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有二十難──睹境不動難(19) | 
                   
                  
                     | 
                   
                  
                    | ◎證嚴上人 | 
                   
                  
                     | 
                   
                  
                    佛陀說「睹境不動難」,意思是:處身在順逆境界之中,而能不為所動, 
                      確實不容易。 
                       
                       
                      ◆為法忍苦心不動 
                       
                       
                      人若能徹底瞭解苦受樂受的真諦,則不會被境界所轉。 
                       
                      多數人應該聽過「千里求師,萬里求藝」的公案:禪宗二祖慧可為求一法 
                      ──「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甘心跪在雪地七天七夜、斷臂求法,唯得 
                      一句開示:「不思前,不思後,即是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求法者當下 
                      體悟了箇中真諦,即得不退轉心。 
                       
                      然而,為什麼對現代的人,講了千經萬論,也安不了他的心? 
                       
                      過去的人走了千里路,跪地七天,只得到簡單一句話,他就能受用無窮, 
                      那是因為他能「一心一志」,雪地斷臂都動不了他的心,再惡劣的環境他 
                      還是一心求道;現代的人之所以不能體解妙法,是因為無法捨棄欲樂享受 
                      ,更不能為法忍苦,所以其心易隨境界轉動。 
                       
                      反觀釋迦牟尼佛未證道前,他在宮中的地位多麼尊貴,享受的是父王為他 
                      建築的「三時殿」,使他的生活永遠四季如春。父王的愛護、姨母的疼愛 
                      ,又有全國人民的愛戴,但是他卻沒有讓榮華富貴的生活縛住他的心,毅 
                      然修行去了。他在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期間,受盡千辛萬苦;冷的時 
                      候忍受人所不能受的寒凍,餓的時候,忍受人所難忍的飢餓;前後十一年 
                      ,這種苦難的環境就這樣堅毅地熬過了。直到在菩提樹下,天魔來擾亂他 
                      ,他都能一一降伏魔軍,即使再美的魔女來引誘擾亂,他都不受色欲心念 
                      所動,心念益發堅固;睹境而不動心,最後終於成佛了。 
                       
                       
                      ◆殺身知禍由貪起 
                       
                       
                      成佛之後,佛陀依照自己的願力,在印度恆河兩岸辛辛苦苦的說法,廣度 
                      眾生。 
                       
                      有一次,佛陀和阿難走在路上,忽然佛陀說了一句:「阿難,有毒蛇啊! 
                      」阿難探頭一看,是一堆閃亮白銀,但是阿難也回答:「是的,世尊,是 
                      毒蛇!」兩人視若無睹地走過去了。 
                       
                      後面有一對父子,聽見佛陀說:「毒蛇!」阿難也回說:「毒蛇!」他們 
                      起了好奇心,於是也探頭去看個究竟──「哇!那裡是毒蛇?事一甕銀光 
                      閃閃的白銀呀!」 
                       
                      這對父子動了心,父親告訴兒子:「趕快把它搬回家,我們已經發財了! 
                      」於是父子倆把白銀很快地運回去,並且拿到市場去使用。 
                       
                      原來,這些白銀是小偷從國庫偷出來的,他們暫時把銀子藏來,想避過風 
                      頭後再去拿出來。沒想到佛陀和阿難經過該處發現了,又被跟在後頭的那 
                      對父子取走。 
                       
                      在城裡,官府已貼出通緝令,要捉拿罪犯。那對父子把銀子拿去用時,就 
                      被認為是偷盜國庫的罪犯,因此被逮捕了,甚至被判處死刑而押赴刑場。 
                       
                      當這對父子即將被處決時,父親非常慨歎地對兒子說:「兒呀!真的是毒 
                      蛇,我們現在已經被毒蛇咬了!」 
                       
                      執行的人聽到它們的話覺得很奇怪,於是報告國王。國王覺得這些話的寓 
                      意很深,絕非一般莊稼人說得出來,因此就傳令押回,親自審問候,才知 
                      道整個案情經過。國王是虔誠佛教徒,他覺得一個人只要有機會聽到佛陀 
                      講話,不管能否領悟,總是與佛有緣,佛陀慈悲救度有緣人,何況他們只 
                      是撿到而不是偷盜犯;所以赦免了他們。 
                       
                       
                      ◆一把無明火,燒毀功德林 
                       
                       
                      所謂的動心與不動心,要看我們是否有貪念,佛陀說:「睹境不動難」, 
                      看到境界而能不動心,對凡夫來說真的很難。像那對父子看到那麼多白銀 
                      怎能不動心?而佛陀和阿難看了,卻當它是毒蛇,不但不動心,而且還避 
                      得遠遠的,這就是凡聖之別啊! 
                       
                      我們聽法的時候,心裡都會覺得很好,常會認為自己都瞭解了,可是離開 
                      了聽法的地方,凡夫心又會起,儘管知道不可以貪、瞋、癡,也知道瞋火 
                      會燒毀功德林,可是一旦遇到不順意事,無明火還是會冒起來──你是你 
                      ,我是我,要爭個輸贏──凡人就是這樣,常讓境界所轉。明明曾下定決 
                      心精進,且似乎與佛的境界已逐漸在接近,偏偏心一動,又墜落凡夫地。 
                       
                      學佛最主要的是要能調伏自己的心,使心能自主,來去自如;但是凡夫俗 
                      子的心境卻常被外境所縛,被牽引得團團轉而落入境界之中,無法超越六 
                      道。 
                       
                       
                      ◆貪瞋癡為六道之因 
                       
                       
                      六道是因人們自我心中的善惡而上下流轉不停;心若為善,便是天堂;心 
                      若守規矩,就是人的境界;心若起了瞋恨,就是阿修羅;心若起殺、道、 
                      淫的惡念,便容易墜入地獄;起了貪念就是餓鬼的境界;若亂節無倫常, 
                      將來就會落入畜生道。這六種境界,都是由心所造,心受外界所轉動而無 
                      法解脫。 
                       
                      心為什麼會被境界所轉?簡單地說是因為有貪、瞋、癡;心若有貪念,境 
                      界一現就很容易被它迷惑。貪色的人就沉迷於男女色欲,有些男人看到了 
                      漂亮的女孩就忘了自己,極易被女色所迷。輕者引來家庭不和,重者會因 
                      而傾家蕩產,更嚴重的會因色而引起殺機,像這樣就是色境引動貪色的念 
                      頭。再說貪財,其實財不轉入,而是人心自轉。心中若有貪念,社會上就 
                      有很多引人墮落的陷阱。 
                       
                       
                      ◆常駐寂靜,轉迷為覺 
                       
                       
                      有人說:「色不迷人,人自迷;財不害人,人自害。」一個有智慧的人, 
                      他把財、色、名、利等看得淡泊,他把感情運用在覺有情之上,難得生於 
                      人間,難得有這分感情的功能,應該要好好的把這分功能,散播於人群中 
                      ,這就是菩薩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