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化雨的春風 |
|
|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因此,「老師」自古以來就一直「任重道遠」;自古以來也一直「備受尊
崇」。
孔子「有教無類」,千百年來被尊稱為「至聖先師」,這不僅是孔子能夠
「因材施教」,發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精神,更重要的是孔
子所散發出來的那股人格薰陶的特質與浩氣。
「天、地、君、親、師」,在封建時代,「師」的地位與君王與父母親並
列,其受推崇與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尤其中國人非常講究「尊師重道」
,「尊師」之所以置於「重道」之前,意味著:「道」須由「師」傳,所
以欲「重道」,先「尊師」;能「尊師」,才會「重道」,印證了孔子「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說法。於是「弘道」就成為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了。
「師」,依教化力量的大小與深淺可分「經師」與「人師」。韓愈所說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似乎只強調了「經師」的職業功能,
影響所及,後代就把「老師」的責任,定位在書本上的知識傳授,只盡「
教化」中「教」的功能,而忽略了老師對學生應有的「化」的良能。
「化」,就是潛移默化,是一種人格涵養的轉化與昇華。孔子的弟子三千
,而較有成就者七十餘人而已,以孔子那種身教與言教兼施,實踐與理論
並備的教育方式,「教化」效果尚且如此難顯,那麼僅止於課本知識與技
能傳授的現代教育,其教化功效就更微乎其微了。
「老師」所以受人尊敬,不在於諄諄善誘的道業傳授,而在於處處「以身
作則」的人格薰陶。事實上,經驗告訴我們,做「經師」容易,做「人師
」難;「傳道授業」容易,「春風化雨」難。
想做到善盡「人師」的責任,必須「解行並重」,身教言教齊施。一方面
要不忽略傳授道業的言教職責;另一方面要不疏忽「為人師表」的身教氣
質與人格。
教育工作本來就是一件清苦高潔的工作,但能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也是人
生一大樂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不僅在課堂上,而且在終其一生,這就
是「老師」的偉大處,也是師長的貴處,古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的明訓,師恩浩蕩由此可見。
客觀環境在變,時代潮流也在變,但老師的影響力永遠不會變。因此,我
們心目中的良師,是要有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高節志向;
更要有屈原「內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氣之所由;漠虛靜以恬愉兮,澹無為
而自得」的操節與持守。
每年的九月,是屬於老師的月份,因為九月是各級學校學生從拾書包,再
續絃歌的月分;是老師重返校園,整裝再出發的月分;是至聖先師誕辰的
月分,是國定假日教師節的月分。為表示對這個月分的重視,九月廿八日
當會有各種行禮如儀的慶祝活動,在此,我們也不能免俗的要向老師說聲
「教師節快樂」,當然我們也要呼籲大家要為重塑社會「尊師重道」的形
象而致力。
「師道之不尊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社會的明暗,繫乎教育
的興衰;教育的興衰,又繫乎全體教師的用心。挽救社會亂象,重建社會
良心,就此「尊師重道」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