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甘願做、歡喜受」的志業精神取代職業功能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八日
難得今日的「志工時間」因換班而空檔,上人遂把握時機,為本會工作人
員加強精神輔導。首先請工作同仁一一自我介紹,彼此認識。上人感嘆:
「我不認識大家,並不是不關心你們,而是太忙,無法一一接近;越不接
近,越不了解,就會有代溝,所以要爭取時間彼此了解。」
上人闡示:「『菩薩』代表著真、善、美,是人人所敬重與嚮往的,而每
個人都與生俱有『菩薩心』。慈濟工作稱『志業』而不稱職業,志業就是
甘願做,是發自內心那一股誠意。發大願心就是『志』;『業』就是動作
,抱持志業的心就會甘願做、歡喜受,這就是慈心,也就是菩薩心。」
抱持「職業」心態上班,就會感覺到工作壓力,假如持「志業」的心態,
就會用工作分享的方式,將人生使用權發揮在動作上;多一個動作,多一
分的成就,爭取多少時間,就有多少成就。
上人並強調上班的服裝要整齊,制服統一,才不會有分別心,或你富我貧
的自卑感,可使富者心不亂,貧者不會有分別心與欲心的起落。
隨著醫學院動土儀式的展開,醫學院的籌備工作步步緊逼,上人與曾院長
、林碧玉副總執行長研商醫務及制度問題。
上人一本初衷道:「慈院是為傷患、病人而建,是大家胼手胝足辛苦創造
的。為了使慈院更上層樓,能培育出為病患服務的醫療而辦教育,所以希
望慈院的文化是為志業而立法。」
「慈濟教育最終目標是大學,而我們以最尖端科技、最細膩的醫學院為創
辦之始,實在很艱鉅,希望大家抱著初創業的心,戰戰兢兢,同心無私。
」上人殷切囑咐大家唯有「發心如初」才能「成佛有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