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愛與死亡的拔河競賽 
                      不向血癌低頭 | 
                   
                  
                     | 
                   
                  
                    | ◎陳淑伶 | 
                   
                  
                     | 
                   
                  
                    「在我生命陷入最黑暗的泥淖時,佛菩薩示現於我的, 
                      是蓮花處處的人間淨土。」 
                      一場無常的疾病,讓溫文玲年輕的心, 
                      體受到無盡的愛與溫暖…… 
                       
                       
                       
                      那一天,是她廿九歲生日,在慶賀生日的同時,卻也同時被宣判死刑── 
                      她意外收到罹患血癌的化驗通知﹔而且在今年六月前若找不到合適的骨髓 
                      進行移植,她的生命,將可能逐漸被惡化的病情所吞噬……。 
                       
                       
                      ◆廿九歲生日接獲血癌通知 
                       
                       
                      廿九歲,正是生命中的金色年華,在人生事業上正待起飛的年齡。溫文玲 
                      ,與時下年輕人一樣,有著滿腔的理想與抱負,正等待著她去開展﹔怎奈 
                      一道無情的索魂帖──血癌,卻讓她無端地從雲端跌入谷底,原本編織遠 
                      景的美夢,破碎了。 
                       
                      溫文玲是來自台灣的留學生,目前正在愛荷華大學商學院,攻讀財物管理 
                      博士學位。去年三月生日的那一天,她到醫院檢查B型肝炎抗體,上午醫 
                      師還告訴她,肝功能一切正常,學長們還為她慶生﹔下午卻自醫院傳來惡 
                      耗──她的白血球數目不正常激增至九萬五千多(正常人是三千至一萬間 
                      )──她被告知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 
                       
                      這無疑是她人生的一大轉捩,醫師告訴她,目前唯一的存活希望,就是在 
                      十二到十八個月內,找到完全相配的骨髓,進行骨髓移植。 
                       
                      找尋合適的骨髓,在自己的兄弟姊妹間機會是最高的,但溫文玲雖有四個 
                      弟妹,檢查結果,卻沒有一個人的骨髓和她相符。她唯一的希望,只能在 
                      茫茫人海中,找尋一個和她相符的HLA(人類白血球抗原)之有緣人, 
                      進行非親屬異體移植,否則,只能靜待死亡的降臨。 
                       
                      同種族背景是決定白血球組織抗原相配合的重要因素,因此,患者在本族 
                      裔中找到符合捐獻者的機率最大。然而,當初國內衛生主管單位因惟恐器 
                      官移植(如腎臟等)淪為買賣行為,因此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中,有 
                      關骨髓移植活體器官捐贈來源限制為:非配偶或三等親屬,不能作骨髓移 
                      植。在法令未開放的情況下,溫文玲欲在國內找尋有緣的捐髓人,是不可 
                      能的。 
                       
                       
                      ◆骨髓捐贈說明會人間有愛 
                        
                       
                      在確知必須從非親屬中尋找捐贈者,醫院便立即與校方聯絡,由來自台灣 
                      的中國留學生組織,為她在當地發起號召。一週內,配合當地媒體的幫忙 
                      ,成功地召開了一場骨髓捐贈說明會。反應非常熱烈,會後立即有上百人 
                      簽名願意做捐贈測試。 
                       
                      為了配合大型的集體抽血活動,美國全國骨髓捐贈中心特地調派人手支援 
                      ,僅愛荷華地區,即有三百多人前來抽血,使原定一日的測試活動,因人 
                      數過多,而增至二日。 
                       
                      「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我感受到人性最溫暖的一面──許多認識與不認識 
                      的台灣同學或同鄉們,自動組織義援會,為我籌畫一切活動﹔無常的疾病 
                      示現,卻讓我體受到無盡的愛與溫暖。」 
                       
                      一場未可知的無常,讓溫文玲領略人間至愛,在愛荷華的整個大學城,尤 
                      其是中國餐廳、東方食品行,均貼滿了她的海報﹔此外,電視、廣播、報 
                      紙,不時的呼籲、採訪報導,讓人們對於骨髓捐贈的必要性,也有了更深 
                      一層的瞭解。 
                       
                       
                      ◆慈濟美國分會伸出援手 
                       
                       
                      慈濟美國分會輾轉得知溫文玲的事,在聽取各方專家意見後,決定向社會 
                      呼籲,協助溫文玲尋找骨髓捐贈者。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日出刊的美國「慈濟世界月刊」,一版頭條新聞以「給 
                      溫文玲年輕的生命一次存活的機會」為題,大篇幅報導,呼籲同在異鄉的 
                      中國遊子伸出援手,共同讓溫文玲的生命可以重生。此外,在慈濟各大小 
                      型聯誼會或茶會上,亦大力呼籲會員支持。 
                       
                      在慈濟美國分會呼籲下,兩週內即有一百六十人響應登記。從十六歲的少 
                      年到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從學生到企業家,紛紛以行動展現她們對溫文玲 
                      的關愛。美國亞洲骨髓奇跡配型聯合會(Asians for Miracle Marrow  
                      Matches 
                      )聞訊後,主動與美國分會聯繫,願意在捐獻知識宣傳與測試技術上,幫 
                      助慈濟推展這項活動。 
                       
                      骨髓銀行在世界各先進國家,早有組織成立,在美國有七十五萬人以上登 
                      錄加入骨髓捐贈的行列,而其中亞裔卻只佔 5.2%,因此,乘此次為溫文  
                      玲找尋生機的因緣,亦可藉此建立屬於華人同族的骨髓銀行,日後可以為 
                      其他血癌病患帶來重生的希望。 
                       
                      十一月十五日,慈濟美國分會與聖荷西聯絡處,同步舉行捐獻者的血液測 
                      試。志願捐贈者十分踴躍,位於蒙洛維亞市的美國分會靜思堂,有三百五 
                      十七位、聖荷西則有約一百位社會愛心人士參加驗血,以具體行動響應慈 
                      濟的呼籲,表達對溫文玲的血肉關愛。 
                       
                      人類生存是一項集體運動,人是群體的動物,與週遭的事物息息相關,而 
                      佛教也講眾生平等,對任何苦難的眾生,均應伸出援手。在測試的過程中 
                      ,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不斷浮現──懷著身孕的女士得到消息,匆匆趕來 
                      ﹔小兒麻痺患者不顧勸阻,執意接受測試﹔有人見血就怕,甚至昏倒,如 
                      今也鼓起勇氣參加﹔開數個小時車程遠道而來的測試者,等待獻出他們的 
                      人性情懷﹔白髮蒼蒼的老者,因為超過年齡限制(十八歲至五十五歲)被 
                      婉拒時,那分失望的樣子…… 
                       
                      雖然族裔背景是決定能否找到相符骨髓的最大因素,然而仍有外籍人士參 
                      與。人人一致的希望就是:I hope it's me,為挽救一條年輕而寶貴的無價  
                      生命,盡一分心力。 
                       
                      由於作此種血液測試,每人必須花費約新台幣五千三百元,然而,美國政 
                      府為了挽救一個外國學生的生命,所有費用均由政府補貼。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並不是美國公民﹔只因為我在美國生了病, 
                      需要幫助,就得到如此的照顧,由此可見美國對於生命的珍惜、尊重。」 
                      溫文玲充滿感恩。 
                       
                      「血癌在外國,可以不是絕症,但是在台灣,如果不能在兄弟姊妹間找到 
                      骨髓,又無力出國就醫者,就只能等待死神的召喚了!」 
                       
                       
                      ◆促使國內放寬骨髓捐贈限制 
                       
                       
                      溫文玲慶幸自己能遇到那麼多關愛她的朋友,但是由於國內骨髓移植的法 
                      令限制,面對台灣那些和她一樣罹患白血病的患者──尤其患者多為年輕 
                      人或小孩,無數的父母,因為無力挽救自己的子女而悲切的哀號──她感 
                      到相當痛心﹔同時也覺得有責任讓其他血癌患者能尋獲一線生機,她特地 
                      回國向衛生署長報告自己的親身經歷,請政府考慮修改法律,為台灣的骨 
                      髓庫催生。 
                       
                      衛生署長張博雅在與溫文玲的一席談話後,為了不讓白血症者因得不到適 
                      當骨髓移植而喪命的悲劇一再發生,決定以最快速度修訂國內器官移植條 
                      例。 
                       
                      去年九月中旬,行政院衛生署將自七十六年六月開始施行的「人體器官移 
                      植條例」第八條第二項條文中:「摘取其器官需不危害生命安全,並以移 
                      植其三等親以內之血親或配偶為限」的原條文中,加入「且除骨髓移植外 
                      」的字句。放寬骨髓移植的限制,使今後的血癌患者,能夠有最後的一線 
                      生機。 
                       
                      對於這項遲來的消息,溫文玲說:「對我或許沒有實際上的幫助,但是我 
                      依然滿心歡喜,因為我知道,今後有更多的癌症病人,將因為社會大眾給 
                      予的鼓勵,而堅持希望,勇敢面對挑戰。所謂的人間淨土,不就是這樣開 
                      始的嗎?」 
                       
                       
                      ◆廣結善緣,無憂無懼 
                       
                       
                      目前,溫文玲在化學藥物的控制下,病情尚稱穩定﹔雖然幾次的大規模驗 
                      血,未能為她找到那位有緣人﹔但是卻有六位捐血人,將分別成為其他血 
                      癌患者的救命恩人。而後來她也經由全世界的電腦連線,在香港找到二位 
                      經初步測試,血液組織與她類似的人,只是仍必須經過更進一步的測試, 
                      才得以確認是否可進行移植。 
                       
                      為促使國內骨髓資料庫的成立,溫文玲於元月中旬回台,並於元月二十日 
                      赴花蓮拜訪慈濟本會,感謝慈濟人的溫馨關懷。 
                       
                      從得知罹病的那一刻的拒絕、沮喪、難過、恐慌,到如今對生死的安然自 
                      在,樂觀開朗的溫文玲表示,面對各方的關愛及慈濟團體的祥和溫暖,帶 
                      給她精神上相當大的鼓舞力量,「在我生命陷入最黑暗的泥淖時,佛菩薩 
                      示現給我的,是蓮花處處的人間淨土。」她充滿感恩的說。 
                       
                      雖然距離今年六月,醫院為她排定移植的時間,已剩不多,而至今仍未尋 
                      獲適當捐贈者﹔雖然她仍在生死邊緣掙扎﹔但是面對一切,溫文玲說:「 
                      我以平常心迎接將來的結果﹔因為我已經結下許多的善緣。」 
                       
                       
                      ................................................................................................................................ 
                       
                       
                      認識骨髓資料庫 
                       
                      ◎陳淑伶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陳耀昌醫師指出,骨髓移植(包括異體及自體)適應 
                      的病症包括:白血病(急性及慢性)、再生不良性貧血、重型地中海型貧 
                      血、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形成不良症候群、神經性母細胞瘤、各 
                      種先天性造血系疾病等。而其中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地 
                      中海型貧血、骨髓形成不良症候群、各種先天性造血系疾病,則唯有異體 
                      骨髓移植一途才能救治病患。 
                       
                       
                      ◆相同的HLA是骨髓移植的必要條件 
                       
                       
                      異體骨髓移植的首要條件是要有骨髓捐贈者,而捐贈者的骨髓必須和患者 
                      有相符合的HLA(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在本族裔中找到相符者的 
                      機率最大,尤以兄弟姊妹間相同的可能性有25%,無血緣關係之異體骨髓 
                      移植,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證明成功可行,並獲一九九○年諾貝爾醫學 
                      獎。 
                       
                      陳醫師指出,依照統計,若能擁有二萬個志願捐髓者的資料,則任何病人 
                      在此二萬人中,找到相同HLA者之機會在90%以上﹔若超過十萬人,則 
                      可達到99%的機會。 
                       
                       
                      ◆世界先進國家均已成立捐髓者登錄組織 
                       
                       
                      全世界先進國家均已成立捐髓者登錄組織﹔「國際骨髓登錄組織」亦於一 
                      九八四年成立,藉由各地骨髓庫電腦連線搜尋系統,篩選合適之捐髓者。 
                      美國已有七十五萬人登記願為捐贈者,日本亦有二萬人。 
                       
                      我國異體骨髓移植從一九八四年開始,由台大醫院施行。目前除台大外, 
                      台北榮總、三總、台中榮總、省桃等醫院,均已成立移植中心,完成骨髓 
                      移植達三百例。我國現為亞太骨髓移植的主要會員國,但還未有「骨髓庫 
                      」的建立,以提供有心捐贈者登錄。 
                       
                      兩年前加拿大華裔女童麗莎,因罹白血病,而向世界各國發出捐贈骨髓信 
                      號求援,可惜最後未能找到組織抗原配對相符者而離世﹔香港另一名病童 
                      小戈登,雖也未能如願找到合適的捐贈者做骨髓移植手術,但卻掀起香港 
                      民眾對捐髓的重視──香港藝人張艾嘉、岑建勳等,亦曾為此發起義演活 
                      動,建立了香港的骨髓資料庫。我國留美學生溫文玲就是透過國際骨髓資 
                      料庫,在香港找到二名初步檢驗相符的捐贈者。 
                       
                       
                      ◆政府已放寬捐髓者的限制 
                       
                       
                      國內自民國七十六年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限制器官捐贈者需是三 
                      等親或配偶,以避免買賣器官的情形發生。而在法令的限制下,國內患者 
                      若無法從兄弟姊妹間找到適合者,只能靜待死神的召喚。台大小兒科醫師 
                      林凱信表示,台灣地區每年光是白血病患者即有二百多人,其中有一半的 
                      比例均因無法治療,必須靠骨髓移植。但因配對不易、經費龐大等因素, 
                      真能如願作移植者,仍佔少數,所以泰半均因找不到適合捐髓者,而慢慢 
                      失去生命力。 
                       
                      留美學生溫文玲即是深受其苦,才親自回國向衛生署懇訴自己的經歷,請 
                      求政府放寬法令。如今,政府已將法令放寬,骨髓捐贈已不受任何的限制 
                      了。 
                       
                       
                      ◆建立一萬人的登錄系統,每年至少可挽救二十名患者生命 
                       
                       
                      根據估計,如果建立一萬人的骨髓組織抗原類型登錄系統,平均一年至少 
                      可救回廿至卅名原來面臨死亡邊緣的病人。這些病人在經過骨髓移植後, 
                      存活的成功率便提高至百分之四十至五十。 
                       
                      然而林凱信醫師指出,目前國內推動非親屬骨髓捐贈,衛生署雖已放寬法 
                      令,但因國人對捐贈骨髓,仍受傳統錯誤認知,未如捐血普及﹔再者,單 
                      是抽血檢驗的費用,每個人就需新台幣五千元左右,此筆費用亟需衛生署 
                      大力支援或是企業界響應,如此才能為願意捐贈者免費篩檢,在國內建立 
                      起骨髓資料庫。 
                       
                      建立骨髓資料庫概念與血庫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血庫是將捐獻者的血 
                      抽取之後,集中放置以待需求者使用﹔而骨髓庫則是捐獻者的骨髓抽樣分 
                      析資料庫,亦即是一個電腦資料庫;在與患者骨髓未相配之時,捐獻者並 
                      不需要像捐血那樣抽取多量的骨髓。患者亦可經由骨髓資料庫,找尋與自 
                      己相符的有緣人骨髓。 
                       
                      而骨髓移植和一般移植不同,它不需要經由外科手術,而是利用輸血的方 
                      法,將骨髓輸入病人體內。 
                       
                       
                      ◆十八至五十五歲的健康人,都有資格成為快樂的捐髓人 
                       
                       
                      捐髓者的年齡需在十八到五十五歲之間,健康狀況良好,無關血型及最低 
                      體重的限制。檢驗的過程相當簡單,先將少量的血(約10cc)送至化驗室 
                      作抗原配型﹔若相合時,再確定捐血者欲接受者的相容性﹔然後,在局部 
                      或全身麻醉下,抽取少量骨髓做分析。 
                       
                      一般來說,如果受者是孩童,捐隨者僅需捐獻200cc骨髓,大人則需500cc 
                      。骨髓抽取的部位約在骨盆的上端,抽取時並不需要開刀。在抽取過程中 
                      因為全身或半身麻醉,不會感到疼痛,待麻醉消退後,會感到輕微的疼痛 
                      或不適,三五日之內就會消失﹔而抽取的骨髓是可以再生的,再生的快慢 
                      因人而異,一般最多再一個星期至十天內,即可補足所捐的骨髓量。 
                       
                      近年來,由於環境改善及藥物的進步,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已明顯提高,感 
                      染率及其他併發症則大幅減少。在國內曾為多位血癌患者進行骨髓移植成 
                      功的陳耀昌醫師指出,以台大醫院為例,去年三月至十二月間,共完成三 
                      十四人次的骨髓移植,其中僅一名因感染的併發症而失敗、兩名因原來血 
                      液疾患復發而失敗,其餘全部無病存活。移植的成功率約有百分之五十。 
                      「雖有失敗的,但無可否認,骨髓移植是血癌患者唯一可以重生的機會。 
                      」陳醫師強調。 
                       
                       
                      ◆骨髓捐贈可以迅速再生,無礙健康 
                       
                       
                      大多數國人對抽骨髓的觀念,仍停留在傷身體、半身不遂等心結上,以致 
                      無法踴躍捐髓。骨髓移植醫學界指出,如果想要幫助患者完成骨髓移植的 
                      心願,建立骨髓資料庫,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教育民眾「骨髓捐贈無 
                      礙健康」的觀念﹔以及衛生署願意補助捐髓者免費接受篩檢。如此,國內 
                      才有希望建立骨髓組織抗原資料庫,以嘉惠更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