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慈濟孩子──醫學院工地主任彭偉民 | 
                   
                  
                     | 
                   
                  
                    | ◎張舒瀚 | 
                   
                  
                     | 
                   
                  
                    十年了,彭偉民始終無法忘記 
                      在空軍活動中心那特別的一天──融師父引他拜見上人。 
                      多年未見,上人蒼老了許多,他料想上人定有許多話對他說, 
                      沒想到上人只是一句:「終於看到你了,『回家』再說!」 
                       
                       
                       
                      每天清晨,正臉向東傲視太平洋的花蓮,總是寶島台灣最先迎接太陽的地 
                      方,當其他地區還慵懶地沈湎在煦涼的晨曦中時,近北回歸線的花蓮市已 
                      迎著金黃色的豔陽,逐漸被烘烤焙炙著……。 
                       
                      在七時卅分之前,花蓮市新生南路上,已有上百名建築工人呼吸著清新澄 
                      澈的空氣,朝紀念堂旁的「慈濟醫學院」建築工地集中輻輳;八時正,他 
                      們已汗流浹背地投身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由於工作粗重,午休是必須的 
                      ,近午十一時卅分收工了,他們如蚯蚓般怒張了一個上午的青筋及賁起的 
                      肌肉,終於可以暫時放鬆。下午一時卅分,他們又頂著午後赤辣辣的火傘 
                      開始工作,涔涔的汗水追逐著,一顆顆自他們黧黑的臉頰滴下,落地的剎 
                      那,恍如可以聽到「ㄑㄧ」的一聲,立刻在乾涸的地上消失成一個暗褐或 
                      灰黑的印漬,然後蒸發無蹤。 
                       
                      長年累月地,他們就這樣在熱氣蒸騰的大地上工作著;而當瑰麗多彩的晚 
                      霞逐漸被黑暗吞噬前,他們已吆喝著亮起燈泡,繼續挑燈夜戰,不留寂寞 
                      予黃昏。 
                       
                      如此這般,他們夜以繼日地打拼,地上物分為兩期施工的慈濟醫學院,總 
                      樓校地面積計二萬二千六百九十八餘坪的工程,自二月一日開工後,兩期 
                      地下室一起施工,順利進行開挖、抽水、回填……等艱難龐大的工程;而 
                      包括教學、實驗,行政大樓的一期工程,在他們緊鑼密鼓的趕工下,截至 
                      八月中旬止,已蓋到三樓,並已發包水電、空調。由於進度超前,將可從 
                      容地在明年九月迎接首屆新生入校。 
                       
                      這一切,都在「慈濟的孩子」──醫學院工地主任彭偉民的掌控下進行; 
                      這是他看得見的功勞,而他看不見的遠見、膽識及承擔,更改變了醫學院 
                      原欲借用護專招生上課的計畫,為慈濟省下了極為可觀的人力、物力、財 
                      力…… 
                       
                       
                      ◆赤腳踩著爛泥路上學 
                       
                       
                      原籍廣東的彭偉民是客家人。他的父親生長在中國傳統的耕讀世家,民國 
                      卅八年帶著妻子及三個兒子棄下偌大的家業,隨政府撤退來台,在花蓮富 
                      里落腳。由於既無恆產又無經濟基礎,父親僅以教書供一家餬口,生活原 
                      已在極艱困中過著,彭偉民的母親又陸續生下他及五個兄弟姊妹,因此, 
                      縱使父親後來考上地方自治幹部,自基層公務員慢慢升到民政課長,生活 
                      雖較安定,但十一口之家食指浩繁,家境始終難以改善,堪稱「超級赤貧 
                      」。 
                       
                      記憶中,母親曾揹著他去天主教堂接受美援的接濟;每次註冊,父親總是 
                      皺著眉到處籌錢。有一年過年,父親的朋友,包給他們每人一張紅色的十 
                      元鈔票當壓歲錢,他的大哥帶他們去買玩具槍,兄弟們玩得「非常、非常 
                      、非常」快樂,回家後,當父親發現打算好要用來繳學費的壓歲錢已變成 
                      煙硝味濃重的玩具槍時,氣急敗壞地將他們痛打了一頓;而母親見孩子們 
                      大年初一就被父親責打,也傷心地抱著他們痛哭……全家人都深切體會到 
                      「貧苦家庭百事哀」的痛苦與無奈,自此也養成了他們兄弟姊妹勤儉的習 
                      慣,人人力爭上游,積極幫助家裡改善生活。 
                       
                      富里地處偏僻,彭偉民兄弟生長在閩南村落中,每天打著赤腳與農家子弟 
                      們一起踩著爛泥巴牛車路上學、嬉鬧,因而對農家的辛勤生活並不陌生。 
                      當大哥也上山務農後,彭偉民兄弟在星期假日及寒暑假,都需上山幫農、 
                      砍木材、種莊稼。 
                       
                      彭父性情方正耿介,生活起居規矩嚴格,用餐時,全家要到齊才能動筷子 
                      ;他的哥哥在外地念大學回家時頭髮稍長,彭父也要求他必須先理了頭髮 
                      才能進家門……。鄉下的生活單純、刻苦,加上嚴格的家教,錘練出彭偉 
                      民堅毅勤儉的個性。 
                       
                       
                      ◆以精舍為家的高中生涯 
                       
                       
                      彭偉民在花蓮高工就學期間,結識了李金城,兩人情同手足。李金城五歲 
                      喪父,家人曾接受慈濟的救助,當時他正住在靜思精舍中,常向彭偉民敘 
                      述精舍的生活及秀麗的風景,並邀他去玩;但總因彭偉民惦念著回家幫忙 
                      而從未成行。 
                       
                      高二時,彭偉民的父親車禍受傷導致半身不遂,幾近植物人,母親原本病 
                      弱,日夜服侍父親又要操勞生計,彭偉民的學業遂面臨中輟邊緣,心境低 
                      落淒苦。正在此時,李金城再邀他去精舍,他一口答應,兩人於是利用午 
                      休時間前去精舍。 
                       
                      見了上人,時已過午,上人慈祥地叫李金城帶他「去廚房看看有什麼吃的 
                      。」使他心中升起一陣暖意,問李金城:「他是你的誰?」李金城答:「 
                      他是我師公。」此後,「師公」就深埋在他的心田了。 
                       
                      飯後,李金城帶他四處參觀,他深為精舍清幽的環境所吸引。李金城邀他 
                      在此一起讀書,他想如此一來,一方面可專心學業,一方面可減輕家庭經 
                      濟負擔;因此,當天放學他背了書包,就跟著李金城回到精舍。見到上人 
                      ,李金城向上人請安道:「師公,我回來了!」他也跟著說:「師公,我 
                      回來了!」於是就真的像回到自己家一樣,捲起褲管、打著赤腳,跟著師 
                      伯們出坡、耕種。 
                       
                      自住進精舍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主動積極地找工作做,放了學也絕不在外 
                      面逗留,更不用說與同學郊遊、玩樂了;不僅師公,當時的六位出家師伯 
                      及師姑們,都當他是自己家的孩子,從出雜誌刻鋼板、耕田種菜到水電修 
                      理……事事他都參與,因此他也成了精舍有力的生產力量。 
                       
                      「六位師伯對我的疼愛,非言語所能形容……。」說起小時在精舍的生活 
                      ,彭偉民有無數甜蜜的回憶。當時出家師父及會眾均少,生活清淨單純, 
                      精舍周遭的花壇、荷池,一草一木,無一不是大家一起親手做出來的;勞 
                      心少、勞力多,人人互相照顧,心意互通,比親手足還親。「記得畢業聚 
                      餐當天,我被同學逼著灌了兩杯酒,醉倒在公車上,路都不能走,爬著回 
                      來。師伯見了大驚,連忙把我扶進廚房灌鹽水醒酒,又扶上小閣樓睡下, 
                      還幫我蓋被子……當然,還包括幫我瞞著,不敢讓上人知道。」「有一次 
                      ,我想到家中臥病在床的父親及勞累無歇的母親,加上對未來的茫然…… 
                      不禁在大殿外流淚。被大師伯看到了,他擔心不已,殷殷垂詢勸慰。知道 
                      我的家境及困境後,問我需不需要功德會救助。我知道勸募不易,精舍生 
                      活艱苦,功德會本身也是節衣縮食的,因此就婉謝了;此後大家對我更加 
                      關心。聯考前那段日子,我挑燈夜讀睡在大殿,大家都替我緊張,倒像每 
                      個人都要入考場般,噓寒問暖不斷……」 
                       
                      「師伯們就像我的長兄般,上人則是我的再生父母;當他看到我的鞋子破 
                      爛見底,就給我錢叫我去買;我當時少不更事,做錯事或對人說話口氣不 
                      好、行事有差池,都會被上人叫到書房訓誨;知道我父親的病情後安慰我 
                      ;我去台北參加考試,他怕我這鄉下孩子進城迷路,就安排師兄師姊來接 
                      ;怕我的錢丟掉,吩咐師伯幫我在內衣上縫口袋……。」而精舍的師父們 
                      人人以身作則,勤儉刻苦,不但給他生活上的照顧,也給他精神上的支持 
                      鼓勵,「精舍是改變我一生最大的地方,感恩那段時間的薰陶……」 
                       
                       
                      ◆紅塵奔忙的日子 
                       
                       
                      考上私立大學,彭偉民考慮自己的家境,難以負擔昂貴的私校學費,終究 
                      還是放棄就讀。在等當兵的三個月,他離開了精舍,回家幫農、陪伴父親 
                      。 
                       
                      到北部服役時,他曾經寫信給上人,有假便常回精舍走走看看。服完兵役 
                      出了社會後,他留在北部工作,較少回花蓮,加上做生意應酬,離精舍就 
                      越來越遠了。 
                       
                      民國七十二年,彭偉民早已在新竹成家,在一家營造廠當了多年監工,由 
                      於老闆完全放手讓他去做,建築科出身的他,有機會學習經營管理。在經 
                      營管理方面沒問題、了解市場後,他就為自己開業做準備。 
                       
                      等到他覺得路已鋪好,在光復節當天遞了辭呈,準備自己開業。就在當天 
                      晚上,他接到上人輾轉託李金城的哥哥李金郎打來的電話:「花蓮師公找 
                      你回去。」「為什麼?」「慈濟要蓋醫院了,師公找你回去幫忙。十一月 
                      十六日空軍活動中心有一場義賣,你去見師公就知道了。」 
                       
                      掛斷電話,他驚訝於──才離開十年,慈濟就要蓋醫院了!他在「當老闆 
                      」與「幫師公」兩個念頭間掙扎,難以下決定。後來,在岳父的鼓勵下, 
                      他決定回鄉為慈濟效勞。 
                       
                       
                      ◆「終於看到你了,回家再說……」 
                       
                       
                      十年了,彭偉民始終無法忘記在空軍活動中心那特別的一天──融師父引 
                      他拜見上人。多年未見,上人蒼老了許多,他料想上人定有許多話對他說 
                      ,沒想到上人只是一句:「終於看到你了,『回家』再說!」 
                       
                      剎時,一陣熱潮湧向他的眼眶──離開精舍已經十年了,上人還一直把他 
                      當一家人,就像他未曾離開一般自然……。漂泊在外為生活打拼多年,聽 
                      到這樣溫馨的話語,看到上人的慈顏,彭偉民──這個精舍長大的孩子, 
                      如歸鄉的遊子見到父母般的激動與感動。就這句話,帶領著他回到精舍。 
                       
                      回到花蓮,他看到醫院預定地上一片荒蕪景象,簡直無法想像醫院的雛形 
                      ,但他知道,師公「說到做到」只是路途必然艱辛又遙遠。 
                       
                      當年十二月一日彭偉民到精舍報到,知道他需負責建築工務。上人與他面 
                      談了一陣後,說:「別人工作八小時,你不能跟別人一樣做八小時。你了 
                      解嗎?」 
                       
                      他當然了解,他是精舍的孩子,精舍就是他的家,慈濟志業就是自己的事 
                      業,犧牲奮鬥都是分內事,多付出一點時間精力是理所當然的。 
                       
                      從走出上人書房開始,他袖子一挽,又回到了精舍的工作行列。與十年前 
                      一般,只是人多了,工作也多了,師伯們仍是凡事找他,他也仍是主動找 
                      粗重的工作做。 
                       
                       
                      ◆不能跟別人一樣只做八小時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十年來,他全心投入慈濟的建築工程,始終牢記上人 
                      「你不能跟別人一樣做八小時」的叮嚀,他孜孜矻矻、披星戴月地打拼, 
                      除了過年,從未放過連休假;十年來,從精舍建築、慈院、院長及醫護人 
                      員宿舍、護專、紀念堂……,端麗莊嚴的建築一棟棟自中央山脈下的平原 
                      上陸續巍峨聳立起來,慈濟所有的建築工程,幾乎都流下他的足跡與汗水 
                      。 
                       
                      慈濟醫學院原訂八十二年招生,由於用地取得及技術、設計等問題,遲遲 
                      無法開工,延到八十三年招生,仍無法解決,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原先已 
                      準備借用護專先行招生使用,但如此一來,需先投資極大的財力將護專的 
                      教室改為合乎醫學院使用的臨時教室,並蓋研究中心、大體解剖室、學生 
                      宿舍……待醫學院蓋好後,還要支出龐大的搬遷費用及儀器的耗損,更嚴 
                      重的是,一切的工程都需要重頭來過,無論人力、物力、財力、時間、智 
                      慧……,均會造成雙重浪費。 
                       
                       
                      ◆醫學院工程進度超前 
                       
                       
                      「土地的事情你處理,工程我負責趕,我們分頭進行。工程部分,我保證 
                      可以在明年開學時如期完成!」了解了借用護專招生需付出的代價後,基 
                      金會仔細考量、計畫,與廠商溝通;彭偉民則向負責工程營造的基金會副 
                      總執行長林碧玉發出了這樣驚人的豪語。 
                       
                      經過詳細評估可行之後,立即總動員,二月一日醫學院一開工,就進入搶 
                      時間趕工的緊張階段。 
                       
                      好的工程,必須有好的廠商及好的監工通力合作,「標」了這項重大的使 
                      命後,管理中心營建室已做好萬全的準備,除了人力、物力的安排外,彭 
                      偉民也把情形告訴所有的營造廠商──佔地四千五百坪的地下室,前後棟 
                      的結構體和動力中心要一起蓋並且同時完成;明年九月前,前棟的五層樓 
                      需全部完工,則今年底需結構體上樑、明年三、四月需進行外牆裝修、二 
                      丁掛完成粉刷……都獲得了廠商最好的配合。 
                       
                      在建築工程進行的過程中,地下室的開挖、抽水、回填……等建設,是一 
                      相當龐大艱難的工作,尤其在工作進行期間最怕遇到颱風季節和地下水位 
                      高漲期,因為過高的水位浮力會讓整棟建築物像艘船似的浮上來;而為了 
                      清洗雨水挾帶的大量泥沙,清潔管理費的支出也會相對增加;像醫學院這 
                      樣大面積的地下室工程,進行更加困難。 
                       
                      由於曾有過紀念堂地下室開挖後遇颱風的慘痛經驗,醫學院施工小組的全 
                      體工作人員戰戰兢兢地趕工,一、二期的地下室工程已於七月底前完全閉 
                      合,不怕淹水。能在八月到十一月的颱風季節和地下水位高漲期前完成這 
                      項工作,實可謂成功了一半,也將使得往後建設工程能順利進行。 
                       
                      因為工程進行順利,一期工程包括教學、實驗、行政場地的前棟大樓,計 
                      地下一層及地上五層,預計從開工到全部完工需六百個日曆天,現已縮短 
                      至五百多個日曆天,進度上已超前許多。 
                       
                       
                      ◆以身作則維持工程品質 
                       
                       
                      「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是上人、醫學院院長李明亮教授及所有人的要 
                      求與期待;除了趕時間外,品質、進度、安全,都要做到最好,彭主任極 
                      感謝工務組同仁的慈濟志業精神、承包廠商的共識及高度配合意願,大家 
                      一心一志形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通力合作配合。 
                       
                      為了提高品質標準,施工人員所付出的辛勞更是無與倫比,有時一星期有 
                      二天需加班灌漿至凌晨二點至四點;雖然是由工人來做,但負責督察的工 
                      務組監工人員卻仍須嚴守崗位在現場指揮──隔天早上他們仍須繼續工作 
                      。 
                       
                      因此,醫學院工程實在是施工人員的耐力與毅力的較量場,而工地偶爾也 
                      會碰到一些困難,如工人不願加班或調度困難、監工發脾氣、小包的老闆 
                      沒來……等,而這項工程由於趕工之故,同時動用的施工人數則是有史以 
                      來最多的,管理上相當不容易,這都需要工地主任的協調、調度、安撫, 
                      與長期的以身作則才能如指使臂地運轉自如,使工程順利進行。 
                       
                       
                      ◆工程廠商認同,高度配合 
                       
                       
                      慈濟的工程是自營,再發給小包施工,承包廠商的配合意願攸關工程進度 
                      和品質。負責承包鋼筋工程的簡曛昶先生表示,做承包工程已有二十六年 
                      的經驗,交涉過全省大大小小的營造廠和建設公司,卻被這裡樸實無華的 
                      工務辦公場所、精簡的人員配置、工務組人員苦幹實幹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同時上人帶領眾委員的無所求付出,也使他「優先考慮工程品質和進度 
                      ,賺錢與否倒在其次」。而為了順利趕工及提昇花蓮的鋼筋施工品質,他 
                      在開工之初即遣調二十個跟隨他超過二十年、經驗豐富的師傅投入工地建 
                      設,且帶動提昇起其他四十位當地工人的素質。同時在台北擁有八個工地 
                      建設工程的他,平均一個星期有四天待在醫學院工地督導和進行施工圖設 
                      計,以身體力行表示最大護持。 
                       
                       
                      ◆星空下工地常明的燈 
                       
                       
                      為了期待自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彭偉民除了在投入中學習外,更不放棄 
                      向每位前輩先進學習的機會。為充實自己,他利用晚上時間到大漢工專繼 
                      續進修建築及土木工程課程,遇上趕工期間,晚上十點鐘下課後,他還會 
                      趕回來巡視工地,或者接替監工工作,因此他經常是最後一個離開工地的 
                      。事實上,十年來,無數的夜晚,他都是如此這般頂著花蓮燦亮的星空, 
                      守著慈濟的工程度過的。 
                       
                      而他的以身作則,在在表現於日常生活中,如他的辦公室是設在一個貨櫃 
                      中,燠熱的天氣下在密閉的空間裡工作,他堅持不開冷氣,除了節省外, 
                      更因為「所有的施工同仁都在接受烈日曝曬的煎熬,我何忍坐在辦公室裡 
                      享受冷氣?當然,附加效果是:外面還比裡面涼快,絕不會有人圖涼快放 
                      下工作,進來吹冷氣。」此外,他上班絕不遲到,隨時在工地可以找到他 
                      ,而醫學院工地的整潔,更是連日本的建築公司人員都讚譽有加的。 
                       
                      彭偉民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他已連續兩年榮獲優良員工殊榮,不過,他 
                      一再謙稱:「這都要感謝上人的栽培及營建室同仁的推舉,這項榮譽應該 
                      由長期與我同甘共苦的營建室全體同仁共同獲得,而不是我個人獨得,我 
                      只是盡自己的本分及員工的責任而已!」「我是慈濟的孩子,感謝高中住 
                      精舍時,上人及師伯們以身作則的薰陶,若非上人收容,我今天不知流落 
                      在何方?上人叫我們回來工作,正是他疼愛我們的方式。所有的付出,都 
                      只是本分事。」「剛從新竹回來的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慈濟人、慈濟世 
                      界或慈濟社會,長久以來,我慢慢看著、聽著、想著、做著、學著,心中 
                      常常充滿感動。我曾是在精舍長大的孩子,當然要做的比別人多,才不負 
                      上人的付託!」 
                       
                      身材中等,甚至偏矮的彭偉民,或許在人群中一點都不顯眼,但是他謙虛 
                      、安分、苦幹實幹,鍥而不捨的豪氣與毅力,充滿了「精舍的味道」;他 
                      肯用腦筋思考,用智慧判斷後,知道困難,仍能勇敢地邁出步伐,果敢的 
                      接受挑戰。提到他,精舍的師伯們也會豎起大拇指說:「彭偉民,不愧是 
                      精舍長大的孩子!」 
                       
                       
                       
                       
                      幕後英雄 
                       
                      ◎靜憪 
                       
                       
                      談到偉民,想起頭上已漸有白髮的他,讓我感受到──時光不饒人。 
                       
                      還記得籌建慈院期間,爭取土地之種種困難,最後在各級長官支持而獲解 
                      決後,慈院一期大樓工程,即刻要興工,當時急需監工,因考慮到要確保 
                      工程品質及工地之品德操守等,而向上人報告是否有適當人選。上人立刻 
                      想到他──「偉民」,曾在精舍暫住的慈濟人。 
                       
                      於是,透過種種管道聯絡正在新竹服務的小伙子。接到通知後,偉民立刻 
                      返花蓮報到,投入工地。那時候的慈院用地一片荒蕪,從參與地質鑽探、 
                      測量,鑑界、整地、填土……一切的一切,歷歷在目,好像就在昨天,但 
                      屈指一數,已歷十年,時間真過得好快呀! 
                       
                      記得他來報到時,剛新婚不久,現在小孩都上小學了;而在工程專業的領 
                      域裡,也由一個生手,而漸入佳境,十年來他從不計較工作,請他做什麼 
                      ,他都以自在的心接受,從未喊過苦,也一直虛心、用心的學習,由他負 
                      責完成的有護理宿舍大樓、醫院二期工程,直至今年初正式動工的慈濟醫 
                      學院工程──此次委任此項工作時,筆者曾當面與之溝通,請他提出此次 
                      任務之目標,他隨即說明十年來在本會有許多建築專業顧問提供很多意見 
                      ,他都一一蒐集,願意有效運用在此工地。他發願能達成慈濟醫學院工程 
                      之:(一)工程品質保證;(二)工地之安全、衛生保證;(三)工期如 
                      期完成之確保;(四)最重要是使所有工作同仁認識慈濟、認同慈濟,向 
                      慈誠隊員及慈濟委員看齊,希望本工地洋溢著慈濟溫馨之情,使之成為有 
                      情有義之工地,如此興建完成之大樓才會富有一分慈濟之長情大愛,期望 
                      此感情之大樓,將來可以與教授們及未來之學生生活在一起。 
                       
                      這幾個月來,他確實秉持初接工地所發的願,一直以耐心、愛心,與各小 
                      包們溝通,並推動慈濟精神於工地;此氣氛確實已落實在工地了。 
                       
                      十年了,好快,今年端午節,偉民的工作日誌上寫著:十年前的端午節, 
                      筆者帶著粽子到工地慰問他。這點小事筆者已不復記憶,經他再提,不由 
                      得再次回顧十年來的種種。尤其是所有營建室的同仁,每每隨著慈濟從「 
                      無」到「有」(興建完成),他們個個堅守崗位,批星戴月的趕工,將成 
                      果呈現在大家的眼前,他們個個是本會營建的幕後英雄,每一個人均秉持 
                      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精神,個個自我期許能為上人服務、不負十方 
                      大德一片愛心為己任,偉民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願營建室同仁大家再同心協力,共同為慈濟盡未來際之建築物而努力。 
                       
                      (慈濟總管理中心副總執行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