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轉凡夫心,增長清淨慧心,才是真念佛 |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晨,台北市愛滋病基金專戶總幹事陳宜民博士前來分會見上人時表示,社 
                      會大眾在媒體誤導下,對愛滋病產生恐懼、排斥的心理,以致發生病患遭 
                      醫院拒收的情形,希望慈濟能加強愛滋病的宣導,讓社會大眾建立正確的 
                      觀念,並能接納、協助愛滋病患者。 
                       
                      上人表示,愛滋病只是疾病的一種,愛滋病患並非罪人,只是較不幸。而 
                      病人一旦遭受旁人畏懼、排斥、也會很本能的反過來排斥、抵制社會,進 
                      而造成許多問題;因此,政府有關單位宜加強宣導正確的疾病觀念,以使 
                      社會大眾能夠建立共識,正視愛滋病的存在,而此是刻不容緩的。 
                       
                      十時三十分,上人向參加精進佛一的北區慈誠隊開示,對於大家能把握時 
                      間、因緣,以道心聚合、彼此督促、真誠的相互調整人己的形象,而在慈 
                      濟的美善團體中成就菩薩道,甚感欣慰。 
                       
                      上人並親自示範、教導靜坐的方法。他表示,有許多人誤以為念佛、拜佛 
                      、打坐的目的在求消業、往生西方、得解脫,實則不然。打坐的目的在於 
                      調整、鍛鍊身心,以放下一切煩惱,得清淨念。「每個人的智慧均與佛平 
                      等,但凡夫因無法放掉名利愛欲而煩惱,因有煩惱而使智慧漏失,此即是 
                      『有漏煩惱』。佛陀因超越人世的的名利愛欲享受,心中坦然,了無煩惱 
                      ,無煩惱即生智慧,因此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煩惱。」 
                       
                      「念佛的目的則是在探討佛陀的德行及如何發揮人的良能」,上人以他的 
                      「甘願人生」為例,說明許多人都因為不甘願做人,而做得很辛苦,不甘 
                      願就有煩惱,如能轉掉凡夫心,增長清淨慧心,才是真念佛。 
                       
                      「以德行禮佛,是行的供養。利、敬、行三大供養中,以行供養的功德最 
                      大」,財物的布施是「利供養」,對佛法持有感恩、尊重的心態稱「敬供 
                      養」。而行供養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應對進退及行為舉止,均合乎禮節 
                      ,禮敬人人、利益大眾。活在人間不能脫離人間事,時時刻刻表達內心的 
                      愛和感恩,即是心中永存道場,也才是真正的禮拜與供養。 
                       
                      午後二時三十分,上人繼續對共修的慈誠隊開示:「時間、因緣不能停也 
                      不能等,學佛需不斷精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用心體會佛陀的教育, 
                      透過事相(有)的踐行,才能印證理相(空),達到事理圓融的境界,也 
                      因此進而能夠教化眾生。」 
                       
                      在各組代表的現身說法後,上人再次觀機逗教,他指出,造福人群就是福 
                      德,心正神清生智慧,此即所謂「捨一得萬報」。上人並舉佛陀的四弘誓 
                      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 
                      誓願成」為例,提醒弟子們把握時間因緣,立願淨化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