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時時心存善念,尊重眾生生命 
                      ──上人與華視新聞雜誌製作人李豔秋對談 | 
                   
                  
                     | 
                   
                  
                    | ◎編輯部(九月二十九日於花蓮靜思精舍) | 
                   
                  
                     | 
                   
                  
                     
                      ◆世間苦樂,存乎一心 
                       
                       
                      問: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人生非常苦痛,到底怎麼樣才能夠快樂? 
                       
                      答:其實人生的「苦」很難說,沒有什麼尺度,也沒有一個標準。以慈濟 
                      志工服務的體驗來說,有的人雖然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富有物質,可是 
                      心靈空虛,並不快樂,甚至越貪越多,越求越苦;然而,有的人在物質上 
                      雖然很貧乏,但心靈上無貪無求,過得很快樂。 
                       
                      病痛也是一樣,有的人再怎麼樣查,都檢查不出毛病,可是他一天到晚抱 
                      怨自己渾身是病。但是有的人卻不然,就如早上你看到慈濟志工,一位本 
                      身也是癌症病患,可是他很快樂,他帶病服務人群,過得充實而快樂。 
                       
                      所以人生「苦」的標準很難議定,最重要的是在心理、觀念,是快樂或是 
                      受苦,全要看個人的人生觀。 
                       
                      問:透過什麼樣的作為,才會覺得快樂呢? 
                       
                      答:我常聽志工應用我說的一句話:「甘願做,歡喜受」。 
                       
                       
                       
                      ◆有感恩心才能知福造福 
                       
                       
                      問:一般人常會覺得在整個人生中不如意的事很多,要怎樣才能讓自己知 
                      足呢? 
                       
                      答:知足也要看個人的心態。譬如「貧中之富的人」就很知足。人生有感 
                      恩的心就能知足知福,並且再造福人群。 
                       
                      問:其實我知道很多人他們都有感恩的心,也想要去造福人群,可是行動 
                      上做不出來,上人覺得怎麼樣才能克服障礙,把感恩心變成行動去做出來 
                      ? 
                       
                      答:這可能還是需要有一個人團體的環境。譬如慈濟世界就是一個很大的 
                      環境,我們有那麼多的夥伴們彼此鼓勵、彼此推動,這樣人與人之間互相 
                      啟發成為行動,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力量。 
                       
                       
                       
                      ◆有所求的愛,不會長久 
                       
                       
                      問:不可諱言的,有些人做善事是用一種做「功德」──為子女、為下一 
                      代「積陰德」的心態來做善事。 
                       
                      答:這是不妥的,抱著「有所求」的心,愛心就不會長久。慈濟這個團體 
                      有一個特色,付出的同時,還要「感恩」──幫助人的人要感恩被幫助的 
                      人。 
                       
                      早上志工提到一位老阿婆,臉上長了一個好大好大的瘤,又臭又髒,不是 
                      一般人所能忍受的,可是我們的委員為她洗、為她清理。有一位台北來的 
                      慈誠隊員,看到阿婆的情形很感動,他認為這個阿婆用她身體的病痛來教 
                      育他們,讓他們知道人生無常苦空的道理,所以這位慈誠隊員為阿婆清理 
                      好居家環境之後,就恭敬地跪下來感恩她。這種境界多美啊!這就是「無 
                      所求」──滿心歡喜付出,還能感恩對方。他對又窮、又病、又髒、又亂 
                      的老阿婆付出不但無所求,還要跪地感恩,這種精神力量,施與受彼此感 
                      因互相教育。 
                       
                       
                       
                      ◆力量所及,就該盡量付出 
                       
                       
                      問:中國以有一句話說「救急不救窮」,因為窮救不完,上人覺得這句話 
                      對不對? 
                       
                      答:我想不盡然是對的。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窮」,他也是無奈的,我 
                      們應該抱著一分愛心──「只要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力量做得到 
                      的,我們都應該盡力去幫助。」 
                       
                      問:只要面對這麼多「窮」,救起來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 
                       
                      答:當然世間事一個人是做不完的,也不是短時間做得完,我們總是要「 
                      盡人事」去做。 
                       
                      問:會不會覺得挫折呢? 
                       
                      答:挫折很快就會過去;世間的事,沒有十全十美。 
                       
                       
                       
                      ◆娑婆世界,堪忍事多 
                       
                       
                      問:慈濟工作做到現在,您覺得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 
                       
                      答:假如要說困難,事事皆難。 
                       
                      問:您用什麼樣的心面對? 
                       
                      答:還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甘願做」。 
                       
                      問:現今社會上有什麼現象,最讓您感到憂慮? 
                       
                      答:佛陀說過:娑婆世間,本來就是堪忍、堪憂慮的世界。每一個人會不 
                      由自主地造業。現今最令我擔憂的就是教育、環保、吸毒等問題。 
                       
                       
                       
                      ◆分工合作推展佛陀教化 
                       
                       
                      問:很冒昧請教一個問題,慈濟的志業做得這麼龐大,外界開始有一些比 
                      較負面的批評,您會不會聽到這些批評?您用什麼心情去面對? 
                       
                      答:人都是凡夫,凡夫是各種自我見解,這是無可避免的。我想,假如要 
                      去在意這些,很多事情就做不下去。所以我常常抱著一分心念──佛陀在 
                      世時,都還會有人設法譭謗他,何況我也是凡夫!但是我要求自己要很謹 
                      慎做到問心無愧。能讓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得救,一些批評又算得了什麼 
                      呢? 
                       
                      問:佛門中像您這樣投身於這麼龐大慈善工作的,實在非常少見,在佛教 
                      界也有不同的說法,您對這些評論的看法怎麼樣? 
                       
                      答:佛教裡面也有教育的多項方針,有的人想要進一步自修、有的人出來 
                      弘法,有的人出來教學……,這也都是很重要的。而慈濟志業從事慈善、 
                      醫療、教育、文化工作,我想大家可以分工合作,共同推展佛陀的教化。 
                       
                       
                       
                      ◆每天自我期許做個救人的人 
                       
                       
                      問:慈濟功德會募款的方式很特別,不強調收很大筆的捐款,而比較在乎 
                      這些小額的捐款,可否請您談一下這樣的理念。 
                       
                      答:我希望每一個人每天自我警惕、自許──做一個能救人的人──也就 
                      是過去所說的「每日一善」;但是我不希望他們只是每日一善,我們是希 
                      望每一個人每一刻都能夠記住:「我是一個可以救人的人。」那怕只是十 
                      塊錢、一百塊錢。這麼大的醫院,就是積沙成塔的力量蓋起來的,所以很 
                      多人雖然只捐了一點錢,可是他到這兒看了會很有成就與踏實感,如此, 
                      能提升他自我期許──做一個能救人、能為社會謀福利的人。這種小小的 
                      善念,是每個人都能具有,並且做得到的。 
                       
                      問:整個醫學院的費用非常龐大,您有多大的信心可以把工作完成? 
                       
                      答:我想每個人信心的限度很難說,佛陀要我們發宏願,願大力大,只要 
                      有人肯發心,就有力量造福人間。所以我常常跟慈濟委員說;發多大心, 
                      就有多大福;發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我很希望盡我的心願,盡我所 
                      有的時間、體力去付出,我只著眼現在能付出多少,現在就去做多少,把 
                      基礎打好,一切都盡心力。 
                       
                       
                       
                      ◆慈濟是屬於社會大眾的 
                       
                       
                      問:談到這裡,讓我想到一個不禮貌的問題:人總有生、老、病、死,現 
                      在慈濟整個發展,上人居很重要的地位,您有沒有想過,將來有一天,您 
                      不主持慈濟志業時,那這些工作要怎麼持續下去? 
                       
                      答:有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就我而言這不是問題。我沒有把慈濟 
                      濟當作是我自己的,而是視為大家的,因為我現在「在」,所以大家都說 
                      有這麼一個做主;假如我怎麼樣了,我想以後會比現在更好。佛陀要涅槃 
                      的時候,他也沒有指定那一位是繼承人。我想只要是好事,到那個時候, 
                      大家就會挑起這個擔子來,會推動得更好。所以我並不憂愁將來怎麼樣, 
                      我倒是很謹慎於現在該怎麼辦。 
                       
                      問:可是許多人擔心您的身體。 
                       
                      答:生、老、病、死是人間很自然的事,大家的關心我很感恩,但我還是 
                      要說:不要太擔心!壽命的長短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最重要的是──在 
                      這一生中有沒有去付出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醫院與醫學院建設皆為病人 
                       
                       
                      問:在醫學院之後的心願呢? 
                       
                      答:與蓋醫院同樣的道理,我並不是為蓋醫學院而蓋醫學院,最主要是為 
                      病苦的眾生。二十幾年前,東台灣醫療設備實在很落後,病患求醫無門, 
                      我深深感覺到人的生命應該被尊重,所以我才發心為病人蓋醫院。 
                       
                      醫院蓋好以後,我總是覺得硬體再好,若缺乏好的軟體,還是心願未成。 
                      現在的醫療科學日新月異,只要接受專業訓練,能使用儀器,就有專業的 
                      醫術,我認為要造就一個醫術良好的名醫,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名 
                      醫易求」;但是抱著良心行醫的「良醫」,卻不是隨著醫技、器材硬體的 
                      進步,就能夠涵養出來的,所以我想到「教育良醫」。也就是說我為了病 
                      人,為了將來的醫院永遠永遠都能有良醫,所以我要蓋醫院,期望創造一 
                      個能夠培育良醫的環境。 
                       
                      所以,慈濟不是為蓋醫學院而蓋醫學院,也不是為蓋醫院而蓋醫院,真正 
                      歸根究柢是「為病人」,因此,我對這所醫學院的期許,也是抱著做為一 
                      個「修行佛心道場」的希望,讓學生有宗教信仰的情操,但是我不規定他 
                      一定要信仰佛教,只要有宗教情懷,我想他在行醫道上,都會成為良醫。 
                       
                       
                       
                      ◆不分種族,生命同等尊重 
                       
                       
                      問:還有一個問題請教:在一些人印象中,慈濟應該屬於本土,在這個地 
                      方為自己窮苦的民眾服務。現在慈濟的志業已經擴展到海外、大陸、非洲 
                      ,您是抱著一個什麼樣的想法,要把慈濟慈善工作再推展出去? 
                       
                      答:慈濟是出於宗教理念拓展成的慈濟世界,所以我們常說「志業」而不 
                      是「職業」。參與慈濟的工作是志業,尤其我們的委員、慈誠隊,他們真 
                      正是以志業精神來投入;這種志業精神,即有宗教情操理念存在。 
                       
                      我們對生命、對人生都是尊重而且平等的,所以台灣有苦有難應該去救, 
                      就是在國外有苦有難,還是應該以同等心態去幫助他們、去尊重他們的生 
                      命,不應該分別在台灣或者是國外。 
                       
                      問:一般人對名利看不透,而上人對很多人給予您的榮耀、對您很多的稱 
                      讚,並不放在心上。您覺得應該用什麼樣的觀念、看法,來看待世間的名 
                      利? 
                       
                      答:我從來沒有去想過名利,所以對於「名利」,我實在沒有辦法分析。 
                      名利對我來說只是困擾,沒有其他的好處,我現在所需要的是有很平靜的 
                      時間,讓我有充分的精神力量去構思、實踐我該做的事情,才是我真正想 
                      過的人生。 
                       
                      問:謝謝上人撥出這麼多時間給我們,且受教非常多,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