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是生命的活水源頭,
永遠愛人、救人的人,即是「菩薩」 |
|
◎善慧書苑 |
|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日
清晨,高雄區二百五十多位會員朝山入精舍,上人對眾開示:「愛是人生
的一股生命力及活力。人若欠缺愛,人生一定是淡而無味,而來這趟人生
也就無法達到生命價值。胸懷大愛的人廣開心門,愛得很自在;而若是侷
限在小愛中,則會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也會影響我們人生的心態。」
上人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互動的,好比一面鏡子,只要你對鏡
子笑,鏡中人也一定會對你笑。所以大愛對人生是非常重要的。「慈濟無
時無刻不在發揮大愛的精神。前年,慈濟委員們不畏辛苦的義賣、勸募,
只為了能幫助彼岸遭受洪澇之苦的大陸同胞,而這些活動也得到許多會員
的認同及支持,雖然大家都做得很辛苦,但看到那麼多人離苦得樂,是很
值得的。近來,尼泊爾、孟加拉及大陸的湖南省也遭受大水侵襲,田園流
失、家破人亡的景象,令人不忍,我們在心生不忍之餘,更該有所行動。
」上人表示近日將呼籲全省的委員及慈濟人,開始再一次為國際救災而努
力。
「人性本善,你我本具救人的功能;而能給人快樂、平安,永遠愛人、救
人的人,就是菩薩。」「當我們到寺院虔誠禮拜時,並非在拜那木雕或土
塑的菩薩,應該是在反觀自己,求自己的佛性,讓自己有神通廣大的能力
去救人。慈濟的慈善工作從台灣開始,一直擴展到幾萬里外的地方。對我
來說,這就是『神通廣大』,也就是發揮了人性本具的大愛。」「能做一
個救人的人,其人生定是快樂、自在而又充滿希望的。」
八時廿分,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林偉賢居士入精舍,將一份初擬的「
外蒙認養扶孤計畫方案」呈予上人參考。
下午二時,台北王張善委員,陪同笠原孟善女士及其日籍先生入精舍。笠
原女士為旅日華僑,五年前歸化日本,經常布施貧困。去年她從《讀者文
摘》中看到有關上人創辦慈濟世界的報導後,極為感動,並遺憾人在台灣
時卻不知慈濟。是故,在聯絡到日本當地的慈濟人後,立即加入會員行列
,並於今年四月間匯款回台圓滿榮董,今年將再以先生名義圓滿榮董,並
鼓勵公司員工日捐日幣一百元,行善布施。今日夫婦倆專程由日來台拜見
上人,了卻長久的心願,並發願追隨上人腳步,勤行在慈濟大道上。
三時三十分,上人巡視新建寮房工地,只見台北慈誠大隊長帶著十多位慈
誠隊師兄在工地清理木板、鐵條、石塊等,一個個揮汗賣力的工作著。上
人慰勉道:「辛苦了,回來做工會不會太累?」黎大隊長回答:「一點也
不累,大家都說愈做愈高興。」待轉行到精舍後面新闢菜園時,又見台中
的李朝森師兄,和十多位台中的慈誠隊師兄正揮鋤掘土,一排排整齊的菜
圃呈現眼前,而常住師父及近住女亦各自播種、澆水,一幅溫馨祥和的田
園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