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帶著笑聲走來──慈璧速寫
◎林獻瑞
慈璧一來台北分會,總是帶著「笑彈」把這兒轟炸一番。
她看起來好快樂,令人不禁揣測,她何以能夠笑口常開?
慈璧說:進了慈濟,改變了我。




我之所以注意到慈璧,是被她的笑聲吸引的。

像往常一樣,慈濟文化中心編輯部,所有工作在一種很寧靜的氣圍下進行
著,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一個宏亮、自然、無拘無束的笑聲在室內爆裂開
來──面色紅潤、臉型圓滿的慈璧笑容洋溢的出現在大家眼前。

慈璧一來台北分會,總是帶著「笑彈」把這兒轟炸一番。她看起來好快樂
,令人不禁揣測,她何以能夠笑口常開?

慈璧告訴我:進了慈濟,改變了她。


再見了,弟弟


本名邱瓊玉,「慈璧」是皈依證嚴師父之後,師父賜予她的法號。如今,
慈璧、慈璧……大家叫慣了,她的本名反到不彰了。

慈璧是家中的長女,底下有五個弟弟。在她念大專的時候,讀國中二年級
原本健健康康的小弟,有一天不小心跌倒,膝蓋腫了起來。家人起初不以
為意,想是傷到筋骨,就帶去讓人推拿,結果未見起色。後來帶去給一位
認識的骨科醫生檢查,才發現是骨癌。

正值發育期的小弟,新陳代謝旺盛,相對地,病毒也蔓延的特也別快,最
後為了避免癌細胞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只好截肢。小弟當時才十五歲,
還小,不覺得拄著柺杖走路有何不妥,還得意地自稱「李鐵拐」。不久,
病毒蔓延全身,前後才半年的時間,小弟就往生了。

原以為日子可以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中,平靜地過下去。但是當無常來
襲,任誰也無法將其阻擋在門外。

十多年後,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二弟,從小就不能運動,吃也吃不胖,瘦
得像皮包骨。讀小學時到臺大醫院動手術,當時的醫療水準拿心臟病一點
辦法也沒有,手術開了胸腔沒作治療又縫了回去,白挨了一刀。

當時醫生建議,再等個十年,醫療科技進步也許就有救了。二弟二十八歲
那年,台大醫生建議把他送到美國,那兒有一位心臟科的權威醫生,也許
有能力治他的病。

然而,二弟去了美國之後,就沒再回來。


慈悲種子生根


兩位弟弟先後因病往生,慈璧在照顧兩個弟弟的過程中,親眼看見同胞手
足深受病痛侵蝕的苦楚,唯有藉助鼓勵與關懷,方能減輕肉體與精神的雙
重折磨─這段刻骨銘心的體悟,似已埋下日後服務的種子。

因緣促使他進入了慈濟,聽到證嚴師父發下建醫院照顧貧苦病人的大願,
正好提供一畦柔軟芬芳的泥土,讓他心中蘊含許久的種子落地生根。

和其他的委員一樣,她不辭辛勞,到處奔走勸募,闡揚師父建院救人的理
念;投入的心血,換來了磚瓦砂石,建立巍峨的慈濟醫院。

醫院不再是冰冷的,有情眾生為它注入生命,宛如大家的孩子,眾人真心
呵護疼惜。

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十七日,醫院落成啟用後的頭兩個星期舉行義診,極需
人手幫忙,慈璧義不容辭留下來盡一份心力,此後他就固定時間回到醫院
當志工,直到現在。


全心改造自己


慈璧曾經是個驕縱的女兒,由於父母疼愛有加,所以自我意識很強,甚至
結婚後後習性依舊。踏入慈濟接觸訪貧工作之後,她在別人的不幸上,看
見自己的幸福,才幕然驚覺過去的生活,無異是浪費生命,於是下定決心
要推動慈濟志業。但是若依照她過去的脾氣,可能好緣未結就已經惡緣纍
纍了。

事實證明,慈璧把自己改造得很成功。這幾年的薰陶下來,給它最大的感
受,是恆保一顆「感恩心」。


恆保感恩


感恩誰呢?

「感恩父母給我健康的身體。健康是我最大的財富,我才能把手心向下,
對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感恩師父。一個人在一、二十年的求學過程中,也遇到很多老師諄諄教
誨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積習仍未消除。為什麼我們就願意聽師父的
教導改變自己呢?我想這是因為師父跟我們有很深的因緣,我們愛她,所
以願意聽她的話,把自己不好的習性改正過來,甚至積習數十年的人也可
以改,我就是其中之一。家人的包容不知珍惜,驕慢又不聽話,但是進入
慈濟之後,懂得感恩父母與周遭的一切,言行舉止知所節制,一有空時就
回家看看父母,騰出時間留給家人。」

還有一個人也是慈璧一直感恩在心難以忘懷的。

剛開始到醫院當志工,慈璧既不懂護理又沒什麼專長,真不知道該從何處
著手,只是一股很強的服務信念支撐著她,於是跟著吳鄭美師姊到病房學
習。從鄭師姊對病人的無微不至、殷殷垂詢的體貼中,慈璧感受到志工除
了無所求的付出,更要具備耐心、熱忱和慈悲心,不會因為病人長得醜、
或者脾氣壞,就不理不睬掉頭而去。

後來吳鄭美師姊因癌症往生,在她往生前的那段日子,慈璧在照顧她的時
候感觸良多:

「我發現人雖然有宗教信仰,但是病痛來時,經常被折磨的顛顛倒倒,一
句阿彌陀佛也念不出口。」這也是給他的一項警惕。


醫院作道場


另一位令慈璧感恩的則是「志工老兵」顏惠美師姊。顏師姊多年來孜孜矻
矻 穿梭於慈濟醫院服務病人,即使自己累出病來,亦無怨無悔,依然
歡喜付出,這份精神給予慈璧很大的啟發。顏師姊曾告訴她:「到醫院當
志工是修學六度波羅蜜最好的所在。」因此她努力跟隨顏師姊學習,扮演
好志工的角色。

有人說醫院是人間地獄,各種病象、污穢、呻吟、哀號活生生地示現在眾
人面前,有時候連醫護人員都感覺心情沉重了,何況是住院的病患。倘若
沒有志工從尊重人性的角度去關懷病人,病人可能會喪失對醫療及自己的
信心而頹廢下去。

志工如何表達對病人的關懷呢?可不是冠冕堂皇的道理,是溫柔的聲色,
是體貼的動作,是真誠的態度,第一次和病人打個招呼,第二次跟病人多
說兩句話;當病人漸漸怯除戒心,把煩惱傾洩出來時,就是志工發揮功能
的時候了。 


問情是何物


慈璧曾經碰到一個自殺的女孩,這女孩長得很漂亮,但為了感情問題一而
再、再而三的自殺。頭一次自殺,男友很擔心,守在病床旁照顧她;第二
次自殺,男友帶她到醫院後,人晃一下就走了;第三次自殺,男友甩都不
甩,還告訴她:「我已經有別的女朋友,從今以後,我們各走各的路好了
。」

女孩受不了打擊,日子過不下去,一心想尋死,慈璧瞭解她的情形後,告
訴她:

「他現在變心,妳應該感到慶幸,因為還沒結婚就這樣,結婚以後怎麼辦
?何苦為他自殺,痛也是妳在痛,他連看都不來看妳。他如果真心對妳,
就不會讓妳二次、三次的自殺了。妳不要對自己沒有信心,人生又不是只
有這個男朋友,妳還會遇到別的男孩,可能比現在這個還好。就算沒有碰
到比他更好的、妳更喜歡的,妳還可以靠自己啊!不必什麼事都求人,妳
長得很好看,有一技之長,現在先把身體調養好最重要。」

為了舒坦女孩的情緒,解除她心中糾纏的結,志工們經常到病房關心她。
慈璧也不忍這麼年輕的生命就此困坐愁城,於是在病房一天講一點,希望
女孩能早日開朗起來,明白生命的意義而能愛惜自己。

隨著日子流逝,女孩的心慢慢解開了,有一天她說:

「自殺真的好苦。」

慈璧勸她:「凡事要珍惜自己,感情的事本來就無定論,不是永恆不變,
要想開一點,趁著還年輕,先找個工作,因為人寂寞的時候,最容易鑽牛
角尖,唯有讓自己忙碌起來,自然會忘了這些苦惱的事。」

女孩似有領悟,認真地說:

「我現在聽妳講才知道我不應該那麼傻,死也是我在死,他連甩都不甩我
。」

其實這女孩並不是真的想死,只是做給男友看而已。她跳樓自殺,跌斷了
腳,幾個月都無法走路,到頭來仍然無法挽回失去的愛情,損失最慘重的
還是她自己。慈璧不忍心看見如此美好的生命就此斷送,不斷地安慰她、
鼓勵她,把得失分析給她聽,幫助她重拾信心。


無盡的關懷


人生是生、老、病、死的過程,從生到死歷經數十寒暑;醫院卻好比人生
的縮影,生老病死同時在發生著。病了,有人可以重奏生之頌,有人卻毫
無選擇地演奏安魂曲。面對來日無多的病人,更需要有人陪他走完人生最
後的旅程。

在醫院服務日久,感受到末期病患內心痛苦的掙扎及其家人的無助,因此
,對於未來的志工生涯,慈璧有心以「臨終關懷」為重點。

「臨終關懷」就是幫助生命即將到盡頭的病人,輔導他們儘量克服對死亡
的恐懼,以勇敢而平靜的心情來面對這條人生必經之路;如果病人有心願
未了,志工可以協助患者或他的眷屬去完成。

除了「臨終關懷」之外,出院病患的關懷也是慈璧致力的項目。她常打電
話給出院的病人瞭解他們的近況,或者像照顧貧戶一樣登門拜訪,給他們
鼓舞,用愛的力量幫助他們再站起來。


及時把握因緣


「人生無常」是慈璧常說的一句話。人不可能常保無事,何時會有事情發
生無從預料,「及時把握因緣好好地做」,就是慈璧處事的原則,就算是
隨手能及的小善也要把握;不起計較心,只要她能做就盡本分去做。

師父曾說:「盡多少本分,得多少本事。」慈璧說,自己原本是個很懶散
的人,但是進入慈濟之後,有些事大家都喜歡找她幫忙,她說可能是自己
長得胖胖的、傻不楞登的,使人看見了覺得「孺子傻傻可教也」,但是,
最重要的一點,她一語道破:

「我的家人給我全心的支持與配合,使我沒有後顧之憂,讓我很自由地到
花蓮去,歡喜做我想做的事,真是感恩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