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誠樸.自然.直心作道場
◎陳淑伶
踏出南台灣軌跡——「慈濟雙足」屏東分會



〈之四.人物篇〉


「誠樸、自然、直心」,是屏東地區委員的共通處,
他們也許不善於用言詞表達情感,
然而卻是用一顆「真心」,默默地在南台灣推展慈濟。




任何事情的成就,主賴人力的推動,屏東地區的會務從十餘年前肇始於賽
洛瑪颱風侵襲,展開救災起,委員們本著「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迄今,在他們群策群力、一步一腳印推展中,慈濟風已逐步吹拂南台灣。


委員先驅──陳榮慶、靜耀


居士伉儷是同心同志的菩薩道侶。陳榮慶居士可謂屏東地區第一位委員,
當初因為上人一句「只要有愛心、慈悲心、恆心,就可當委員」,而毅然
擔負起濟貧解困的工作,一路行來,如今已邁入第廿一個年頭了。回首來
時路,他一直謹記當初上人教示:「敦倫盡分,閒暇存誠」,無論訪貧、
勸募,以誠以正,存乎一心。

民國六十一年,陳居士在圓通寺與上人結緣,當下肩承上人交付的濟貧工
作。六十六年賽洛瑪颱風侵襲高屏地區,造成莫大損害,在上人緊急指示
下,他與見慧師父隨即奔走於各鄉村市鎮,彙整災情資料通報本會;爾後
並隨著上人進行發放事宜。

二十餘年來,能無後顧之憂、盡心盡力地從事慈濟工作,陳居士認為最大
的支柱來自於同修師姊靜耀委員。早年,陳居士忙著屏東會務,從調查貧
戶、勸募善款,到貧戶發放工作,莫不處理得井然有序,為了處理會務,
有時在外奔波竟日,所有家事及米廠生意全落在師姊一人身上。當年,師
姊曾請示上人:如何做慈濟?上人給與的回答是:首先要將家庭照顧好。
所以師姊說:「我所做的只是盡本分,讓師兄可以盡力地發揮良能。」上
人為其取法號「靜耀」,意即要她能發揮光明,照耀人間,而師姊也一直
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居士伉儷育有二女一男,二個女兒麗淨與韻鈺,目前是台中分會的工作人
員,負責中區帳務,承襲父母做慈濟的精神,女兒們以不同的工作形態,
發揮良能。

從事慈濟工作廿餘年來,陳居士一直抱持「凡事盡分盡力去做」的原則,
「誠如紅樓夢中的一句話:「山河大地皆是微塵,何妨是個塵中之塵」,
凡事看淡不執著,即使是個小小螺絲釘,也有他能發揮的功能。」世事變
化難料,在人生的旅程中,也許凡事不全盡如人意,居士將一切隨緣視之
──「晴空不礙白雲飛,竹密不障活水流」,只要隨分隨力盡本分,莫管
外在環境如何變化,仍能處之輕安、自在!


無悔的路──靜慮


民國五十六年間,懷著一分好奇心理,靜慮師姊在同學引介下拜見上人,
於多次請法、聞法後,漸漸由好奇而轉為真誠的景仰,繼而皈依上人座下


靜慮師姊早年一直只從事勸募善款的工作,後來因為見慧師與陳居士的極
力鼓勵,才出任委員。屏東地區的會務就在他們三人的努力下逐漸衍生。

猶記得早期向人勸募時,因為沒有任何文宣品,而大部分的人又沒聽過慈
濟,每次她只能拿著一張白紙四處向親友勸募,每每費盡唇舌,解釋得十
分辛苦。上人獲知這種情形後,遂交給她一些照顧戶的照片,讓她在勸募
的過程中,能有所依憑。

她經常早上九點以後出門收功德款,直到下午三、四點才返家,錯過午飯
時間是司空見慣的事。她也曾為了收取二百元的會費,騎著車子遠至高雄
;如此往返長達半年之久,後來因為會員過意不去,才轉而由高雄委員代
收。

早年上人在巡行全省會務,南下屏東訪查照顧戶時,靜慮師姊均隨侍在側
,時至今日,令她記憶猶新的一幕,是上人不畏病菌的傳染,靠近一位肺
結核的患者,親自撫慰,那種恫瘝在抱的襟懷,又有幾人能夠?這一幕情
景更堅定她跟隨上人的心。

靜慮師姊曾是屏東第一組的組長,有一陣子因為工作緣故,無法兼顧太多
責任,是以辭卸組長的職務;如今子女已長,工作亦已告一段落,她得以
重新投入慈濟志業;勤耘這方福田,是她此生無悔的快擇。


翻山越嶺拜師──靜理


「當初請求皈依上人時,上人表示:『屏東有許多大法師,你們可以就近
在屏東求師啊!我遠在花蓮,恐無法照顧到你們。』但我是翻山越嶺,越
過層層山巒才求得明師,怎可輕易放棄。」就是這樣一分堅定的心,靜理
師姊得以依止上人。

師姊目前是第三組組長,當初上人指定她擔任組長時她情急道:「我又不
認識字,如何擔當此重責大任?」上人慈言:「只要肯做就是了!」謹記
師諭,她以誠惶誠恐之心,盡心盡力地推展慈濟。

早期全省的委員每個月均會派代表回本會向上人報告會務,靜理師姊因為
子女已長,沒有後顧之憂,因此每個月都可無掛礙地返花;那時,她總覺
得自己拙於言辭,每次拿起麥克風手腳直顫抖,第一句話便是:「師父啊
!我不會講呀!」然後結結巴巴直到講完為止。以前她因為會暈車,所以
最害怕坐車,可是為了回花蓮,她咬著牙根、祈求佛菩薩保佑,慢慢訓練
自己,終至已可來去自如,不再視坐車為畏途了。

屏東地區貧戶發放尚在圓通寺舉行時,每個月一定準時報到,並且負責炊
煮工作,因此和許多照顧戶們結下善緣。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位老阿婆,
每次見到她一定喊她「硬米」(靜理的台語發音和此相若),而她和這位
阿婆又特別投緣,有時阿婆缺席,她會特地把發放品和生活費送到阿婆家
,順道關懷阿婆的生活起居,撫慰老人家空虛的心靈。

靜理師姊和先生從事營造業,得知上人有意在南部三縣市擇一處設立分會
時,她便四處奔波,不論晴雨,不分遠近,無日不為覓地而忙,深恐怠慢
一步會失卻先機;等到分會決定在屏東長治鄉設置後,心中一塊大石頭才
告落地。而屏東分會正式籌建時,她每天必定親自坐陣監工,從一磚一瓦
到建築物的矗立,她親眼看著屏東分會從無到有,期望它能成為南台灣的
慈濟重鎮。

富態的外形、臉上經常綻露笑意,靜理師姊予人的感覺就如慈母般;以她
在慈濟世界中多年的體會,自能提供後進者寶貴的經驗!


不停息的腳步──靜行


靜行師姊是屏東地區委員中年齡最長的一位,年近八旬,仍神采奕奕,清
脆爽朗的笑聲,直可媲美年輕一輩。

「鄉下地方較保守,要開口向人勸募,總覺得好像是向人討錢;以前我剛
拿到勸募本時,根本不敢開口,每天走在街上,總是無法突破心結。後來
想:再這樣下去也不行呀!有一天要過馬路時,我特地去牽一位少年仔,
就這樣和他攀談起來,並向他介紹慈濟,才開始招到會員。」「有一次和
一位會員約定下午二時卅分在市公所門前見面,但是過了時間還沒看到人
。當天豔陽高照,站在太陽下揮汗如雨,可是我又不敢走開,怕萬一人來
了找不到。後來還是那位會員聰明,知道打電話到我家問,才知我們二人
各在不同的門口等了大半天。」這就是靜行師姊,為了收取善款可以不畏
風雨、不辭辛苦,足跡踏遍,即使每每累得雙腳舉步維艱,卻仍然樂此不
疲。

靜行師姊的會員遍及枋寮地區,她經常是帶著便當、開水出門收功德款。
以前還曾包計程車到萬丹鄉一帶去收,來回貼了三百元車資,結果總共只
收到四百元;她不是不懂得經濟效益,而是本著一分慈悲心腸,希望能讓
發心的人有種福田的機會。

老委員們也許精力不及年輕人,但是他們的精神卻足以為後輩楷模。


資源回收董事長──蔡黃素琴


蔡黃素琴師姊未加入慈濟前,便曾夢見上人。那時是賽洛瑪颱風過後未久
,有一天她夢見觀世音菩薩來到東山寺救災;事隔數日後,她果真聽說東
山寺有人在進行救災發放,懷著顆好奇之心前往,身上並帶了二百元,心
想:若是真的在救災,便響應將錢捐出。

到東山寺一看,她頗感驚訝,眼前所見情境和她夢境如出一轍,有位法師
端坐於中,親自主持發放。她看見那位法師親切地叮嚀一位老阿伯:「這
些錢是要給你修補房子用的,可不要掉了喔!」那種關懷的態度就像是在
對待自己的家人般。後來由旁人的口中得知,這個團體是從花蓮來的慈濟
功德會,而那位法師就是證嚴上人。

她的慈濟緣來自於那場夢境。她一直謙稱自己凡事都不懂,既不會騎車(
收善款極不方便)又不認識字(她常是用日文拼字,回家後再問先生),
因此和慈濟結緣雖早,但卻遲遲不敢出任委員,反倒是推薦出好幾位委員
來。

師姊是屏東地區實施資源回收的先驅者,民國七十九年,她聽到上人在演
講中提到惜福的觀念,便率先在居家所在的台糖社區,帶頭作回收的工作
,三年來成效卓著,她說:「慈濟有『路邊董事長』而我希望做個『資源
回收董事長』。」

每天有慈濟的事情可做,使師姊笑口常開。她說,慈濟是她的快樂泉源。


盡心不懈怠──靜誌


「記得有一次我們帶車隊回本會,回程時因為便當計算錯誤,我和陳榮慶
師兄、靜慮師姊三個人共吃兩個便當,那種感覺真是溫馨,當時的情景至
今猶歷歷在目。人雖少,但彼此的情感很『厚』。」雖然事隔已久,然而
對靜誌師姊而言,那是難忘的一幕。

「第一次見到上人是在東山寺,當時我看到有人要供養上人,上人卻不肯
接受並轉而請對方用以濟貧;就是這一抹印象,吸引了我進入慈濟。」師
姊和靜理委員隔鄰而居,緊跟靜理師姊之後,她也請求皈依上人座下,上
人仍謙虛地說屏東有很多法師,請其在屏東尋師即可。「可是我自己知道
,我的緣在慈濟,無論如何也要依止上人,為慈濟貢獻綿薄之力。」有心
就有福,有願就有力,師姊終於圓滿心願,成為上人的早期弟子。

凡事不懈怠,盡心盡力是靜誌師姊處事的態度。歷經二十多年的風霜歲月
,師姊雖然年歲已長,卻心喜後續有人──女兒吳瓊花承襲母志,也已是
慈濟世界中的中生代委員了。


一門慈濟菩薩──許金柱


在里港地區的二萬多人口中,慈濟會員即佔有六千餘人,目前有十一位慈
濟委員,其中許金柱師兄家即出了六位──二位妹妹、妹婿及許師兄伉儷


第一屆慈誠隊授證,屏東地區共產生五位慈誠隊員,許師兄即是其中之一
,他目前是慈誠隊副中隊長,亦是里港地區資源回收的推動者。由於工作
關係,許師兄早年即經由高雄友人處加入護持慈濟的行列,後來在陳玉心
委員的一再敦促下,毅然回歸鄉里,出任里港地區委員將心力投注在志業
的推展上。

如今子已長,均出外就業,家中僅剩他們二老,許師兄便將祖產農地出租
他人,與師姐二人全力推動理港地區的資源回收工作,他們深切的寄望能
夠接引更多有緣的鄉民同為環保「打拼」!


※※※


由於時間所限,此行僅能隨緣採訪幾位委員,但可以發現:「誠樸、自然
、直心」,是屏東地區委員的共通處,他們也許不善於用言詞表達情感,
然而卻是用一顆「真心」,默默在南台灣推展慈濟。老委員們一步一腳印
在慈濟青史上留下永恆的步履;後學晚輩循著前人的足跡,當能走出更寬
廣的康莊大道。「屏東是慈濟的雙腳」,唯有人力的整合,才能讓步伐踏
得更穩健、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