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編後語
陳英和回來了!

從海外學成歸國的骨科陳英和主任,懷著精湛的醫術和救人的理想,於七
月一月回到慈院述職,一年三個月不見,陳主任更為內斂而成熟了。本刊
特地對陳主任任一次專訪,「我的未來、我的根」正是他現在的心情寫照


護士和病患接觸頻繁,在慈院愛的激盪下,有數不盡的感人故事在發生,
「有煉獄才會有天使」,是描述二三東的護士們長期照顧一位舌癌患者的
故事。病患雖是無期徒刑犯,並不曾稍減護士們的愛心,因為愛是沒有界
限、身分區別的。

慈誠隊經過兩年的見習,在慈院六周年慶當日,正式接受上人授證,「穢
土生清蓮」透過作者的觀察,呈現目前慈誠隊志願服務的內涵,寫來宛轉
動人,頗有可觀。而「慈院六周年慶掠影」,則是慈院現況的簡略報導。

慈濟志業發展迄今,工作內容呈現多樣化,無論人煙稀少的望安、花嶼、
將軍嶼諸離島,或數千里外的馬來半島,均有慈濟人的足跡。澎湖行記有
二:「煙波深處水雲鄉」概分為歷史、地理人文、慈善、人物四部分,「
咾咕石屋的悲吟」則是委員們的訪貧記事。在大馬和星城,慈濟委員連續
十場座談會,為海外善心人士搭起一座通往「慈濟世界」的橋樑,「天涯
共此情」即是慈濟人遊化馬來半島的記事。「花蓮的星星眨眼睛」,是報
導於慈濟護專舉辦十個梯次兒童學佛營的情況與回響,進一步我們也看到
了將慈濟精神再往下扎根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