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馬來西亞慈愛福利功德會二眾蒞會
◎善慧書苑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一群群快樂的志工,回到精舍,就如同回到自己的家一般親切。早齋畢,
即精神抖擻地拿著掃除用具,灑掃庭院,美化環境,因此,只要慈濟人所
到之處,就是淨土。而每天出發至醫院前,他們都接受了上人法雨,做一
番心靈的洗禮,而能將此清流之水流佈各地。有位志工師兄,一年有二十
四天的假期,他認為來慈濟即是最佳的度假方式。雖然是當志「工」,他
卻不覺得是在做「工」,他很喜歡地為兩位病人刮鬍子,整理面容,更希
望下次來時能學會理髮,為病人提供更多的服務。

有許多病患常為志工熱誠的服務、醫師與護士親切的照顧而感動,並感恩
上人及百千萬的會員共同建立了慈濟醫院,因此而發心參加慈濟各項慈善
事業及建設,卻由於住院療養行動不方便,而託請志工師姊代為轉交善款
至社會服務室。上人告誡志工:「病人前來住院,志工雖以服務病人為主
,但只要讓他了解佛教的精神及慈濟的形象。我們一向不在醫院向人勸募
,縱使是出於他們自己的發心,也請他們自行至社服室捐款,或是待康復
後,出院時再前去辦理。」慈濟處事皆以誠以正,醫院乃是為服務病人而
建,非有其他的目的。

馬來西亞多位法師及慈愛福利功德會的社員,結束三天參訪,於今日向上
人告假離開精舍,李游秀委員將帶領他們前往台中、屏東。雖然上人未曾
到過馬來西亞,但當地的慈濟人都盡力存錢,希望能到台彎,早日完成他
們面見上人的願望,並在當地以慈濟精神從事慈善的工作。

聆聽他們述說當地救濟的個案後,上人回答大眾:「國外各地的人都想回
來看師父,假如我能夠出國的話,我可能會先到馬來西亞。你們這分愛護
慈濟的精神,令我很感動。」在場的人無不歡喜鼓掌,深深地期待。最後
上人並予以殷切的託付:「你們現在能幫助救濟戶的物質生活,至於能否
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就看你們心中是否有愛了。那邊物質或心靈需要濟助
的人,就要仰仗你們的力量去幫助。」大家都點頭自許。馬籍老法師更表
示待慈濟紀念堂落成時,他還要再來。

九時,李明亮教授及林碧玉副總執行長入精舍,與上人討論醫學院籌備一
事,李教授報告各科系主任的應聘情形與多項正著手進行的決策和措施,
徵詢上人的理念方針與期望。上人再再叮囑要依循醫學院創立的宗旨及目
標:「在我一生中,我不怕『難』,只怕『人』,天下沒有完成不了的事
,太空梭都已升空,何況是我們在地上做的事呢?因此,『事』絕對不難
,最怕的是人,要建立健全的醫療教育體制,都是『事在人為』,因此『
人』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我的心是很開闊,但我要走的路只有一條,雖然一路坎坎坷坷,走得很
辛苦,只為不違背我師父交代的一句話:『為佛教、為眾生』。而委員們
忙忙碌碌地奉獻,也是為著我給他們的一句話:『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
為己志。』我對你的期待,也就是二百萬會員對你的期待。」

佛陀所說八苦中病苦為最,上人本著慈悲,要為眾生設立一個解苦的醫療
機構,而要為人解苦,則須接受「教育」。上人的期待,並非要求人人都
要成為佛教徒,而是要大家謹守上人創立各志業體中心的目標,努力辦好
教育志業,為佛教樹立良好的形象。

十時許,王文洋婦及長庚醫學院吳得朗院長,共同為關心慈濟醫學院的設
立而來,隨後曾院長與心臟內科李王琛教授也至。吳院長詳述設立醫學院
的要件,傾囊提供了豐富的經驗,並表示願意為慈濟培育人才。「慈濟有
一個最大的特色──救人,因此只要找到好的人才,並有適當的制度,慈
濟醫學院必是一所好學校。」

晚上六時,慈院林堅熙醫師及社服室鄧主任帶來上人的驗血報告。結果顯
示一切正常,林醫師一一分析可能的病症現象,判斷目前仍判斷為帶狀庖
疹的可能性最大,而詢問上人用藥情形。上人表示這一星期以來,已好了
百分之八十。「只要師父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我們就放心了。」這星期來
,林醫師數度進入精舍,並不時以電話關心上人的病況。從他殷切問病的
態度得知,他著實是位「看病人」的好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