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11) | 
                   
                  
                     | 
                   
                  
                    | ◎證嚴上人 | 
                   
                  
                     | 
                   
                  
                    漸漸成長,狠戾不調,不伏虧違,反生瞋恨。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 
                      成性,認非為是。 
                       
                      父母、伯叔、看到孩子犯錯了想要責備幾句,周圍的人就會護慰安撫,有 
                      時難免養成孩子的嬌縱和依賴。等到慢慢長大成人,沒有接受適時的教育 
                      ,就會造成他以非為是,該接受的教育他不學,不正確的觀念、行為,他 
                      卻一味去跟從。 
                       
                       
                      ◆在驕縱中迷失方向 
                       
                       
                      「棄諸親友,朋附惡人,習久成性,認非為是」──現在從事教育工作的 
                      人常感嘆老師難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些家長為反對而反對,捨不 
                      得子女被老師處罰,老師講一兩句重話,做家長的就要去抗議,甚至要脅 
                      告老師、校長,造成孩子自以為是的錯覺。 
                       
                      孩子長大成人後,行為變得凶狠暴戾,除了不尊父母訓誨,甚至棄絕所有 
                      親友,呼朋引伴,結交惡友;積久成習,便認錯為對,指非而是了! 
                       
                      佛陀不斷警惕為人子女者,應時時體會父母的恩德,要做到長幼有序、父 
                      慈子孝、兄友弟恭。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不只要教孩 
                      子在家庭中長幼有序,也要教導孩子尊師重道,如此他才能吸收固有優良 
                      的道德文化觀念。做父母的應努力使孩子在成長中認知正確方向,是則是 
                      ,非則非,能分辨是非善惡。 
                       
                      或被人誘,逃往他鄉,違背爹娘,離家別眷。或因經紀,或為政行,荏苒 
                      因循,便為婚娶,由斯留礙,久不還家。 
                       
                      有些人在小的時候沒受到正確的思想和教育,認非為是,誤是為非,長大 
                      之後,加上了社會上五欲的誘惑,就容易走入歧途。 
                       
                      現在的社會幫派林立,有些人思想不堅定,就極易被誘拐去參加幫派為非 
                      作歹,即使有些人已經成家了,卻仍背棄爹娘,拋妻棄子,走往他鄉。這 
                      些人由於一念之差,往往造成了離家別眷,背井離鄉的憾事。 
                       
                      有些人是為了做生意,或是公務政事,不得不離開父母、家鄉,時日一年 
                      年過去,事業一忙就無法回故鄉去探望親;也有些人在外求學,學業成就 
                      了,或經商成功了,就在外面結婚;有了眷屬的羈絆,就無暇顧及故鄉中 
                      尚有年老的父母和疼愛他的姑姨伯叔,即使是老死在外,也沒有想到要回 
                      故鄉了。 
                       
                       
                      ◆親情應是相互體貼的愛 
                       
                       
                      有些為人父母的賣房子賣田地供子女讀書,等到子女學業有成,自己找到 
                      對象要結婚時,才寫封信簡單的告訴父母說:「我已找到對象,在同學的 
                      祝福中我們訂婚了」,或是「我已決定什麼時候要結婚……」。 
                       
                      曾有一些父母拿著請帖或是啟事來找我,面紅耳赤的向我說:「師父,你 
                      看!我為了培養這個孩子,把田地都賣了,送他出國去唸書,總共才得到 
                      這張啦!」我向他們說:「有這張回來很不錯啊!你既然想盡辦法讓他出 
                      國,一定是希望他能專心學業,現在又能專心建立家業,這那有錯?你若 
                      能往好處想,善解孩子是出於孝順,不敢勞動父母再為他操心找對象,所 
                      以臨到結婚時才告訴你們一聲;而且也可能是他們考慮到不敢勞動你們兩 
                      位老人家再為他辛苦的跑到美國。看開些吧!親情本來就是互相替對方著 
                      想啊!」 
                       
                      對方聽了之後,想了想說:「師父,那我要真要感謝他們了,如果不是如 
                      此,我的一顆心還是掛在子女身上,遇到颱風我就擔心他著涼,整天擔心 
                      他有沒有吃飽睡好、有沒有平安,其實這只是徒增煩惱而已。聽你這麼說 
                      ,我的心靈從此解脫。」 
                       
                       
                      ◆放下執著,彼此自在  
                       
                       
                      有一位母親怒氣沖沖的跑來告訴我:「師父,我對人生真感到乏味,我真 
                      是看破了,可是我卻很不甘願!」我問她:「你既然看破了,又為什麼不 
                      甘願呢?」 
                       
                      她說:「我這個女兒我和她爸爸是多麼疼她啊!可以說是心頭上的一塊肉 
                      ,在國內上大學時,為了考試要開夜車,我們整夜不敢睡覺,她爸爸坐在 
                      她背後為她揮扇趕蚊子,我就坐在她身邊,四十分鐘一杯茶,兩個小時一 
                      杯牛奶。好不容易女兒大學畢業了,又送她出國留學,沒想到她現在卻找 
                      一個外國人,而且是個黑人結婚……」 
                       
                      我向她說:「要嫁的是你女兒,要共同生活的是他們,你既然疼女兒,就 
                      應該愛她所愛的人。」她說:「師父,我要怎麼去愛呢?他全身黑漆漆的 
                      ,我要如何去愛呢?」我說:「學佛人一定要有一分平常心、平等心,妳 
                      說妳看開了,事實呢?妳現在正把『黑』和『白』壓在妳的心上。」 
                       
                      她說:「這麼說來,我是要成就她囉?」我說:「應該的啊!」她說:「 
                      那她是不是忤逆我呢?」我說:「只不過是她愛的你不愛而已,但是感情 
                      是一件很奧妙的事,她很想聽妳的話,但卻又愛上一個你不愛的人,不過 
                      她還算孝順,在未結婚之前先寫信向妳報告,告訴妳她愛上了一個人,非 
                      他不嫁。她如果不孝順,是不會先告訴妳的。你就用心去欣賞她所愛的人 
                      吧,別讓她再有這份煩惱罣礙了。」 
                       
                       
                      ◆莫忘故鄉守候的爹娘 
                       
                       
                      為人父母的,既然已把女兒放出洋了,還要把他的心拉住,那豈不是很痛 
                      苦?子女在外面要選擇對象結婚,婚後是不是會回來,為人父母的就不要 
                      罣礙那麼多了。很多做父母的為子女盡心盡力,可是卻在把子女送出國後 
                      ,而產生了許多無奈的感覺,這也是為人子女者無法體會到的父母思念骨 
                      肉的心情。 
                       
                      有些子女確實是值得同情,他事業做的很大,想要回來卻難以把事業擱下 
                      ;有些人是因為家庭的種種羈絆,讓他無法回來,說不定從出國一直到老 
                      死他鄉,還是無法回來看父母。所以說,人生實在有著許多無奈與悲哀啊 
                      ! 
                       
                      或在他鄉,不能謹慎,被人謀害,橫事鉤牽,枉被刑責,牢獄枷鎖。 
                       
                      有些人為了求學或是生意、公務,久留他鄉,卻因為結交惡友或做事不謹 
                      慎,而惹來殺身之禍、牢獄之災。 
                       
                       
                      ◆無常災害,瞬息降臨 
                       
                       
                      慈濟美國分會不斷發揮助人的功能,有台灣去的留學生在當地發生車禍, 
                      父母親友遠在千里他鄉,無法照顧,慈濟人聞訊便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幾年前就有兩位台灣留學生在美發生嚴重的車禍,雖然他們都很用功 
                      讀書、循規蹈矩做人,可是卻無法預防無常災害的發生。 
                       
                      父母家人歡歡喜喜地送他們出國,那會想到孩子有一天正躺在千里外的他 
                      鄉異國、生死難卜?在這邊父母是肝腸寸斷、煩惱悲痛,在那邊兒子是孤 
                      淒無助、身心煎熬。普天之下類似這種親子兩相分離的情景,恐怕不勝其 
                      數啊! 
                       
                      在他鄉稍有不慎,就可能遇到災禍;也有些人生活在人與事的紛擾中,稍 
                      不留意也會得罪人,甚至會招惹殺身之禍。 
                       
                       
                      ◆流亡他鄉,母心悲切 
                       
                       
                      目前社會上犯罪的年齡逐年下降,曾有報紙報導一個二十幾人的犯罪集團 
                      ,當中年齡最小的竟然只有十二歲,最大的也才十五歲。他們所犯的案有 
                      搶劫、恐嚇、還包括殺人,實在叫人悲嘆憂心,也讓做父母親的感到驚慌 
                      ,普天之下的父母,有誰不擔心自己的子女會不會受到他們這一類行為偏 
                      差孩子的威脅傷害?或是擔心自己的子女將來會像他們一樣作姦犯科?做 
                      父母的可以說是日夜都為子女而操心啊! 
                       
                      普天之下有那位父母不望子成龍呢?為人父母者看到自己的孩子去做案犯 
                      罪,心中是多麼痛苦啊!除了關心孩子在未被逮捕之前身處險境,和生活 
                      情形外,還要煩惱孩子的心是否害怕、憂怖。他們除了擔心子女外,還覺 
                      愧對祖先,愧對所有的親人、鄰居,尤其抬不起顏面對著社會大眾,相信 
                      父母的心是比孩子在外流亡的心還苦、還不安啊! 
                       
                      或遭病患,厄難縈纏,囚苦饑羸,無人看待,被人嫌賤,委棄街衢,因此 
                      命終,無人救治,膨脹爛壞,日曝風吹。 
                       
                      生、老、病、死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家鄉病了,因 
                      為有親人照料,心理上還不會覺得孤單,萬一在他鄉生病了,沒人照顧, 
                      那種飄零異鄉的滋味是很難受的。 
                       
                       
                      ◆病苦纏身,飄零異鄉 
                       
                       
                      囚困饑——囚是囚禁牢獄,羸是體弱多病。出門在外,有些人因為犯了錯 
                      被囚禁;也有人體弱多病,沒人照顧。有句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貧 
                      在路邊無人認」,一個人如果貧病交加,雖然近在身邊,也不一定有親朋 
                      好友肯去憐憫他、接濟他,何況出門在外! 
                       
                      人出門在外,難免會遇到不測之難。有些人是抱著無限的理想出國留學, 
                      但也無法保證他這輩子是一帆風順啊! 
                       
                      記得慈濟醫院尚未啟建之前,功德會在花蓮市內設有一個義診所,為貧病 
                      患者服務。有一位孤殘病患,年齡才五十出頭,來義診所時,給人的直覺 
                      印象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除了中風半身不遂外,還有其他疾病, 
                      一直都住在救濟院。 
                       
                      他是台灣中部某望族之後,家世背景可以說是書香門第,他本人甚至曾留 
                      學日本。當時能出國留學的人實在不多,尤其能到日本去的人更少。 
                       
                      他在日本學業順適,由於家世好,生活來源無缺,不久之後便和一位同是 
                      台灣去的女孩子戀愛,進而結婚生子;他的家人還是照樣供應他的生活費 
                      。 
                       
                      等到學業成就了,他仍不想回來,也不找工作,因為他認為台灣的家人還 
                      是可以繼續支援他的經濟,供他生活無憂。然而,後來他另外結交了一位 
                      日本女孩,這兩個女人為了他鬧得不可開交,到最後雙雙離他而去。 
                       
                      這位年輕人的感情、家庭都破裂了,回到台灣以後,隨著父母的過世,兄 
                      弟對他逐漸失望,個個對他不再看重,直到他四十幾歲時,患了難以治療 
                      的病,因此離開中部,流浪到花蓮。 
                       
                      由於疾病纏身,被送到殘障救濟院去,長時間以來看病吃藥,完全都是靠 
                      慈濟功德會的義診。 
                       
                       
                      ◆人生沒有永遠的順境 
                       
                       
                      這件真人實事的主角出身在望族,衣食無缺、學業有成,卻因為過著不規 
                      則的人生,造成了老而病、病而殘、殘而孤老無依的下場,這種人生是否 
                      很悲哀呢? 
                       
                      有些人自認為學業有成,將來一定是個風光的人;也有人認為自己出生於 
                      望族,這輩子一定是衣食無缺,其實不然。佛陀說過「人生無常」,人生 
                      的變化往往都是在剎那間發生,所以眼前的環境並不能代表一輩子是如此 
                      的啊! 
                       
                      我常提醒大家要顧好現在的這一念心,過去的不要去「妄念」,未來的不 
                      要去「幻想」,最正確的就是顧好現在,盡自己的本分和才能。 
                       
                      白骨飄零,寄他鄉土,便與親族,歡會長乖,違背慈恩。 
                       
                      身寄他鄉,種種病苦,無人聞問,一直到死亡都沒人去救治;甚至有人死 
                      在街頭或是荒地,任由風吹日曬,到屍體腫爛,最後剩下一堆白骨,也都 
                      無人收拾。 
                       
                      幾年前花蓮監獄判處三位年輕人極刑,他們是台中縣的原住民,由於一言 
                      不合,在船上將對方打成重傷,氣如遊絲,被害人在臨終前寫了一張字條 
                      ,裝在瓶子中,這支瓶子隨浪漂流被人撿到,警方由字條內容才知道船上 
                      的命案,並查出兇手是什麼人,因此破案了。 
                       
                      結果三人都被判刑槍殺了,雖然監獄通知其家人來收屍,可是家屬都不肯 
                      出面,因此監獄就通知功德會,要求我們幫他們收屍埋葬,並處理一切善 
                      後工作,這堆骨頭現在就埋在七星公墓。 
                       
                      這三位年輕人因一念之差而做錯事,最後的下場,卻連父母都不願來為他 
                      收屍埋葬。 
                       
                       
                      ◆天倫歡會,遙遙無期 
                       
                       
                      「便與親族,歡會長乖」——父母兄弟親戚族人本來是可以常常聚會在一 
                      起,共享歡樂,但有人為了求學飄洋過海,或為了公務生意而離鄉背井。 
                      一念抉擇而離開了父母親族,長時間的互相背離,想回家又有諸多障礙, 
                      因而想要一起歡喜聚會真是遙遙無期。 
                       
                      父母為子女可說是用盡心血,從母親懷胎的第一個月開始,就戰戰競競地 
                      生活,直到子女出生之後惶惶恐恐地養育,長大了又用心教導使他完成學 
                      業。父母送子女出國,是希望他們學成歸國光宗耀祖,沒想到他們一出去 
                      就不再歸來,棄絕了父母的無盡恩情,更忽略了長上付給他的情愛和期待 
                      。父母辛苦一生,最後卻落得子女一去不回頭。這是不是違背了父母的慈 
                      恩呢? 
                       
                      不知二老,永懷憂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氣咽成病。或緣 
                      憶子,衰變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捨。 
                       
                      目前的社會要交朋友很容易,尤其更有機會結交異性朋友,可是這種男女 
                      之愛就像電光露水一樣,短暫無常。所以佛陀說過人生無常:「如露亦如 
                      電」,人的心和生命就是隨著環境、時日,隨著無常在轉變。男女的情愛 
                      也像電燈霓虹燈一樣說變就變,唯一永遠不變的情和愛,就是親情之愛, 
                      不論距離多遠,也不論子女做過多少對不起父母的事,父母還是想盡各種 
                      理由來原諒他、深情地愛著他。 
                       
                       
                      ◆父母對子,永懷憂念 
                       
                       
                      子女出門在外,做父母的還是念念不忘,為人子女的是否能了解呢?所以 
                      經文說:「不知二老,永懷憂念」——子女無法體會父母的心念。 
                       
                      父母對子女不只是永懷憂念而已,往往在夜深人靜時,想著這個時候孩子 
                      不知睡了沒有?被褥不知道是否夠暖?生活是否過得快樂?父母的心時時 
                      刻刻就是掛慮孩子,人前人後壓抑這股思念,等到關起房門來,才流淚發 
                      洩。 
                       
                      人人都知道哭泣很傷眼睛,但是媽媽心常是情不自禁,有些父母想念子女 
                      ,哭的眼睛都昏花了,所以說「眼暗目盲」,甚至把眼睛都哭瞎了,身體 
                      也弄壞了,而致積鬱成病。由此可見父母思子的殷切。 
                       
                      父母思念子女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深,年紀愈大愈想念子女,直到生命 
                      即將結束時,即使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他還是念念不忘孩子。 
                       
                      可曾聽說,有些人都已往生了,卻還睜著雙眼不閉?只因為他心念還是掛 
                      慮著遠途的孩子尚未歸來,所以睜眼盼望兒女歸;甚至有人即使死去了多 
                      天,等到孩子回來時,眼睛還會流下淚來,直到孩子在耳旁向他說:「爸 
                      爸、媽媽,我回來了!」他的眼睛才會閉合。可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麼 
                      的執著。 
                       
                       
                      ◆難以割捨的親情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微不至的,完全無條件地付出,天下的情有那一種會 
                      比父母的情還深、還真呢?然而大部分子女卻很難體會。 
                       
                      記得有位會員,二十幾年前把孩子培養到上大學,在那個時代能讀大學的 
                      人不多,所以她非常高興,逢人就不忘炫燿一下,以兒子是大學生為榮。 
                      她兒子在大學畢業後到學校當老師,但心中常想:「一些同學畢業後都紛 
                      紛出國去,我沒出國實在沒面子。」 
                       
                      因此,他常向父母表示要出國深造,由於他的家境只是小康,靠父親當公 
                      務員維持家計,下面還有弟妹在唸書,不過孩子中只有他一個人唸完大學 
                      ,所以做父母的也是很希望能完成他的心願。最後媽媽招了很多會,全家 
                      人節衣縮食,用這些錢送孩子出國。 
                       
                      做媽媽的從沒有一句怨言。剛開始的時候,她逢人就說「我兒子出國深造 
                      去了,他去留學喔!」覺得好風光。日子一年年地過去了,媽媽的身體愈 
                      來愈衰弱,這個孩子卻從沒回來看她,若有人問她:「你的孩子出國留學 
                      不是很久了嗎?怎麼著這麼久都沒見他回來?難道他不知道妳身體不好嗎 
                      ?」她只回答一句話說:「可能他太忙了。」 
                       
                      到後來只要提起這個孩子,她就有一分悲感。 
                       
                      看她負債很多,生活擔子很重,有一次我很坦白的問她說:「妳的孩子在 
                      國外這麼多年,算算學業也該完成了,如果他已畢業,妳就叫他回來分擔 
                      債務吧!何況妳身體這麼差,應該讓孩子知道。」 
                       
                      她流著眼淚向我說:「師父,我實在有苦難言,也不忍心說,不過不說心 
                      也很苦。」 
                       
                      原來她兒子到美國的第二年就沒讀書了,因為他遇到了對象,很快就論及 
                      婚嫁。這些事家人都不曉得,直到他太太要生產時才通知家裡。 
                       
                      一個人在美國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他又有一個家庭?學業未成就他 
                      不敢回來,生活費又必須靠家中援助,長時間拖累下來,在台灣的父母就 
                      必須一個會接一個會地繳納,直到母親的身體拖垮了,她還是不忍心讓孩 
                      子知道。 
                       
                      做兒子的也從來不問媽媽可好?每一封信回來,就是在訴苦,訴說他的生 
                      活艱辛,訴說在國外打工的困難。做母親的看了這些信,又怎忍心不寄錢 
                      ?連為了供他在國外的生活費,而致家中負債的事都不忍心告訴他,更何 
                      況忍心向他訴說自己的身體累病了呢? 
                       
                      父母對子女真是無微不至地愛護,子女對他們再不孝、再不關心,他們還 
                      是想盡了各種理由來原諒子女、替子女辯解,捨不得從口中說一句孩子不 
                      孝的話,這就是父母心。 
                       
                      如果普天之下做子女的人,都深體父母親的宏恩,相信將是最美的家庭倫 
                      理形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