慈濟今年的重點工作,對外是弘揚慈濟精神於國際間,積極拓展海外的會 
                      務,讓普天之下苦難的眾生,都能同霑慈濟的雨露;對內是推動慈濟文化 
                      下鄉,讓上人的教育能深入民間、慈濟的精神進入校園,期能達到淨化人 
                      心的目的。 
                       
                      所以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慈濟人,無不一心一志的擔負起這項愛和美的任務 
                      。而在大家埋頭苦幹,無所求的付出之後,能普獲回響,無異是對慈濟文 
                      化下鄉的認同和肯定;同時也印證了上人所說的:「我們將社會光明的一 
                      面推展出來,去啟發那些要做而還沒開始做的人,以及有心要做,卻苦無 
                      機會,有力量做卻埋沒良知的人,這就是淨化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