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後語 | 
                   
                  
                     | 
                   
                  
                     | 
                   
                  
                     | 
                   
                  
                    志業是經由時間的累積而成就的,慈濟從草創初期的篳路藍縷,一切「克 
                      難」,如今雙眼可見、觸手可及的是醫院、學校、濟貧等含賅於:「慈善 
                      、醫療、教育、文化」的四大志業,還有太多看不見、觸不到,卻又實實 
                      在在的教化人心、啟迪良知的事例不斷在發生;亦即上人所言「藉有形來 
                      淨化無形」的功能。試看本期報導: 
                       
                      在濟貧部分有「關懷脊髓損傷系列」敘述黃立興受上人一句話鼓勵,走過 
                      十四年的煎熬歲月,用心站立起來的故事;以及謝清河放下身心苦痛,勇 
                      敢面對人生的歷程。在社會關懷方面,慈濟媽媽們這回關懷的觸角延伸到 
                      單親家庭,呼籲父母雙方都要負起道德責任來,「別在孩子身上留下永遠 
                      的痛」。而用慈濟精神淨化校園,內湖國中有很好的示範作用,「伴行崎 
                      嶇少年路」、「用愛開啟心門」即是見証;本會並安排大專志工,在慈院 
                      度過「來看人生」的紮實暑假。在大陸賑災方面,誠如當地官員所坦承的 
                      :「慈濟帶來的最大價值,不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是無形的精神、文化孕 
                      育」透過物質的救濟,慈濟的最終目的必然走上精神的提昇。 
                       
                      這樣的成果,反映在慈院六周年慶典禮上,可以窺知「另一個階段的起步 
                      」。至於來自海峽彼岸的大陸國寶級學者金維諾教授,同樣賦予肯定與護 
                      持,從兩年前本會與之接觸開始,金教授即參與紀念室內設計的規畫;然 
                      而兩年的摸索,終究不如親自體會來得深刻踏實,一趙「慈濟之旅」,更 
                      加堅定金教授投入紀念堂的決心,本會有幸聘請此一國際知名的學者為之 
                      擘畫,確是所有慈濟人的莫大福祉,本會謹致上由衷的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