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盞心燈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你我心中有一盞燈
◎張月昭
繼安徽全淑、江蘇興化之後,河南固始、息縣的慈濟新村一五九四棟嶄新
的房舍,也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陸續剪綵啟用了;慈
濟在大陸遭受特大澇害後援建的災民住房,全部圓滿竣工啟用,解決了三
一零七戶災民「居無屋」的困境。

歷時一年半的直接賑濟災民行動,終於告一段落,時序已是立冬小雪時節
,太陽過黃經二四零度,冬季開始,氣候逐漸寒冷、降雪……。不過,不
只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毫無冬天的氣息,棕紅色的芒草花穗在山巔水湄一波
波如葡萄酒般浪漫醉人;在神州大地,也是陽光普照,溫暖如春,分布在
三省四縣的六十三個慈濟社區,錯落有致地聳立在麥苗搖曳的農田、村落
中,一排排結構堅實牢固的屋宇在陽光下,兀自閃耀著燦爛的光輝。


一大事因緣


慈濟村的啟用,是當地民眾歡天喜地的日子,賑災團成員也同霑喜氣。尤
其是自始至終都參與評估、賑災全程活動的工作人員,一年半來,眼見災
區沉浸在無垠的大水中,災民為了抗拒癘疫與洪水,在生死存亡的搏鬥中
,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後,又面臨隆冬的威脅,瑟縮在冰天雪地中為居無屋
、食無糧、寒無衣而欲哭無淚……也眼見慈濟適時給予他們糧食、禦寒的
援助與溫暖,眼見慈濟村從無到有聳立眼前,眼見他們奮發圖強迅速恢復
,心中實有無限的感嘆與欣慰。

睇凝從前,瞻望未來,在深邃幽遠的歷史時空中,這項慈濟與全體台灣善
心人士創下的傳奇事蹟,在神州大陸,將無礙於時空的移轉,越久越經得
起考驗。

佛教講究「一大事因緣」,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是「一大事因緣」,每次
講經說法是「一大事因緣」,達摩祖師的東來,也是「一大事因緣」。

同樣的,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創立是「一大事因緣」,四大志業的漸次形成
是「一大事因緣」,而民國八十年,因大陸澇害而發起的賑災活動,更是
「一大事因緣」;此「一大事因緣」,非但為慈濟四大志業之首的慈善志
業,開啟了另一扇善門,也促進了兩岸的互動,為台灣建立起樂善好施、
富而好禮的新形象。


暮然回首來時路


民國八十年初夏,正是稻穀行將結實、成穗之時,不料梅雨季提早到來,
從五月中一直下到七月。暴雨強度大、地域集中、雨勢猛烈,淮河、長江
及其支流滁河、太湖流域,水位居高不下,許多地方被迫炸堤分洪……。

在這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裡,共有十九個省份被滾滾洪峰吞沒,兩億多
人民受災。在大陸中央「捨鄉村,保都市」的政策下,農民眼睜睜看著將
熟的稻作被洪水捲走,房屋家園沖毀……倉惶中,他們扶老攜幼、拖兒帶
女地遷移到地勢較高的山丘或大壩長堤,以撿來的蘆蓆、木頭搭成的庵棚
,暫時棲身。

七月中旬,江淮流域進入主汎期,災情繼續擴大,形勢日益嚴重,大陸當
局破例呼籲國際社會緊急救援。於是,港澳台及全球華人社會,乃至聯合
國、國際紅十字會,都發起救援行動。

證嚴上人從新聞媒體得悉大陸災民的悲情,即生救援之心,但思及兩岸隔
絕四十餘年,不只民間往來矇昧未明,政治上也存在著極微妙的心結。慈
濟在台灣推動慈善工作雖稍有成績,但在大陸是一片空白,毫無立足點,
且一向不涉政治,如何能在政府的範疇外,採取救援行動?

但是,由於災情實在太慘重,災民太多,世界各國的救助行動如杯水車薪
,大半個中國仍泡在水中;而災民的飲水與清潔,也得靠這些水,加上雨
停後就出現了罕見的高溫,災民又面臨瘟疫的威脅。

七月十五日一早,慈濟美國分會以傳真及電話向上人請示是否發動賑災,
表示:繼捐款援助孟加拉之後,美國僑界也有心發動大陸賑災,但對目前
的國際救援機構及大陸的救助管道,均缺乏信心,因此暫行觀望;倘若慈
濟發起賑災,則各界願護持配合,全力募款賑濟災民……

上億災黎的悲情及無助的眼神,再度回到上人心中。佛教精神講「無緣大
慈」,普天下的眾生,都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眷屬,孟加拉災民與我們非親
非故,慈濟都能發起募款捐助,何況是同文同種的大陸同胞呢?於是,證
嚴上人決定發起大陸賑災,指示美國分會開始進行;台灣方面也將開始籌
畫,全面展開募款賑災。


獲得政府允諾


除了募款外,實際行動如何進行,才是最根本也最棘手的問題。由於災區
遼闊無邊,最重要的,就是必需找出受災最重的地區,「直接」將賑災物
資交到災民手中。同時,慈濟是佛教團體,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合法」,
務必獲得兩岸當局同意才可進行。

「國家的政策要尊重,大陸的制度也要配合」,在上人指示下,總管理中
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到陸委會拜會副主委馬英九先生。獲得馬副主委大
力支持,並認為由慈濟以民間團體的立場前往賑災,最好不過,政府願全
力配合。

有了政府的允諾,再來就是尋找、打通彼岸管道的問題了。八月十一日,
第一梯次賑災評估小組肩負此項重大任務,首途前往北京的成員包括:王
副總執行長、慈院曾文賓院長、台大公衛系陳光和教授、榮董張君鴻、委
員李憶慧及社工員張月昭等六人。臨行前,上人並殷殷叮嚀:此行是去「
求」他們讓慈濟去賑災,兩岸阻隔日久,思想、理念可能不盡相同,務必
要忍辱負重,尊重對方,圓滿達成使命。

那段時間,正當前蘇聯政變失敗,蘇聯總理遭監禁獲釋,國家面臨解體的
動盪不安時刻,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評論與臆測,均認為同為共產主義
的中國大陸,可能在蘇聯政局的衝擊下,採取緊急措施,未來也可能緊縮
改革開放的腳步;最悲觀的看法,也可能再度關閉鐵幕,走回共產的老路


因此,有許多人為第一梯次賑災小組的前途擔憂,認為大陸政策未明,說
變就變,兩岸隔絕四十年的經驗應為重要殷鑑;何況大陸洪澇未退,衛生
條件差,又有瘟疫流行的威脅,實不宜在這時刻前去,何不暫時採取觀望
態度,待情勢穩定後再定行止;甚至有少數人建議:打消大陸賑災的念頭


但是,任重道遠的小組成員毅然踏上此未知之路。評估小組一行謹記上人
的教誨,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飛抵北京。


賑災原則終獲彼方同意


在首度拜訪「中國抗災救災協會」時,即碰到了嚴重困難。負責接待的災
協代表,希望慈濟比照聯合國的方法,將所有的賑災物資折合現金,交由
該會統籌使用。

由於他的理念與慈濟的「直接」、「重點」原則不符,而且,慈濟的大陸
賑災係「專款專用」,完全由募款得來,究竟能募得多少,賑災小組也說
不出正確的數字。因此,被懷疑成是如同以前許多打著台胞名義,前去招
搖撞騙的團體,毫無賑災誠意。經兩個多小時溝通無效,只得返回下榻的
飯店。

當小組成員事後獲知「該名協商代表身兼官方、民間雙重身分,為大陸救
災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有權、有能決定一切賑災事宜,而且無該部門
指令,一行人可能連災區都到不了,根本動彈不得,更遑論往後的賑災行
動了!」人人都心境沉重,但仍鍥而不捨地,希望能找到其他管道,完成
使命。

在多方努力下,透過陳光和教授的學生安排,評估小組在同一地點拜會了
該協會副會長,也就是大陸民政部副部長閻明復。慈濟的賑災構想獲得他
的全力支持,他表示,台灣同胞對大陸此次世紀性大水災的關懷,使大陸
同胞深受感動,也是精神上最大的鼓勵;而慈濟的大陸賑災完全是捐助性
質,因此慈濟所提的原則、希望及擬具的賑災形式,該協會都會全力配合
,同時也將聯絡安徽災區的相關單位,在賑災小組前往災區了解時,儘量
給予方便。

雙方達成具體共識,評估小組轉往重災省——安徽,在該省抗災救災協會
安排下,到達仍浸泡在水中的全椒縣勘查災情。

明白了當地的困難及需求,以住屋及金錢醫務為主。當地負責單位也了解
慈濟的「重點、直接原則」,願意全力配合,在冬天來臨前完成所有賑災
工作。

大陸當局的管道打通,解決了最困難的部分;確定賑災方向後,慈濟的大
陸賑災工作柳暗花明。經過三度勘察評估,加上五梯次的賑災發放團,共
計在全椒及江蘇興化、河南固始及息縣,順利發放了救濟金、衛生衣、棉
被、五保老人的百歲錢、糧食和稻種、肥料,並在三省四地,蓋了災民住
房及學校、教老院。

在固始、息縣慈濟村完工啟用後,慈濟對災民的直接賑濟工作終於告一段
落;目前僅剩江蘇興化仍興建中的八所中、小學、及本會仍在謹慎評估規
畫中的二百床全椒慈濟醫院,慈濟的大陸賑災任務,即可全部圓滿結束。


慈善工作的挑戰與試鍊


綜觀九一年的大陸大澇害,雖是災民的大災難,卻也使慈濟顯示了絕大的
動員力量,通過了大挑戰;同時使台灣民眾通過了愛心的考驗。並創下了
許多優秀的模式及空前的歷史,具有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


從整體賑災活動而言,具有許多特色:

一、重點的濟助──在十九個受災省中,篩選出受災最重地區,選擇最貧
窮的重災區,給予徹底的協助。

二、直接的發放──一如大陸自中央至四地的賑災單位人員所說,所有國
際救援組織,都是將金錢或物資交由當地賑災單位統籌負責,而慈濟是唯
一的例外;整個賑濟活動,從物資發放到房屋設計、監工、權證發給,均
由慈濟策畫、參與、投入,將援助直接送達災民手中。作風之紮實,是前
所未有的。

三、全面而徹底的照顧──自食、衣、住、金錢、復耕等對災民徹底照顧
,到興建災民住房、敬老院、學校,確實做到老有所安,壯有所用,幼有
所長的全面照拂。

四、永久的、前瞻的關照──香港及聯合國、紅十字會等國際救濟組織,
對災區的援建多為臨時庵棚,僅容災民棲身,暫度寒冬。而慈濟則以永久
性及前瞻性著眼,興建有地基、附有廚廁的加強鋼筋磚瓦結構永久住房,
遠高於當地住房的品質水準,二十年不落後;並發給部分災民稻種及肥料
,希望這些愛的種子,能在當地發芽滋長,歲歲年年歡慶豐收。

五、專款專用,點滴不漏地施惠於災民──慈濟自證嚴上人決定前往大陸
賑災後才開始募款,為免影響取之台灣、用於台灣的建設、濟貧基金之運
作,於是開立專戶專款專用。四個月內募得四億多台幣,創下最短時間募
得最多金錢,最多人發揮愛心的紀錄。

證嚴上人在募款之初即表示,要「將台灣同胞的愛心捐款,一塊錢當一塊
五用」,觀諸賑災行動,慈濟人及當地官民均盡可能地出錢出力,尤其是
慈濟的災民住房,由當地政府提供土地、協調各建材供應單位以最低價供
料;災民及當地民眾,也提供了相當的人力挖地基及搬運、打雜,因此能
以最經濟實惠的價格,興建出新穎而高品質的住房,將賑災捐款的經濟效
益發揮到極致。且為做到專款專用原則,結餘將移做「國際救難基金」專
戶,繼續做海外賑濟之用。


在建築方面,也創下了多項紀錄:

一、為趕在過年前讓災民遷新居過冬,全椒縣調集了二十多個施工單位、
六千多名工人,以三班制趕工的方式「搶晴天、戰雨天」。連同前往協助
挖地基、搬運、打雜的災民及當地居民萬人上陣,在短短五十五個工作天
內,完成了七萬二百多平方米的住房。而慈濟的賑災造鎮行動,在三省四
地達六十三個社區,總建房面積近二十三萬平方米,共三千一百零七戶。
在住房品質及建築面積數額上,都寫下了前所未有的紀錄。

二、慈濟在三省四縣中興建的建築,學校建築配備完整優良,災民社區及
敬老院整體規畫完善,並因應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及經濟發展
,做通盤規畫:且在規畫佈局、建築設計及建材品質方面,亦各有特色,
而成為當地農林建築及社區發展的效法對象。

三、在大陸中央的支持下,為興建如此大規模的整體造鎮計畫,相關單位
都做了良好的配合,並在土地方面做了大範圍的調整,突破了土地國有的
規範,發給每戶住民「土地使用權證」及「房屋產權證」。


播下善的循環種子


如今,飽受洪澇之苦的災民,終於可以安居樂業,農作物也欣欣向榮,而
在四地救災單位為善競爭的心理下,均傾力照顧、維護慈濟社區及住戶。
尤其是後開工的河南建房,有全椒及興化借鏡,無論品質及規劃,均青出
於藍,是慈濟人最覺欣慰的。

同時,去年災後,四地為治理被洪水沖毀的圍堤、塘壩,均發動民工從事
「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去年全椒發動民工十一萬人,完成土方六千
多萬方;今年的固始,也動員四十萬民工整修渠道、加固河堤,在丘陵山
區挖大塘抗旱保苗,疏竣史河、灌河,並規畫四萬畝旱澇保熟田;息縣每
個鄉鎮也動員一萬民工,期在秋收農忙後,大雪來臨前,完成水利建設,
今後應再無淹水之虞。真的是慈濟賑災所最樂見的!

除了這些有形的成果外,更多的是無形的收穫:

一、慈濟的大陸賑災,啟發了兩岸人民的愛心。慈濟人從街頭勸募、義賣
,及實際的賑災活動中,藉境鍊心,樹立起對生命及對人性的尊重,進而
以「無聲的說法」,使當地官民感受到慈濟及證嚴上人的悲心與大愛,而
產生了觀念及行為的轉變。例如今年八月全椒發生龍捲風,當地人即以慈
濟募款的模式,集資自救。

二、當地官民對佛教教義及「慈悲喜捨」精神有了認識,並對慈濟精神產
生嚮往與學習。尤其慈濟人任勞任怨、快節奏、高效率的作風、文明禮貌
的舉止及對災民百姓的親和與關愛,以及慈濟人相對於當地人雖富有,卻
極為節儉惜物的作風,更對當地官民產生許多影響;他們也希望透過他們
自己的改變,而影響當地群眾,在當地造成善的循環。

最重要的是,兩岸經貿往來日益頻繁,慈濟的大陸賑災促進兩岸政經、社
會、民間各方面的互動,進一步化解了兩岸四十年的隔閡。且前往賑災,
不以救援者的姿態出現,處處謙讓感恩,一新台灣人在大陸的形象。

慈濟大陸賑災自老至幼,從食、衣、住至教育文化、養老、撫幼,及深且
廣的全面完整賑災模式,在國際立下了國際救災的新典範,也為慈濟的「
國際化」立下基石。


國際救難的第一步


以慈濟「聞聲救苦」的腳步及證嚴上人無量的悲心與願力展望未來,慈濟
為台灣人塑造的「慈濟精神」,可望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慈濟的大陸賑災雖已歷時一年半且即將結束,但少數人的責難之聲依舊未
息,不過,若將時空拉遠、把眼界放寬、眼光放遠,則慈濟的大陸賑災活
動,非但對慈濟人、台灣人、中國人,甚至全人類,實有獨特的意義,是
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