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關懷病苦,探索生命
◎張輕安
《慈濟醫學研究中心》之一•總論


隨著文明的進步,醫療科技與人類的關係日益密切;
追求醫療方面的進展與突破、使人們跳出病苦的淵藪,
是現代醫學研究人員戮力的方向,
亦是良醫必備的條件。台灣東部醫學研究
水準的提升「慈濟醫學研究中心」正扮演重要角色。




自人類有史以來,一般人即不斷在奮鬥著追求一個目標──提高人類的壽
命、維持人類的健康,進而提高人類素質、增進人類福祉。

醫療行為,正是人類達成這個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全世界各角落,人
無分種族,地無分國界,多亟亟於追求醫療方面的進展與突破,期使人們
跳脫出病苦的淵藪。

如今人類文明正進入太空時代,醫療科技也日新月異,然而,人類非但擺
脫不了病苦的糾纏,且隨著文明的進步而越陷越深,醫療科學與人類的關
係,是愈來愈切了。


奠定良醫基礎


證嚴上人從多年濟助貧困的經驗中,深深體會到「疾病是痛苦的根源,是
貧窮的由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過程,佛教徒追求的
不是壽命,而是慧命;然而基於「不忍眾生苦」的悲心,以及唯有健康的
身心,才能充分發揮人身使用權,而於民國七十五年創立了「佛教慈濟綜
合醫院」,為東台灣的醫療史寫下了新頁。

在證嚴上人的號召下,許多年輕的醫師懷著理想與熱忱相偕東來,他們希
望經由身體力行,使東部民眾方便就醫,也希望藉由他們所具的豐富醫療
知識,使東部的民眾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

多年來,他們秉持著拓荒精神與慈悲喜捨的情懷,將他們在學校及其他醫
療機構累積的專業訓練及知識經驗,在慈濟醫院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救人
無數。

不過,在他們不斷喜捨知識、技術,及時間、精力的同時,若無醫療新知
做為活水源頭的補充,總有枯竭之日;尤其醫學的領域浩瀚無窮,醫學科
技的進展一日千里,去年學的,今年或許已經用不上。因此,每一位醫療
工作者,都必須不斷進修,隨時吸收新知,一方面是心智上的精進不懈,
同時也有助於減少對病人診斷與治療上的錯誤,另一方面則體現為病患拔
苦的悲心本旨。

因此,慈院的醫師們除了忙著服務病人外,為了不與醫療科技脫節,除殷
切地吸取新知外,並以種種克難的方式從事研究工作。

證嚴上人深諳此理,同時也深深體會「名醫」易得,而兼且醫技與愛心的
「良醫」難求,因此,在籌建慈濟醫院時,即已萌生成立「慈濟醫學研究
中心」與「慈濟醫學院」的雛型。希望醫研中心的成立,能提供優良的研
究環境,使臨床醫師與相關工作者,得以從事相關的醫學研究,吸引新知
並發表論文,一方面使院內醫務人員所知所學能更上層樓,以提高慈院的
醫療品質;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研究風氣,提昇學術水準,為培養「良醫」
的搖籃──「慈濟醫學院」做準備。


東部醫學研究新里程


一年前──八十一年元月六日,所有慈濟人與病患們期盼多年的「慈濟醫
學研究中心」,終於在證嚴上人主持下,隆重剪綵啟用,成為東部地區第
一所醫學研究中心;也為慈濟的醫療志業,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配合籌辦多時的「慈濟醫學院」成立,慈濟醫研中心的成立,將使慈濟的
「醫學教育」、「基礎研究」及「臨床服務」三方面,緊密結合,為邁向
國際一流醫療學術教學研究機構的目標,奠下良好基礎。俟與慈濟醫學院
的基礎醫學研究室結合,將整合成為另一大型醫學研究中心,對國內的醫
學研究,當會有另一層次的提昇。

目前「慈濟醫學院」正在籌備階段,並自海內外積極延攬資深的基礎醫學
人才,預定八十三年正式招生。

今年七月以後,醫學院籌備處陸續延聘基礎及臨床醫學教授,計有李明亮
、陳幸一、方菊雄、賴滄海及齊淑英等五位教授,他們各自在醫學研究領
域均學有專精。慈濟基金會希望整合慈院、醫學院及醫研中心的成員,組
合成醫學研究群並成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就慈濟的現有人力、空間及需
求,做整體性、階段性之規畫,以逐漸邁向整合臨床及基礎研究之目的,
將慈濟醫學院及醫院之研究、教學與服務,推動到國內第一流水準,並以
達到國際認知為目標。


三階段發展目標


因此,慈濟醫學研究中心成立後,在密切配合慈濟醫院的擴充計畫和醫學
院的籌設,除了原先規畫以臨床醫師為主的研究室,鼓勵院內醫師積極投
入醫研中心的基礎研究外,並支持醫學院教授建立研究室,加入原先規畫
之研究室,重新整合。並正式聘請原國防醫學院醫學研究部主任陳幸一教
授,擔任慈濟醫研中心主任,主導中心的運作,同時規畫出三個階段的發
展目標:

一、近程目標:在醫學院成立之前或成立初期,以臨床醫師之研究為主。

二、中程目標:結合醫學院初期之基礎醫學人才,逐漸形成研究群。

三、長程目標:整合醫學院基礎及臨床醫學研究。

在近程及中程目標中,依慈院科目、人力及需要,已設立以下各研究室:

(一)分子生物學研究室。
(二)病理研究室。
(三)生理研究室。
(四)細胞生物學研究室。
(五)動物手術室。
(六)生化研究室。
(七)神經科學研究室。
(八)遺傳學研究室。
(九)循環研究室。

另外,解剖組織研究室及微生物免疫研究室,也正籌設中。

研究中心並有以下之支持及供應編配:

動物室──大小動物及特殊動物模式之養育及供應。

行政室──研究計畫彙整提報,成果報告及論文整理,學術討論會之協調
及安排等行政作業。

手術室──協助急性及慢性實驗製備,特殊手術及動物特殊處理(如去聲
帶等)。

資料及學術討論室──研究資料分析討論,小型 Journal club、Semlnar、
Symposium等。

共同儀器室──大型共同儀器之使用、管理及維修。

正積極籌設中的則有:

消耗材料室──共同與特殊消耗材料及藥品之統籌採購及供應。

醫工室──包括電機及機械部分,負責電子儀器之維修及實驗工具之製作
等。

醫學製圖室──圖表編排製作及照相,教學材料之製作等。

在長程目標方面,則在結合醫學院基礎及臨床醫學研究,發展以下項目:

1.依人才發展、國家重要疾病及地區醫療特色等因素,成立重點研究群
。如心肺疾病、腫瘤學、神經科學、分子生物、肝炎等;研究重點項目由
研究發展委員會討論擬定。並規畫臨床研究病房,成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CRC)。

2.每一研究群由一位傑出研究員領導,下設研究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Lnvestlgator,簡稱PI)。

3.每一研究PI配置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及技術員。

4.研究群之成員得為專屬或由基礎及臨床科以任務組方式合聘。

5.各研究群因需要,得聘請國內外專家參與特殊實驗之研究,並得彈性
派遺副研究員以下人員,前往國內外著名研究室進修,或學習特殊之研究
技術。

6.每一研究群以每年發表十篇以上論文為目標。


專業知識加強醫療照護


除悲心的發揚外,就專業目標而言,未來慈濟醫學研究中心將朝以下目標
發展:

一、由近程、中程,達到遠程目標。

二、提升學術水準,培養研究人才,以專業知識加強醫療照顧。 

三、成立醫學中心,結合基礎及臨床醫學,完成精深之研究。

四、由研究室之設立及研究群之逐步形成,爭取國科會、中研院及衛生署
等機構之研究支助,使慈濟醫研中心能在國內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

五、成立研究所,培養高級研究人才。

六、學生有參與研究之機會,培養早期研究之興趣與精神。

七、以參加國際會議、發表論文、聘任客座教授及吸引留學生,使慈濟醫
學中心能獲得國際學術肯定。

八、造就大師級人物,以獲得國內及國外重要學術獎勵為目標。

由於「慈濟醫學研究中心」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種種優秀條件,因此深
為醫界所看好,尤其慈濟以一個民間的佛教團體,能成立醫學研究中心,
更受到各界關注。

放棄了國防醫學院研究部主任的優渥待遇,而前來花蓮的陳幸一主任,對
證嚴上人的遠見、悲心與魄力,至為推崇。

他表示,在佛教的戒律中嚴禁殺生,然而醫學研究中心裡的研究,無論做
細胞培養、動物實驗……新藥效試驗,一定要用到動物,但證嚴上人為了
要讓慈濟的醫師們在醫學領域上做出貢獻,在各方面都做了重大的突破,
只要求醫師遵守佛教規範唸往生咒,做好實驗後並施予虛誠的儀式即可,
這種突破的精神,令人敬佩。

陳教授強調,在醫學研究的領域中,最可貴的就是獲得知識,而做醫學研
究是很花錢的,研究成果更非一蹴可幾。然而,無涓滴之水不足以成大河
,醫師人員必須不斷研究吸收新知,眼光才能擴大,診病時的思路才更敏
銳。花蓮在資訊方面一向較閉鎖,有醫學研究機構才會使醫事人員更樂於
東來,為東部地區醫療水準的提升及服務病患,做更大的奉獻。

台大醫學院病理科教授蘇益仁,亦獲聘擔任慈濟醫學研究中心顧問,他表
示,臨床醫師不做研究、不與外界接觸,一定會慢慢落伍,就好比一個電
瓶,用完後不再充電,就會逐漸失去動力。而慈濟醫學院不久後就要招生
,因此慈濟醫學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最好的時機。

蘇醫師指出,東部地區過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機構,缺少刺激,而慈濟醫
學研究中心的設備,目前已優於準一級教學醫院;少數北部的私人教學醫
院,甚至中南部的國立教學醫院都還沒有的儀器,慈濟都已經有了,能做
這樣大的投資實在不容易。蘇教授又表示,在醫學領域內「不進則退」,
決策者必須有這方面的體認,不只要有心做,還要有眼光、有魄力,因為
這對社會人力的培養及教育,有極大的功能。


萬仞之山,始於坏土


「慈濟醫學研究中心」是隸屬於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由基金會提供
儀器及場所,消耗品的經費,則由各提研究計畫的醫師向國科會、衛生署
或慈濟基金會等原申請補助單位提供。

「萬仞高山,始於坏土」,研究工作是十分艱辛的,千頭萬緒的醫學研究
中心籌備工作更是困難,「慈濟醫學研究中心」克服萬難才成立起來,但
在優秀的基礎及堅強的研究陣容支持下,已於八十一年十一月,向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申請,希望能加入國科會的研究工作,成為該會的補
助單位,以積極推展及鼓勵醫學研究,對醫學研究將會有更大的成績及貢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