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救人一線間──治療性心導管術
◎張白衣
夏天清晨四時,當星月才起始西沉,曙光尚未鑽破闃黑的層層夜網,位於
東台灣中央山脈下的靜思精舍,就已經在靜寂的天籟下醒來了;一陣匆忙
的漱洗之後,早課的梵唄通常伴隨著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在鳥鳴啁啾中響起
,在清新無染的晨光下,靜思精舍恆常予人平靜而寧定的力量。

六時許,早課完畢,當精舍人眾前往進餐,或開始忙碌的一天時,大殿相
對的冷清下來了。此時,經常會出現一個頎長挺拔的身影,虔誠的禮佛助
禱完,就默默地獨自離開了。他不會多走一步,進到精舍裡面,更不會多
說一句話,或與上人談什麼,他悄悄地來去,不驚動任何人,單純的到精
舍禮佛───只因他是個佛教徒,而證嚴上人是他崇敬的對象。

出了精舍,他默默地開著車,迎著清晨幾乎可以抓得住的空氣與陽光,愉
快地回到慈濟醫院,一頭鑽進病房探視他的病人。奇怪的是,一看到病人
,他端正而嚴肅的臉龐就神奇地綻放出親切和藹而「美麗」的笑容───
雖然他是位男醫師,但許多人都會覺得,在這一所人性化的醫院;出現這
麼一位人性化而負責任的醫師;在這樣一個清新亮麗的清晨出現這樣一個
充滿希望而令病人放心的笑容,是多麼「美麗而溫馨」的事情!

他,正是慈濟醫院新近落成啟用的「心導管室」主任───內科王志鴻醫
師。




搶救病人第一


某日的午休時刻,證嚴上人經過心導室,看到王志鴻醫師與助理還在忙碌
,時間已至中午一時還無法抽空用餐,一問之下,原來是為一位情況危急
的心臟病人,做了幾個小時的心導管術,剛剛才結束手術,還在善後中。

王醫師打開電腦讓上人看心導管做出來的結果,他說:「剛剛那位患者,
心臟的三條血管阻塞了兩條,清晨六點多被送到醫院,情況很危急,我們
馬上為他做心導管術,現在患者的情形非常好。」

王醫師指著影像,解說那位病人心臟血管嚴重阻塞,施以經皮瓣膜氣球擴
張術治療之後,血管已然暢通的情形。上人問:「病人會不會不舒服?」
他說不會,因為血管內並沒有神經,只有導管在插進時,會有打針一樣的
輕微感覺而已。接著,他舉起一條細細的管子說:「這是靠這條管子救人
───可別小看他,光一條要三萬多元。」

稍後,王醫師陪上人到加護病房看那位患者,那位患者身體雖虛弱但已能
講話,甚至可以吃中飯了。

這一切,看在上人眼裡,感恩有這麼多人護持慈濟───因為有大家的護
持,只要能救人或減輕病人痛苦的設備,雖然一部儀器要數千萬元,也可
以盡可能地去添購;更感謝王醫師精湛的醫術,及醫療團隊所有工作人員
廢寢忘食地搶救病人的仁心仁術,充分發揮詞願救人的功能。而王醫師也
將奄奄一息的病患,在三條動脈阻塞兩條危急的情況下,從鬼門關搶救回
來的醫術,也因此傳開,令病患及家屬們感念不已。


注重團隊工作


「你問王志鴻醫師啊?提到他,我就必須翹起大拇指……他對病人有極大
的愛心與耐心,工作態度認真負責,又能深刻體會上人的苦心孤詣及慈院
創建與維持的不易而密切配合,默默耕耘,毫無怨言。來到慈濟,對王醫
師而言真可謂是犧牲奉獻!」

無論是慈濟醫院的醫、護、工作人員或病患,甚至證嚴上人,很多提到王
志鴻醫師都會誇聲「讚!」而資材組長王錦珠對她的這番評語,更是她親
自經歷後的肺腑之言。

慈濟籌設心導管室多年,但礙於空間限制,一直無法進行,待到去(八十
一)年底二期醫療大樓竣工,方才展開作業,從病房的闢建、機器的標購
、安裝、試車,到正式啟用,全部的過程均需詳盡而縝密的計畫,這項任
務,正是由王錦珠配合王醫師統籌處理,王醫師均是親自到現場督導工程
。不料,工程進行到一半,王錦珠組長因頸椎受傷住院開刀,無法視事,
只好委由王醫師全權負責。「在我生病期間聽到他親自監工,我就安心了
,可以完全放心地養病。等我回來時,心導管室已經可以搬家,可以用了
!」

事實上,在今年五月新機器啟用之前,他已用放射線診斷科的血管攝影機
附加的心導管儀器設備,及廠商提供試用的機器做心導管術,救過許多人
寶貴的生命了。

不僅如此,他對很多事情的參與和投入,更讓許多人由衷感激他的幫忙。
如採購心導管機器時,資材組只跟他提一聲慈院與某代理商有很好的淵源
,他就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完全配合院方更換機器;機器啟用後,更讓
機器的使用率發揮到最高點,甚至協助會計部門記帳,也幫助院方將檢查
資料存檔,一步步制度化,使用部作業方便不少。

而為充分掌握病患在第一時間做心導管的時效,只要有醫師開出做心導管
的照會單,經他研判有必要做且還能救,他總是不辭辛勞,盡力搶救,而
且一定在當天完成手術。因此,除了門診外,他每天待在心導管室的時間
經常超過十二個小時,絕不因下班時間或該名病患不是自己的病人而產生
分別心或稍有遲疑;從心導管機器五月份安裝到八月份止,他已做了八十
幾例心導管手術,也可看出他的工作量及充分發揮救人功能之一斑。


珍惜醫療資源


也因此,跟隨他做心導管的護理人員也是最累的,但他對病患的照顧及對
護理人員的教導,也因而有極豐富的層次,加上他的親切周到及尊重,都
能得到他們最好的配合與尊崇,醫護人員也樂意跟在他身邊學習與服務。
儘管他親切隨和,看病仔細又有耐心,但他對病人極有原則,不會有求必
應,甚至在義診期間有病患拿了勞保單要藥膏,他也會婉言相拒,原因是
:「看病又不是上菜市場,買菜還附送蔥跟辣椒。慈濟人要惜福,該省的
就要省,不必要的檢查就要避免。社會成本要分配在需要的人身上才合理
,患者不一定能了解這一點,但我們工作人員應該堅持;不要讓勞保虧太
多,就是替大家惜福。」

來到花蓮,王醫師最大的犧牲,應該是他現任新光醫院藥劑科主任的夫人
及兩個分別就讀小學及幼稚園的兒子無法同來。過去,陪兒子玩、送兒子
上學,是他家居生活最大的消遣,現在則每兩週才能回家一趟,而且由於
他責任心重,一定要等到有人替他值班才放心回台北。身在花蓮的時候,
他幾乎廿四小時待命,在休假期間仍是戰戰競競。曾有一次逢著休假日,
委員師姊約他同去會員家採橘子,臨上車前,在醫院門口他又要求:「等
一下,給我五分鐘!」原來,他不放心他的病人,又跑上樓到ICU看他
的病人,確定沒有變化,他才放心地跟著大夥兒去從事到花蓮後難得的消
遣。同時,也因為家小沒來,他更在上班時間外,充分利用早晚空閒時巡
查病房、慰訪病人。


以愛心耐心尊重生命


雖然每天忙碌不堪,但王志鴻給人的印象總是神采奕奕,箭步如飛,聲音
宏亮。原來他從小在鄉下農家長大,早練就一身好筋骨,又是運動健將,
高中、大學時代都是足球校隊,而且也當過救國團的假期服務員,因此不
只體力好、有活力,對團康活動也很在行。

王志鴻是屏東潮洲人,家中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三,上有一姊。他的父親
經營一片大果園。由於住得偏僻,每天上、下學都需走四、五十分鐘的路
,他的父親為使他們有較好的讀書環境,他小學沒畢業就全體送往高雄念
書。高中就讀高雄中學,大學聯考考上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除了西醫課
程外,還需加修一百多個中醫學分,相當能「刻苦耐勞」。

而他除了是運動健將外,在學生時代也是有名的「野生動物專家」。有一
次颱風過後,他在地上揀到一隻的小鳥,就想盡辦法為牠救治,療好傷後
才放生。此後他就開始喜歡養小動物,在台中租來的十二坪房子中陸續養
了五、六十種動物,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應有盡有。

從養小動物中培養了愛心與耐心,又從醫學訓練中體會到生命的珍貴,使
他從小嚮往當船員或森林管理員的飄泊浪漫之心,逐漸安定下來。

「學醫就是要救人」他說。由於性格使然,王志鴻喜歡從事直接看得到療
效的醫學,因此原來想走外科系,後來發現心臟內科在發揮急救功能時無
時間性,卻更有急迫性,性質最像外科且富有挑戰性,頗契合他的價值理
念,因此民國七十一年畢業服完兵役,他就到國泰醫院的心臟

內科服務了七年,尤其在心導管方面感興趣,花的心血也最多。恰好,在
他擔任住醫師的第二年,他的大哥因風濕性心臟病,開了三次刀,還是過
世了,致使他更致力於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的檢查、治療。

民國八十年,他因想轉換服務環境,已決定離開國泰醫院與中南部某醫院
簽約,但由於該院不準備發展心導管治療,也沒有心臟外科可以配合,使
他猶豫不決。透過老同事的介紹,知道慈濟有意發展心導管治療造福東部
病患,於是當年六月份他就到花蓮上任了,成為花東地區的第一位心臟專
科醫師。

王志鴻是到任後才開始認識花蓮與慈濟的,除了喜歡花蓮的好山好水外,
他深切體會到花東地區社會力低與醫療資源的缺乏,在金錢與地域的雙重
隔閡下,有些在診斷上有所偏差、有些無法得到適切的治療;許多病患從
輕微的症狀拖到嚴重,從可以治療拖到無法治療。也因為社會經濟能力低
、人口老化嚴重,行動不便的患者頗多;花東地區幅員又狹長廣闊,吃藥
的持續性也較北、西部差……種種實際體察,使他更肯定證嚴上人不計成
本在花蓮設立慈院、發展醫學研究的宗旨。也因此,他一心一意,全力致
力於心臟內科的診療及心導管的醫療工作,免開刀就能解決許多心臟血管
患者的病痛,提供東部地區心臟病患者最快最好的服務。


免除開刀痛苦的心導管術


今年五月,慈院籌設多時的心導管室成立,總共耗資五千多萬元,購進美
國奇異公司最新型的雙血心血管攝影儀及最新型的各種心導管室周邊設備
。在王醫師的領導及新穎齊全的心導管室設備,和專業專精的醫護人員搭
配下,可進行各種心臟疾病的檢查及施行治療性的心導管術。

王醫師指出,治療性導管術,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經
皮瓣膜擴張術及其他的動脈成形術。主要作用是以心導管的技巧來擴張狹
窄的狀動脈,對於多種急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能適時
挽回垂死的性命。方法是用一支帶有氣球的心導管置入人體的周邊血管,
順血液到達病人的心臟冠狀動脈或心瓣膜的狹窄處,再從外面對導管施壓
使氣球膨脹打開,利用氣球打開的壓力把狹窄的血管或心瓣膜撐開,達到
血液再流通的作用,稱為「氣球擴張術」。

王醫師表示,心臟是一個有力的肌肉器官,負責推動血液循環全身,帶給
全身組織所需養分並帶走廢物,因此心臟本身可以說是全身運動量最大的
器官,更需要充分的血流供應,尤其是氧氣不可一時或缺。而供應所有心
臟肌肉細胞的血液來自三條冠狀動脈──稱為冠狀動脈。這三條冠狀動脈
可說是心臟的命脈,一旦它們因某些原因發生阻塞致血流不通時,心肌細
胞很可能因缺氧而壞死──心肌梗塞壞死範圍過大時(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至三十以上),可能就影響心臟功能立即發生生命危險。

此類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絞痛俗稱「狹心症」,嚴重的狹心症在急性
期若不妥善處理,極易變成心肌梗塞,即俗稱的心臟病發作,發生初期的
死亡率極高。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等等冠狀動脈疾病在西方均為十大死亡原
因的前三名,致病原因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近年來因國人飲食習慣逐漸
西化,因此發生率也日漸提高。目前的治療方法大致有三種:一為內科吃
藥控制,二為動手術,第三種即為冠狀動脈擴張術。需由有此類手術訓練
的心臟專科醫師及心臟血管攝影機等特殊器械的配合。

過去東部地區患者多數以藥物控制或送北部教學醫院手術,近三年來,王
志鴻醫師加入慈院陣容後,才結合林申昌醫師等,在堅強的外科醫療團隊
為後援下,配合放射診斷科的儀器設備,而成為慈院的常規性醫療方式,
兩年多來總共已施行過約四百個案例;新的儀器設備啟用後,心導管手術
更是如虎添翼,使東部心臟病患免於開刀的痛苦,即能被有效治療。

王醫師指出,此類病患在早期以內科服藥治療即可,但東部地區的病患延
誤求醫,致使心臟功能變壞,非但生活品質不好,嚴重者因心臟衰竭而失
去謀生能力,甚至喘得連日常的刷牙穿衣都無法做,致使社會力閒置。而
心導管氣球擴張術與傳統的外科手術比較,具有許多優點──開心手術危
險性高,胸腔易粘黏、易感染,病人需承受麻醉及開刀的痛苦及後遺症,
術後需數星期迄近月才能恢復;而心導管術不但不用剖胸手術就可以達到
治療效果,且危險性比開心手術低、不會感染、病人恢復快、生活品質高
,且花費也比開刀低約三分之二。因此心導管術實為東部地區病患之福。

他也期待,早日讓慈院成為花東地區的後送醫院及心臟專科的訓練中心;
並深信目前慈院的心臟科、外科組合的醫療團隊陣容已相當堅強,一台心
導管儀器也可以充分提供花東地區的需要,這些期許應該都是指日可待的



平平實實,順其自然


身為佛教徒的他,認為生活是很平淡、很實在的東西,「平平實實,不想
過去,不看未來,才能活得有活力。時代社會變化太快、太大了,順其自
然就好。」是他的生活哲學。

他在大哥心臟病發作開刀到去世的十二天期間,整整瘦了八公斤,有過這
段內心煎熬的體會,使他對病患家屬的焦慮、憂急如焚的心境感同身受,
自然產生由衷的悲憫而想盡力透過灌輸當地民眾醫療常識,使患者、家屬
,更能面對事實地接受治療。「每一個病患及家屬無不希望有什麼神仙妙
藥或神效的針,一針見效就可以長命百歲,但那是不可能的。許多病是無
法根治的,尤其是老人退化性疾病,只能調理,沒什麼獨門秘方,就像日
常使用工具,壞了就找專業而可以信任的人修理是最適切的方式。因此,
醫病關係要好,就要將危險性及無法避免的併發症向家屬說清楚,才能讓
病人信賴醫師。若無法得到病患的信任,則應指引他去找他信任的人看病
。所謂『先生緣,主人福』,切勿迎合病人而做太多不屬於自己專業的事
,在單純清楚的醫病關係下,才可以減少醫療糾紛,病人也可以獲得較多
的好處。」他說。

而王醫師又強調,心導管手術再好用,也需在醫師確定為「狹心症」──
亦即台語俗稱的「心包油」或「油包心」時才能做,千萬不要貿貿然聽說
了就往花蓮跑,造成時間、金錢及精神、體力的浪費,白跑一趟反而延誤
病情。

對病患諄諄善誘、耐心說明,對事態度做十分,只講五分,默默耕耘、暗
暗付出,王志鴻醫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