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回向」是一分努力,一分收穫; 
                      一分虔誠,一分所得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昨日上人鎮日在書房閱稿。 
                       
                      清晨的早課,上人在大殿中對眾「靜思晨語」,讓人輕安欣喜。由於身體 
                      欠安,上人已有十餘日未能入殿晨語。好不容易稍有康復,但今日又得北 
                      上行腳;抱病出門的上人,不免還是叮嚀大家互相合作、彼此關懷;而對 
                      自己的病,他卻只是輕描淡寫道:「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因此 
                      我要好好把握。為了志業,我是甘願做、歡喜受。」上人以身作則,慈濟 
                      志業能在他一呼萬應得到眾人的支持,實不無原因。 
                       
                      今逢假日,雖然上人欲出遠門,但關心慈濟的會員仍絡繹不絕,臺灣高等 
                      法院楊庭長,亦帶院內員工來訪;台北第一中隊慈誠隊回來支援服務。 
                       
                      得知上人法體欠安,師兄們以朝山、拜經來回向,祈願上人法體安康。上 
                      人示:「所謂回向是『一分努力,一分收穫;一分虔誠,一分所得』。感 
                      恩大家對我這分敬意,但真正對我的敬愛與供養,是在於『行』──實實 
                      在在依教奉行,及一分佛心師志的恆常心。」 
                       
                      對於眾人的關懷,上人滿懷感恩:「雖然未能完全恢復,但已經很滿足與 
                      感恩,在可以忍受範圍以內的痛,我就沒有視它是痛,況且一想到自己能 
                      貢獻於眾生的,只有命一條而已,就得自我提醒:要趕緊做。此次出門有 
                      二場演講,本來活動組想安排延期。但人生無常,倘若現在不把握,誰能 
                      擔保以後皆能平安無事?又若病時,誰又能擔保能否恢復像現在這般?我 
                      常抱著一分無常觀,今日事今日畢;把握當下,即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 
                      。」 
                       
                      臨出門時,仍不斷再叮嚀服勤的師兄:「今天天氣很熱,指揮交通時要注 
                      意安全,不要一直站在大太陽下,自己的身體狀況要注意;大家要互相照 
                      應,彼此鼓勵。」 
                       
                      十一點半,抵台北。今日接車的師兄、師姊比平日多,整個月台上只見一 
                      片藍色天使,委員見到上人第一句話就是:「師父!您有沒有好一點?」 
                      對於這些關懷的聲音,上人愉快地說:「能夠來到這裡,表示已經不錯囉 
                      !」 
                       
                      「同樣的呼吸,不同的生命待遇……」下午看完非洲難民飢荒病苦的生活 
                      影片後,上人感慨地說:「大家要知福、惜福、更要再造福呀!」 
                       
                      下午二點,劉金鵬師兄陪同國家地理雜誌記者 
                      Mr. ARTHUR ZICH 拜訪上 
                      人。 
                       
                      Mr. ARTHUR ZICH 
                      對於慈濟志業的發展深表興趣,頻頻提出問題:「當 
                      年為何婉拒日人資助建院?」「如何下定決心說『不』?」「對於社會的 
                      亂象,如何用精神價值來影響?」「龐大的慈濟志業是以什麼方式來呼籲 
                      ?」「下一個計畫是什麼?」「考慮什麼時候退休?……」 
                       
                      上人:「我愛我的國家,希望讓自己國家的人民用自己的力量來建設,以 
                      愛啟發大家的愛心來關懷同胞。」「我一向以誠正信實為原則,不該我得 
                      的我絕不會想要得到它,即使是二億美元亦同」,「人,基本上皆是善良 
                      的,是要啟發人的精神良知,以愛啟發愛,我要求慈濟人:『在付出愛的 
                      同時要感恩,有感恩心才不會計較;沒有計較,心自然安詳自在」,「我 
                      沒有私心,只有耐心與信心,最重要的是我信任他人,他人對我也有同樣 
                      的信心。」「慈濟志業是有始無終的,愛的工作永遠做不完。對志業我盡 
                      形壽付出,即使往生後,我還會再回來。」 
                       
                      訪談上人後的Mr.ARTHUR ZICH,對慈濟不可思議的奇蹟很感動,表示在 
                      他回國前還要到慈濟發祥地再做深層了解,將於雜誌上報導。 
                       
                      慈濟清流,受到校園青年的肯定,十餘所大專院校同學組成的「大專青年 
                      聯誼會」今日正式成立。下午三點四十分上人特別前往給予精神鼓勵。 
                       
                      成立會由學生代表宣讀組織章程,上人示:「組織章程固然很健全,但最 
                      重要還是需要大家守規矩及服從才算完美。」慈悲喜捨是佛教的教育中心 
                      ,而慈濟就是以慈悲喜捨做為我們的精神理念。佛教是人們的理,而慈濟 
                      是佛教的事也是人間事,事與理是不容分開的,兩者必須圓融。 
                       
                      聯誼會組織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了解慈濟的精神而後付諸行動,上 
                      人希望大家能有「好事不能少我一個,壞事不能多我一個」的心,各盡本 
                      分各安其心,這就是慈濟的精神。 
                       
                      夜,上人對明日三位賬災團先行人員許玉摘、孟月秀、鄧春治行前叮嚀: 
                      「除了帶去慈濟精神外,自己的健康也要注意,外出時要相互照顧,夏天 
                      到了,衛生方面也要小心……」平時對弟子「正嚴」的上人,面對遠征的 
                      「女兒」,慈母的關懷,在其言談叮嚀中,句句顯現出來。 
                       
                      上人法體欠安,弟子們關心地紛紛趕來請安;為了讓弟子安心,上人慈悲 
                      安坐對眾隨機開示。待大家散去時,己近夜十一時,方才安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