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人間重晚情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把理想社會的藍圖,勾畫在「禮運大同篇」
裡頭。其中最動人的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
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多麼溫馨祥和的社會,多麼尊重生命、重視親情、闡揚人到的社會;看了
這樣的藍圖,不禁讓人心嚮往之。

在距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年代裡,「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質樸思想
,相當親切與濃郁;但隨著時序的變化、人際的冷漠,這股沁人心脾、濃
郁清香的思想,越來越遙不可及了。什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什麼「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變的只是口號,甚至即使只是口號,還要被人嗤
之以鼻。世態炎涼,人心不古,令人浩嘆!

確實,以今天許多人尚且不能「老吾老」,不能「親其親」的情況下,要
人「以及人之老」,要人「不獨親其親」,未免強人所難,也未免徒託空
言。

鑑於老人問題的日趨嚴重,有人建議「慈濟」興建養老院,使老者有所養
、有所終。立意甚佳,但終非解決老人問題的治本之道。中國人講求天倫
之樂,青壯年時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以為養兒育女,含苦如
辛,劬勞終身,到了老年,最大的回報就是含飴弄孫,最可貴的安慰就是
親情的關懷。所以證嚴上人才會不憚其煩的力倡孝道,才會要求天下為人
子女者善盡孝養父母的責任。

中國人一向重視孝道,佛陀在世時對孝道的提倡也不遺餘力,一部「父母
恩重難報經」清楚的揭示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如海深,似山高,非子女區區
奉養所能報答於萬一。蓋再多的養老院,都不能解決老人安養的實質問題
,俗語說「解鈴還需繫鈴人」,如果天下子女都能照顧好自己的父母,都
能讓年老的父母在家安享天倫,則家家都是養老院,處處都是安樂屋,又
何勞政府或民間社會福利團體蓋太多的老人院。何況,沒有親情滋潤的老
人院,跟「老人集中營」何異!為人子女於心何忍?

新加坡好幾年前就開始提倡三代同堂的家庭生活模式,三代同堂的理念不
是新加坡所創,三代同堂的理念是中國人原有的家族生活方式。只是社會
結構改變了,這個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幾乎全部被連根拔起了。現在關懷
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有心人士發現三到同堂的正面價值性與必要性,所以
回過頭來重新從事植根的工作。禮失求諸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新加坡
能,台灣為什麼不能,新加坡的及時回頭,不值得我們省思嗎?

「畫說親情──三代同堂寫生造型園遊會」四月十八日即將在台北新生公
園舉行,這是由台北市社會局與慈濟共同合辦的一項親子活動,目的就是
在倡導三代同堂的理念,以喚起社會各界對親情與孝道的再重視。動物都
有反哺之恩,難道人不會有報親之情?

「養兒防老」的觀念固然不能有,但「尊親報恩」的作為千萬不能無。尤
其正信正念的佛教徒更應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認知。父母恩重實
在難報,欲報父母恩就先要讓他們能安享晚年,「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
情」,晚晴的風光應該是明媚動人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