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信.願.行  湖南桑植八日記 |  
                   
                  
                     | 
                   
                  
                    | ◎黃文玲 | 
                   
                  
                     | 
                   
                  
                    《湖南賑災特別報導之四》•發放篇 
                       
                       
                      猶記得曾看過的一段話是這樣的──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 
                      每一次說法,從不以一地、一國、一時、一眾為當機對象, 
                      說到地方,總是三千大千無量華藏世界; 
                      說到眾生,就是十方法界恆河沙數無邊眾生; 
                      說到時間,則無非三大阿僧祇劫。 
                      佛教講因緣,認為天下本是一家, 
                      所有的眾生是因緣和合、一體不二。 
                      虛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輝映; 
                      大地上的山嶽丘壑不論高低,彼此連綿; 
                      宇宙間的奇珍異獸不管異同,相輔相成。 
                      因此,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與共生」的圓滿世界! 
                       
                       
                       
                      「途中,峰迴路轉,山壁挺峭,傍山人家,燈火點點。在夜幕低垂,在淒 
                      迷山色,一戶人家一盞燈火,或明或暗,幽映山林……」忘不了那淒迷的 
                      山城小鎮,和與命運抗衡煥發堅韌毅力的湘西人民;也忘不了隨團緊湊卻 
                      又充實無比的發放行程,而更銘刻於心的──由於上人的慈悲睿智援輸湘 
                      西,不僅洗滌凡夫的愛著、癡迷、無明,也開啟了我們的悲心,成就和凝 
                      聚了一群菩薩行者的信、願、行。 
                       
                       
                       
                      ☉十二月十一日 
                       
                      早晨,微寒,用過早餐之後,前往桑植縣政府儲放棉衣、棉被物資的體育 
                      館,查看昨日置妥的打包發放物。走入體育館內,一座座高似小山的賑濟 
                      品看了著實令人咋舌,也可想見昨日光是清點這些物資就必須花費相當的 
                      功夫。今早,這些物資即將陸續裝上卡車,運往九個鄉鎮分點。 
                       
                       
                      ◆「菩薩」是助人的人 
                       
                       
                      王選參先生,大約四十餘歲,是桑植民政局官員,主要負責官兵撫卹。他 
                      稱自己的工作也叫「社會工作」,在這岡位上已工作了十四年。由於昨天 
                      鄧師姊送給當地的工作人員每人一串手環念珠,今早,他們紛紛好奇的問 
                      道:「唸佛應唸些什麼名號?」王先生也是這樣問。「唸觀世音、唸阿彌 
                      陀佛」、「唸要唸出佛心,學要學觀世音的慈悲」、「佛心是菩薩心,菩 
                      薩是願意去幫助別人的人……」師兄師姊們說。許多人對手環念珠很喜愛 
                      ,對唸佛很好奇。他們大多是少數民族。先前並不知佛教信仰為何,但是 
                      一雙雙欲探佛教內容的眼神,教人心中感動! 
                       
                       
                      ◆所到之處民眾圍觀 
                       
                       
                      用過中餐,在春治師姊帶領下,前往大庸市。下午四時抵達武陵國際大酒 
                      店──車隊集結場合。 
                       
                      對於這一次承運賑災物,有幾位官兵表示,以前也參加過賑災救援行動, 
                      協助過米糧、藥物運輸與人員載運、空難搶救等,因此,這類行動對他們 
                      而言不是第一遭;然行程之遠,且是發自台灣的賑濟行動倒是頭一回碰到 
                      。幾乎絕大多數的人還是第一次來到湘西。這次車隊途經市區如長沙、常 
                      德、大庸等,由於車輛眾多,氣勢浩大,兼車廂外皆懸掛「台灣慈濟湖南 
                      賑災」字樣,所到之處,民眾皆向前圍觀詢問,人們很好奇的是:這麼大 
                      氣勢大連結的車應該滿載子彈炸藥,怎麼會是賑災物,這葫蘆裡到底賣的 
                      是什麼藥呢? 
                       
                      有位軍人心直口快說得好:「我們這一次任務有二:一是運送賑災物,二 
                      是宣傳慈濟。」怎麼說是宣傳慈濟呢? 
                       
                      原來,好奇的市民會趨近圍集在大卡車旁,向駕車的軍人東問西問,軍人 
                      就會概述一下慈濟做事的內容及精神,因而才有此妙譬了。 
                       
                      而可愛的市民,在聽聞慈濟助人的精神後也有回饋,例如,仇培先生開的 
                      指揮車進入常德時,為了聯絡食宿問題到公用亭打電話,他向民眾換零錢 
                      ,民眾知道是賑災團,趕緊塞硬幣給他,說不用兌換了。 
                       
                       
                      ◆首尾不斷,夜渡長江 
                       
                       
                      晚上,參謀長簡要地對大家描述十二月六、七日凌晨,車隊連夜渡長江運 
                      輸過程。他說,由於武漢白天不准大型貨車行走,如果六日晚上休息,七 
                      日白天才渡江,抵達武漢即無法通行,如此光是渡江前後就必須耗掉三天 
                      時間,而救災物資對災民是何其重要,能提早就儘可能提早。思及此,於 
                      是下令部隊畫夜兼程八百公里。在凌晨,或通跨長江大橋,或上擺渡船, 
                      如此首尾不斷地渡江,而在一天的時間內渡過長江,進而在出發第二天就 
                      從湖北進入湖南省境。 
                       
                      參謀長也表示,浩蕩的車隊要過長江不是件易事,既要保證安全,又要首 
                      尾相接沒有一輛卡車脫隊,要不是平日訓練有素,和大家被慈濟的真誠愛 
                      心所感動而全力以赴,恐怕並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呀! 
                       
                      鄧師姊與仇培分別與上人通過電話。許多師兄都很欣羨仇培與上人通話的 
                      福分,仇培看來也十分開心,因為車隊已全部交差,雖然繁重的壓力已使 
                      得他難掩憔悴面容,但是,所有的辛苦已化成甜蜜回憶,看他與師兄們融 
                      洽的相處,真是一幅溫馨美麗的畫面。 
                       
                       
                       
                      ☉十二月十二日 
                       
                      竹葉坪鄉是七二三水災桑植縣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受災人數八五六九 
                      人,佔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當我們的車子巔簸於崎嶇難行的山路中 
                      ,眼界所及盡皆荒涼,石礫土堆連綿不斷。同行民政局王股長說,這裡五 
                      百多畝良田盡田為大水所淹。 
                       
                       
                      ◆「只差討米去了!」 
                       
                       
                      途中,遇到一山民,問他現在生活情況如何?他說:「田沒有了,家畜沒 
                      有了,房屋沒有了,只差討米去了!」他說柳浪坪村很慘,再過去的三村 
                      更慘。他從報紙及鄉政府的通告中知道慈濟要來幫助他們,很謝謝台灣同 
                      胞的愛心。 
                       
                      又遇一土家族婦人,手牽一約莫五歲大的男孩,在寒風中衣衫單薄。問她 
                      為何不給孩子衣穿?她說:「沒有衣服啊!」她也知道台灣同胞要來發放 
                      物資,內心很高興。 
                       
                      而王股長帶我們看一山坡坍塌景象,著實讓人害怕。在不遠的狹谷山坡上 
                      有廿八戶一百多人的地區,也慘遭洪水淹沒,幸好水災是發生在早上六點 
                      多鐘,山民都已起床,眼看洪水夾石沖下,爭相逃命,雖然二十八棟房屋 
                      全毀,幸好未有人死亡。心有餘悸的災民事後對視察災情的官員表示:「 
                      洪水如果再早一小時,你們現在就要替我收屍了。」 
                       
                      目前政府方面已撥款二十餘萬將這廿八戶災民及其他受災戶總共三十二戶 
                      ,遷移到較安全的山坡地建造新房。在我們抵達時,正見工人挑磚和現場 
                      打造水泥板,預計沒多久,災民就可住進新房。 
                       
                       
                      ◆水淹七天七夜 
                       
                       
                      在汨湖、竹葉坪交界之地,有一座當地著名的小湖叫月亮盪,其名稱由來 
                      取其湖水曲線宛若一彎月亮。在離月亮盪湖的百公尺地方,政府水電部修 
                      築了三個防洪疏通水道。這三個疏通水道是根據民國二十四年嚴重洪水的 
                      最高洪水量的水位建造的。而民國二十四年的大洪水到底又有多大呢?根 
                      據當地的老人描述:該水淹了四個月,其最高水位的標誌,目前可在月亮 
                      盪旁的岩洞找到最高標高。 
                       
                      而這次的水災,則淹了七天七夜,使得防洪疏通水道也宣泄不及。汨湖鄉 
                      農場的八四五○畝桑田,盡為狼籍,土礫沙堆滿佈,桑樹枯敗,農田也被 
                      大水沖走,只剩下砂石,不能耕種。汨湖農場附近的一間民房,水淹至二 
                      樓,農民從一樓爬到二樓,再打破磚瓦,從中跳出來,恰遇一小舟搭救, 
                      才能劫後餘生。 
                       
                       
                       
                      ☉十二月十三日 
                       
                      四方溪是桑植發放九鄉中最遠的,距離縣城七十八公里,總人口近六千人 
                      ,受災人口三千九百九十七人,佔百分之六十九,該鄉原是最貧困的一個 
                      地區。 
                       
                       
                      ◆世外桃源 
                       
                       
                      大家在必須長途跋涉的心理準備下上路了。沿途山高,坡陡,彎急;層層 
                      山巒,壁立拔峰,如屏如障,入目景象清而壯。由於天氣陰雨,原本積翠 
                      凝藍的山色皆轉換成煙雲繚繞,白茫茫中透露黑藍的仙山,令人不禁聯想 
                      到中國的潑墨山水畫,這一派山色,令人不禁忘憂忘俗。 
                       
                      從山谷潺潺流下的河水正是澧水的上游。而四方溪的名稱得來是四方都是 
                      溪,同時大小溝渠超過二百多條。碧綠冷森的澧水及其支流蜿蜒山壁壑谷 
                      中,潤澤清幽的風采,更增添山色的靈氣生動,也讓所有乘坐客車的師兄 
                      不禁發出「世外桃源」的讚歎! 
                       
                      令人訝異的是,在冬季降雨較少的季節中,澧水的水量卻是豐沛的,這是 
                      臺灣河川沒有的優點。 
                       
                       
                      ◆童山濯濯 
                       
                       
                      雖然,沿途的絕佳山水令人目不暇給,但是,細觀一座座的山脈,合抱之 
                      齡的參天古木並不多見,取而代之的多為幼齡之樹;更令人惋惜的是,許 
                      許多多的區域竟是黃土覆蓋而不見佳木秀林。 
                       
                      據幾天前一位大庸居民告訴我們,三十年前當他來到大庸時,當時山區綠 
                      色蓊鬱,自然景態尚稱完好,而今,卻是愈來愈童山濯濯了。根據這幾天 
                      我們親眼所見的,幾乎到任何一個點皆可看到山民砍木出售,貼補生計, 
                      以及燃燒木頭取火。 
                       
                      在臺灣,濫砍林木也曾是令人痛心疾首之事。林勝煌師兄提及,目前台灣 
                      上好的林木尤其是檜木,已砍伐殆盡,現存於山貌外觀的多為雜木。他在 
                      前往日本做業務考察時,參訪日本的古寺神廟,發現當地合抱的木柱赫然 
                      是臺灣檜木,而日本本身卻嚴禁砍伐森林,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不令人氣 
                      結呢?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連越南、馬來西亞等林木輸出國也開始注 
                      重森林保育,禁止林木輸出;對照沿途所見,怎不叫人心憂心急呢? 
                       
                      談建設與經濟,必然要從地面上的人事經營和自然資源談起。擅長城鄉規 
                      畫的林勝煌師兄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水土保持有兩種方法:一是種 
                      植樹林,二是築壩攔水。這兩項工作可以雙管齊下。」然桑植地區缺乏工 
                      程人才,在種林不積極下,築壩也付之闕如,只好任無情的洪水沖向無辜 
                      的山民了。 
                       
                       
                      ◆王股長的精神 
                       
                       
                      民政局王正應股長這幾天來不斷陪我們下鄉,他在民政有關部門待了二十 
                      幾個年頭,與鄉幹部的關係良好,對桑植縣的民情知之甚深,七二三大水 
                      ,他下鄉查勘災情,對廣大災民懷有一分深切的同情,和無力協助的無奈 
                      。因此當他得知慈濟來援輸湘西災民時,其內心的如釋重負可想而知。十 
                      二月十一日,他同師兄師姊前往空殼樹鄉進行發放前協調溝通。當一行人 
                      與鄉政府溝通時,他們將一千五百餘戶的災民發放視為相當簡易的工作, 
                      對於我們要求寫牌示,規畫發放動線流程等工作細目相當不以為然,經蔣 
                      科尼師兄問及他們:「一戶發放若要三分鐘,請問一千五百餘戶要多少時 
                      間呢?」經此他們才恍然大悟似不能等閒視之。 
                       
                      於是,趕緊再找大一點的發放場地,然鄉政府的配合態度仍不甚友好,看 
                      在王股長的眼裡著實痛心,有感而發地從公事包抽出「慈濟世界」這本小 
                      冊子,慷慨激昂、真情流露地對鄉幹部說:「我已反覆看了幾遍這本冊子 
                      ,有空就翻。為了救災工作,我和鄧局長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回家,這 
                      樣說,並非邀功,因為我們會如此做,也是被法師的精神和慈濟人的工作 
                      態度所感動。我希望鄉裡的幹部趕快認真的計畫,切實地執行這一次賑災 
                      的任務。」說著說著,王股長的眼眶含著淚水。 
                       
                       
                      ◆日食兩餐 
                       
                       
                      四方溪的山川秀麗又充滿質樸原始的美,然人民的生活條件及水平令人不 
                      禁想到「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這句話原是形容貴州人民生活,用 
                      以形容此地卻也不為過。 
                       
                      自治州(縣)的特色在於需要國家物資與經濟的補助,在這一點上四方溪 
                      可做為桑植縣的一個小縮影。據龔鄉長表示:政府每年給當地兩百斤的糧 
                      食幫助。即使如此,當地山民的生活仍相當清苦,日食兩餐。清早出門農 
                      作,一直忙碌到中午十一時才返家吃早餐,並且將牲口放養出去;繼之勞 
                      作到五、六點收工,整理家務,一直到七、八點才又吃第二頓飯。當地的 
                      人民表示,他們的主食是玉米、紅薯等,大米是極其珍貴的食物。 
                       
                      此地的經濟與交通皆落後。在經濟方面,農民的耕地與生產量皆低,當地 
                      還盛行「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即放火焚燒森林,取 
                      其沃土撒種農耕。這種焚林的農田禁不起一再使用,耕作一季後必須再另 
                      覓他地,其破壞山林的嚴重可想而知了;這樣的耕作方式談不上提高農產 
                      量,當地的山民年平均所得是一百六十元人民幣(折台幣約六百至七百元 
                      )。 
                       
                      另,交通不方便也大大阻礙當地的進步。有一件心酸的實例可用以說明─ 
                      ─當我們看到相當多人燒木材取暖,於是我們問鄉長為什麼不燒較低價格 
                      的煤炭呢?鄉長的回答是:「他們衣服穿得少,靠取暖暖和身體;其實, 
                      並不是非靠燒木材不可,而是砍伐或因天災的林材,限於交通不便無法運 
                      送下山去賣錢!」目前,雖有班車可到達桑植縣城,但平時山民皆以雙腿 
                      代步,因為從鄉中心到桑植的車票錢是九元二角,光是來回一趟車錢就必 
                      須花掉一個月的所得,所以進桑植縣的山民並不多,有些老者這輩子也沒 
                      看過幾回車子。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生重病的人往往付不起車資而無法 
                      下山看診。鄉長告訴我們,曾有一民眾就是遭遇這樣的窘境,幸賴全村村 
                      民合資才將他送下山去。 
                       
                       
                      ◆醫療設施簡陋 
                       
                       
                      窮僻山區的醫療設施亦是簡陋的。當我們踏入該鄉唯一的醫療站(大陸稱 
                      鄉醫療站為衛生院)時,其寒酸侷促更是超乎想像。其衛生院在一木構房 
                      屋內,光線不良,幾無任何設施,不明就裡的人根本不會知道這是衛生院 
                      。目前,政府每年撥四千元經費給該衛生院,而這筆款項包括支付醫師薪 
                      水及藥物、針筒或其他雜項。該院有四名醫師,藥方有西藥及中藥。 
                       
                      該院醫師表示,此地常見的嚴重疾病是心臟病,其次是肺結核與肝炎,每 
                      天約七、八人看病。平時對付小病尚可,大病就得進城,然既沒車資,更 
                      付不起醫療費用,大部分人染重病則只有等死一條路。 
                       
                      從肺結核罹患情況,也可反應這裡的生活水準。一般易罹患肺結核的因素 
                      有:一、營養缺乏,抵抗力弱;二、環境衛生;三、抽菸等。尤其是缺乏 
                      營養導致抵抗力弱,結核菌正好趁虛而入,這正是當地生活物質條件不佳 
                      的有力證明! 
                       
                       
                       
                      ☉十二月十五日 
                       
                      山村素樸,湘西山民性情質樸、善良、好客,兼都市文明至今與本地尚屬 
                      無緣,更使得這裡山民對人的交往相處仍保有最單純與誠心的對待。 
                       
                       
                      ◆溫馨牽手情 
                       
                       
                      今日桑植縣赤溪鄉的發放工作在縣城舉行。許多鄉民在凌晨一時即出發, 
                      摸黑趕路下山來領取物資。四十歲的黃月香女士家住赤溪三岔村,她也是 
                      凌晨即出發的一員。在當天現場領完發放物資打包時,她瘦削單薄的身子 
                      ,加上有些不知所措的表情,看來是多麼需要人協助。我趕緊前去幫忙, 
                      同時一路送她走往回程路上。原本相當沈默的黃女士開始綻露笑容,並且 
                      指著同行另一年紀相仿的清雅婦人,及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說這是妹妹 
                      與叔叔,三人極其熱情地邀請我到家一遊。禁不住他們盛情,於是同行。 
                       
                      黃女士家簡陋異常,五個女兒有三位已到就學年齡卻因家貧失學,其生活 
                      的刻苦,實教生長在台灣的我大為吃驚和鼻酸。 
                       
                      山村人家難得有外來客,不止黃女士家人既好奇又欣喜,連附近的鄰人也 
                      趕來觀看,同時一再感謝台灣同胞的愛。隨後又有數戶人家邀我無論如何 
                      也要到家一坐。受寵若驚的我,真懷疑自己是否已走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 
                      源呢? 
                       
                      由於下雪,雪又融,使得山路泥濘難行。黃女士及其妹妹和二位村人怎麼 
                      也不放心我單獨下山,一再堅持我是他們的客人,一定要送到縣城才安心 
                      。拗不過他們的堅持,兼之不願違其盛情美意,遂讓他們護送。於是有人 
                      幫我背背包,然後再一人一邊支著我的左臂與右臂,攙扶著下山。旋即想 
                      到他們為此必須付一元搭車,而這種錢是他們平時捨不得花的,我不禁深 
                      深地被他們真情感動。事後回想在泥濘滑溜的山路,要沒有他們攙扶,這 
                      一路恐怕摔得連滾帶爬。回味著這溫馨的牽手情,內心油然升起:「我不 
                      也是他們的照顧戶嗎?」 
                       
                       
                       
                      ☉十二月十六日 
                       
                      今天正式前往四方溪發放。四方溪有災民三千九百九十七人,是發放九鄉 
                      中距離最遠、地勢最高的地區。 
                       
                      月前初來這裡即有驚豔之感,而今天它變換了另一種風貌,呈現出截然不 
                      同的茫茫白雪世界。在群山萬壑中,雪是這樣的美麗,山是這樣的寧靜, 
                      生長在南國的我們,原本難得見雪,第一次看到的雪景,竟是因湘西賑災 
                      的因緣。 
                       
                      九時二十分,抵達目的地,雪花已停。連綿不絕的災民夾道熱烈歡迎和鳴 
                      炮示意,這種熱情場面倒出乎意料之外。而在發放前卻又出了一件小意外 
                      。原來六月間由於冰雹農害,使得當地許多山民遠赴外地打工,形成這次 
                      發放有三十二個空戶。這種情形,鄉政府早先曾據實以告,我們也感其誠 
                      實不欺美德。但是,今天現場,卻沒有見到鄉府繳交三十二戶空戶名冊, 
                      為此,鄧師姊態度堅定向鄉府據理以爭,並告以慈濟「誠正信實」實事求 
                      是的一絲不苟,因此而延後了發放時間。 
                       
                      等候發放的村民都很守秩序,即使延後也沒人鼓噪和埋怨。今日已進入第 
                      二天的發放,師兄師姊合作默契愈漸佳境。為了與災民更親近,師兄師姊 
                      在冰冷的天氣下也不願戴手套,對每戶領物者會親切地喊名,有的更以大 
                      叔、大嬸稱之。 
                       
                       
                      ◆瘦弱的身影 
                       
                       
                      在早上發放過程中,有一個瘦弱身形的男孩夾雜在熙攘的人群中,相當令 
                      人矚目,待他領完發放物資,瘦弱的身子卻不似一般山村居民視負重物如 
                      家常便飯,必需要鄰居的協載。止不住內心的好奇,上前與他交談。他在 
                      如此嚴冬之下竟只穿件薄衫,一條陳舊的薄長褲在膝蓋處也磨破了。一同 
                      前來的鄰人說他名喚張先才,十八歲,得肝病有幾年了,父母死得早,現 
                      在和兩個哥哥住在一起,就住大洞堡。他們的田地少得可憐,家裡連一分 
                      錢也沒有,張先才病了三、四年很少去看醫生。 
                       
                      脫下手套給他戴上,不斷地囑咐鄰人要多照顧他,實在很不放心,追著跑 
                      上山梯石階,拍著他的肩膀,無論如何要他好好保重自己。看見他木訥的 
                      面容突然有了表情,瘦小的手合掌示意著,這一掌卻重重地撞擊著我內心 
                      深處,我再也忍耐不住了,拉著他的手回到原路帶他去見麗雲(慈院護理 
                      人員)──也許麗雲能幫助他。 
                       
                      我們請鄰人幫忙翻譯。他指著肚子描述自己的病情是吃飯、不吃飯都疼。 
                      麗雲說,他腹部有開過盲腸與肝的傷口,看他的疼痛部位似乎不是肝,而 
                      是胃部,有可能的診斷是肝癌,而癌症的幅射擴散轉移到胃,也就是說─ 
                      ─他可能是一位癌症病人。 
                       
                      心好酸,麗雲和我都拿下自己的圍巾為他圍上,也給他食物與藥,千託萬 
                      囑要鄰居好好照顧他。事後,他的鄰人又告訴我們,張先才的哥哥雖有地 
                      ,卻沒錢買化肥,根本就沒有農產,張先才就有一頓沒一頓的,他們吃的 
                      就靠鄰居與政府的糧食救助了。 
                       
                      四方溪的貧困單從災民的穿著即可看出,許多人根本沒有棉衣可穿,即使 
                      有棉衣穿,也由於穿的年份太長,磨損過多,棉絮暴露在外;而修修補補 
                      的衣釘,在災民身上隨處可見。例如該鄉最窮的村──芭蕉亞的一位六十 
                      餘歲阿公劉帝榮,就說他已經好久沒有穿過新衣了,他提起家中有五口人 
                      ,唯一的一、二分田被大水沖壞;除了三、五年來一次水災,每三、五年 
                      也一次旱災,九一年當地有一二○天的旱象,令當地的農田都陷入絕境。 
                       
                      在發放忙碌的過程中,師兄、師姊仍不忘記最美麗的慈濟臉孔,有一位災 
                      民忍不住對湯師姊說:「你們是我們春天的陽光!」 
                       
                      發放圓滿,揮別了這座淳樸的山鄉,車子蜿蜒山途,來時的美麗雪景漸漸 
                      消融,自己的思緒仍無法平靜,尤其是張先才的影像總是揮不去。第一次 
                      ,我強烈感受到「及時的物質給予」是多麼重要。在台灣,成衣遍地皆是 
                      ,覺得不滿意就汰舊換新,但是,在這裡,每一件物資得來卻都是那麼珍 
                      貴不易呀! 
                       
                       
                      ◆貧窮致使教育不普及 
                       
                       
                      教育不普及是此地人才質量低落的重要因素。一個孩童每學期的學費大約 
                      是七十元至一百元人民幣,這對山區家庭而言是相當沈重的負擔。湘西山 
                      區的女孩出落得水靈靈,標緻可人,可是只要一想到她們無法受教育,便 
                      很難脫離貧窮的厄運,比較好的結果和出路,可能就是到沿海省分打工。 
                       
                      在發放過程中,我結識了一名喚允尹義,就讀龍場坪國小六年級的小朋友 
                      。會注意到他是由於在採訪過程中,這名小男孩總會機靈地提醒受訪者我 
                      問的是什麼問題。得知他唸到國小六年級,喜出望外之餘,趕緊鼓勵他要 
                      當個幫助別人的人。怎樣才能幫助別人?那得要好好唸書,提高知識水平 
                      後,趕緊回來服務山區的鄉人。 
                       
                       
                       
                      ☉十二月十七日 
                       
                      今天我們第一組前往馬合口鄉發放。災民中,有一阿公穿著的襤褸程度更 
                      甚他人,師兄師姊都禁不住上前噓寒問暖表達關懷之意。類似這樣的老人 
                      家很多,只是襤褸程度不一,統一的形象是衣服極度缺乏。 
                       
                      今天的發放,從等候領物前的手語表演「心中有愛」、「普天三無」,和 
                      現場播放慈濟歌選盈耳不斷,到李正富居士講解「阿彌陀佛」含意,民眾 
                      反應皆相當不錯。其中有些災民看到師兄師姊不由雙掌合十「阿彌陀佛」 
                      一聲,表達他們的問好與對我們的祝福。 
                       
                      下午二點鐘,發放快結束時,有一八旬老翁劉義寰先生拿來他即興寫下的 
                      詞句表達他的感恩:「同急濟貧慈惠堂,不辭艱辛渡大江;黎民皓首被戴 
                      德,賑度災難出海洋。」老先生用繁體書寫的佳句,可想見他是有一定教 
                      育程度的人。我們也延請老先生進入休息室,贈送慈濟月刊給他。以他的 
                      文化水平,要理解我們團體是不難的,尤其繁體文是否也會勾起他作育英 
                      才的時光倒流記憶呢? 
                       
                       
                      ◆好久沒吃到大米了 
                       
                       
                      今日冬陽暖和十分,映照著大地生機無限。師兄師姊片刻不得休息地忙著 
                      發放,在暖陽的親熱下,個個滿頭大汗,真真是上人「日頭赤炎,為眾生 
                      拼性命」(閩南)的宗教精神寫照。 
                       
                      馬合口鄉是桑植七個白族鄉之一,目前桑植大約有六萬白族人口。據當地 
                      人士表示,桑植的白族人是從歷代居住雲南的白族遷徙而來的。遷徙的原 
                      因是明朝末年,白族反明遭受圍勦、戮殺下,谷、王、鐘三個白族將領及 
                      眷屬避難遷徙來到地形險要的湘西山區。改朝換代之後,三個白族將領依 
                      舊隱姓埋名,避免生事端紛擾。白族人這段無奈的歷史,造成與世隔離, 
                      同時形成經濟的長期落後,今日,三槐堂(谷、王、鐘)的後代猶無法脫 
                      離經濟貧困的陰影,仍是政府補助的自治縣;七二三水災縣補助三萬元、 
                      一萬斤大米。 
                       
                      在發放過程中,有三個衣衫相當殘破的白族同胞親切與我交談,閒談中, 
                      我驚訝地發現他們許久沒有吃過米飯了,原來白族同胞並不種田,只種地 
                      ──田是種大米,地是種雜糧。他說他們的主食就是秋種夏收的馬鈴薯, 
                      與夏種冬收的蕃薯及玉米;如果要吃米,必須拿錢上街沽米,目前,他們 
                      是吃蕃薯過日子。對於能吃到白米,同時還有棉衣新衣,那是做夢都想不 
                      到的。 
                       
                      在煦日和風下,我們告別了白族鄉馬合口,頻頻回顧,只見紅布條、紅紙 
                      書斗大字樣的「慈濟心善,心如彩虹妝蒼穹;慈濟有情,情似長江匯東海 
                      」、「慈濟賑災,善事義舉」、「謙煦的和風搭起兩岸橋樑」、「洪水無 
                      情,慈濟有情」等迎風招搖。 
                       
                       
                       
                      ☉十二月十八日 
                       
                      汨湖鄉,望文生義,定是個多湖區吧!沒錯,這裡曾經以湖多取勝,以農 
                      田灌溉便利和土質略為肥沃而成為他鄉所羨的「魚米之鄉」。 
                       
                       
                      ◆碾子堡的人性光輝 
                       
                       
                      然大水無情,不留餘地的摧毀了這一地的糧食與希望,尤其碾子堡災情最 
                      為慘重。 
                       
                      早先很多鄉下人已經知道慈濟要來發放物資的訊息,因此,許多人主動來 
                      協助工作。汨湖鄉碾子堡小學教師沈仙花小姐與大庸電視台余湘峰先生就 
                      是其中的善心人士。 
                       
                      從沈老師那兒,我們得知這兒雖有苦難,但人們彼此幫助,散發至情至性 
                      的光輝;例如他們班上的同學在慈濟勘災團第三次前去查勘時,知道台灣 
                      慈濟團體將援助該鄉,在感激之餘,更生起自助之心,紛紛捐款幫助更需 
                      要救助的赤貧學生。 
                       
                      而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科學系,目前服務於大庸電視台派駐汨湖的余湘峰 
                      先生,是聽鄉人說了慈濟的事蹟後,主動前來。當天,他做得滿心歡喜, 
                      他對慈濟團體肯定有加:「你們給人的感覺就是獻出愛心,讓世界更好。 
                      由於慈濟協助,使得這裡的人覺得沒有被遺忘,仍然還有人願意來關心這 
                      一個地方。」 
                       
                       
                      ◆心中有愛,白雪融化 
                       
                       
                      在災民中巡走,突有一個眉清目秀、楚楚可憐的小男孩向我走來,對我說 
                      :「阿姨!我告訴妳,我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可是自從我家的田地被大 
                      水沖走後,媽媽就叫我不用去上學。」細嫩童音道來,叫人心酸。問他怎 
                      麼會跑到發放現場,他回答:「村裡的人都傳說,台灣人要來幫助鄉裡的 
                      人,我從來沒有見過台灣的叔叔、阿姨,因此就來看看。」一個乖巧伶俐 
                      的孩子如斯,這裡,又有多少孩子同他一般處在失學狀態? 
                       
                      今天,汨湖鄉的糧站開始發放大米,由於大米糧站與發放現場分開,故由 
                      林景猷師兄前往查視大米發放情形。眼見村民興高采烈地推著推車將大米 
                      運回家,不禁深深地為他們期盼,該地福業、善業不斷增長,未來能年年 
                      豐收,家家衣食充足。 
                       
                      將近下午三點,發放逐漸接近尾聲,第一組的團員得空在車子未出發前與 
                      當地群集的孩童相處歡唱。團員教孩子們唱「心中有愛」,與雙手合十學 
                      唸「阿彌陀佛」。天真靈動的孩子們從含蓄地表演到大方地爭相學習「心 
                      中有愛」,真叫人有說不出地感動與驚喜,許多師兄、姊也童心未泯地與 
                      孩子同樂、同歡。 
                       
                      孩子們為了回饋台灣叔叔、阿姨的教唱,也獻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等好 
                      幾首童謠。童音琅琅,清新可喜,望著一張張笑得純淨與無憂無愁的笑臉 
                      ,每個人心境有如白雪般晶瑩與澄淨;孩子如潮浪、如淘浪般的笑聲,令 
                      人彷彿聽見春神的腳步,也許春在枝頭已十分了吧! 
                       
                       
                       
                      ☉十二月十九日 
                       
                      一早,晨霧茫茫,我們與機動人員先行乘車前往竹葉坪。竹葉坪是桑植縣 
                      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由於該鄉發放人次最多,因此今日兩組人馬集中於此 
                      鄉進行發放工作。 
                       
                      座車駛入茫茫煙林中,回首數天來的發放工作即將進入尾聲,也令人特別 
                      珍惜今日的工作及團員間的相處。此行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讓我 
                      動容不已的是團員們無所求及一顆虔誠學習的心。大部分的人放下了他們 
                      本身職位的身段,積極地與團體配合,因此也使得大家一心一志一意,全 
                      然單純的投入,也全然地以大團體為重。 
                       
                      經柳樹塔村村長引介,我們認識該村的重災戶胡先生。胡先生家有九口人 
                      ,在大水發難中,房子農田被沖走,炊具、農具皆付諸流水,衣服和日常 
                      生活用品也不例外,眼前最需要也最迫切解決的是吃飯問題。他們家的米 
                      缸連一顆米都沒有,目前就依靠國家給糧,和社會大眾的救濟金生活。問 
                      他:明年復耕情形如何?他說部分耕地整地後應可再耕作。 
                       
                      另有一位桑植廣播電台駐竹葉坪鄉的記者彭永進,他表示,此次的水災使 
                      得縣城至竹葉坪的電訊整整中斷一個月,幾經搶修後,目前已恢復正常。 
                      但是,從鄉至各村的通訊至今仍無法恢復,其中有一項重要原因是鄉政府 
                      將錢花在捐糧上,已經無力復修。據彭記者的估算,該鄉至全村的通訊設 
                      施要恢復起來,最少還要十年時間。 
                       
                      竹葉坪鄉位於更深山裡,漠漠淒淒的山風,冷冷地吹在這一片蔓蔓雜草與 
                      砂礫土堆混和的河川地上,穿著單薄的山民行走土礫沙堆中,在寒風中蕭 
                      瑟地前進,雖令人感到蒼涼,但是我卻相信,他們生長在這片土地中,早 
                      已練就了堅韌的適應力,此時此刻,只需獲得及時的援手與及時的資助後 
                      ,他們依舊能夠像竹子一般,「咬定青山不放鬆」「千磨萬擊還堅勁」地 
                      煥發生存的勇氣。 
                       
                       
                      ◆最親切的外人 
                       
                       
                      在接觸的災民中,有許多人主動地跑過來告訴我們,他的親人某某人在台 
                      灣,問我們可否代為找尋?而也有耄耋老者,談及自己在台親人,不禁眼 
                      淚汪汪說道:「怎麼都不回來探望探望呢?」我們趕緊安慰他:「你就把 
                      我們當成是你的親人,我們不也是來探親嗎?」 
                       
                      而一位名喚甄才清的年輕人,是竹葉坪籍,在張家界名勝天子山靠挑伕討 
                      生活。由於台灣同胞到張家界旅遊的人不少,他多次曾為他們挑過行李。 
                      有一次一位來自台南市的林小姐對他刻苦艱辛的生活讚勵有加,林小姐的 
                      親切關懷使他對台灣人的印象深刻。當他在張家界聽說台灣有個慈濟團體 
                      要來做賑災工作,他就期盼著能看到這群善心人士,他說,如果不來,他 
                      將感到莫大遺憾。今日,他如願以償。 
                       
                      甄理林先生,一個令我們相當感動的災民,他靠著我與簡乾成師兄、秀芳 
                      師姊,用著濃厚的土家族口音極力要表達內心的話:「我們不應該討這個 
                      便宜!」「我要我的小孩向你們學習。」「我告訴他要知恩圖報的方式就 
                      是不可以做壞事,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將來為社會服務。」接著,他又 
                      一口氣說道:「我就是沒有好的水平,不然就寫一封信感恩你們。」「我 
                      能拿什麼來謝謝你們呢?」「你們是我第一次遇到最親切的外人,讓我們 
                      得到溫飽,得到溫暖,我是多麼激動,多麼感動呀!」「從以前我就想做 
                      好事,我也想加入阿彌陀佛的團體!」 
                       
                      他含著淚水,說了這麼一串話,雙手合十,虔誠無比地向我們致意。 
                       
                       
                      ◆二元人民幣 
                       
                       
                      佛陀說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然,「有心」也不難。有一位災民就是 
                      「貧中之富」的例子。 
                       
                      家住柳浪坪村泉家灣小組的胡太太三十餘歲,在七二三大水時,房屋、農 
                      田、農具皆被沖毀了。她高中畢業,是山村中難得一見的文化水平,然而 
                      她仍是一介農名,操勞終日,收入微薄,而眼見今年就即將收成的農田, 
                      盡付諸無情洪水,怎不叫人欲哭無淚呢? 
                       
                      在表現出極度的友善後,胡太太很想瞭解慈濟團體,她睜大眼睛連問了兩 
                      次:「我很窮,那我可不可加入呢?」我開始向她敘述慈濟功德會是如何 
                      從五毛錢累積成就,及所做的工作,沒想到,她摸摸口袋拿出兩元人民幣 
                      ,無論如何要加入會員。我告以可以幫助當地更苦難的災民,亦是發展慈 
                      濟精神,等她的房屋修建好了,再捐款吧!(我想返台後以她的名義代為 
                      捐款)我又趕緊跑回去拿僅存的一本「慈濟世界」小冊子送她,她與先生 
                      滿意地揣在懷中,與我們頻頻揮手才離去。 
                       
                       
                      ◆落地為兄弟 
                       
                       
                      發放圓滿,在返回縣城的沿途,大家都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這五天緊湊的 
                      發放行程,讓每個團員過得相當充實,同時,時刻在行善的感覺真是無上 
                      美妙。當王正亞股長應大家要求,在車上高歌一曲桑植民歌「馬桑樹上當 
                      燈台」,哀怨宛轉的小調飄飄入白雲,入迴峰,入行走山路的行人中,此 
                      情此景,能再有幾回? 
                       
                      望一眼那崎嶇的山路,望一眼那滿目瘡痍的農田,心中不禁悽然──別了 
                      美麗哀愁的湘西,一大苦難成就一大因緣,我們曾經結緣,而續緣又待何 
                      時呢? 
                       
                      陶淵明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對苦難眾生的大愛,就是上人 
                      一再教導我們此生此世奉行不渝的目標。正如一位師兄所說,慈濟世界不 
                      是只有由布施的人所形成,還包括苦難的眾生,一切眾生構成圓滿的慈濟 
                      世界。 
                       
                      每一次的賑災,對於慈濟人來說,最主要的是悲心的啟發,同時亦是提醒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將心調整在最柔軟的程度! 
                       
                       
                       
                      山的世界 
                       
                      ◎黃文玲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湘西景觀 
                       
                       
                      桑植的名氣說小也並不是很小,一是中共的十大元帥中湖南省就占了六位 
                      ,其中赫赫有名的賀龍元帥就是桑植洪家關人,其故居保存完好,附近還 
                      塑有銅像。二是一九八八年被中共當局設立為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的「張 
                      家界」就是其鄰居,同屬武陵山區;其中的九天洞距離桑植不到二十公里 
                      ,而你也會聽到桑植居民會驕傲地告訴你:「九天洞」是亞洲第一洞,「 
                      九天洞歸來不看洞」。 
                       
                      九天洞是一個石灰岩洞,經地下水經年累月的侵蝕,蔚然成為鐘乳石洞下 
                      的瑰麗天地。而由九天洞的地質,不難讓我們聯想到桑植的地形──石灰 
                      岩。 
                       
                       
                      ◆石灰岩地質 
                       
                       
                      不錯!當地的地質絕大部分是由石灰岩所構成。而這種地質也正是造成當 
                      地農業生產低,經濟較落後的原因之一。 
                       
                      除了地質貧瘠外,氣候、天災,也是農村經濟不盛的原因。據官員表示, 
                      夏季冰雹、夏秋龍捲風、寒潮,及許許多多的蟲害,都是曾遭遇過的災害 
                      。尤其龍捲風雖不是時常發生,然一旦發生,吹斷樹幹、吹倒房屋,其聲 
                      勢和傷害是駭人的。另,湖南省雖然東南西三邊為群山擁繞,然北方卻是 
                      洞庭湖平原,冷峰可長驅直下,在沒有屏障保護的情況下,冷冽的寒潮自 
                      然會凍死農作物。 
                       
                      桑植縣的石灰岩地形最明顯的證明可從鄰近的張家界國家公園找到相同基 
                      因。張家界號稱「峰三千,水三百」,其峰林之秀美,有人譽稱勝過桂林 
                      山水。 
                       
                       
                      ◆天然與人為釀成巨災 
                       
                       
                      雖然,如此地形成就了鬼斧天鑿的自然美景,卻也隱伏著另一種危機── 
                      今年七月廿三日的一場暴雨就下在這土質疏鬆且缺乏植被的地質。位居山 
                      中的桑植,直接遭遇從山上沖刷而下的土石流,這種沖刷力是極為可怕的 
                      ,它比河水過多所造成的沿岸「氾濫」更令人感到膽顫心驚,一來是高度 
                      落差夾帶巨石的殺傷力,及山中易下地形雨所造成的磅礡氣勢,皆是可畏 
                      的。 
                       
                      我國華中河流的主要水源來自降雨,而夏季又是最主要的降雨季節。照理 
                      說,六月以後正值炎暑,也是農作物需要大量供水的季節。能獲雨量,豐 
                      沛河川水量以灌溉農田,不啻是「天降甘霖」也;然七月廿三日的這場雨 
                      下得太猛太急,時間又長,造成澧水渲洩不及,氾濫成災,又成為桑植近 
                      澧水區域的受災原因。 
                       
                       
                      ◆山的世界 
                       
                       
                      湘西素有「山的海洋」、「山的世界」之稱,當地也有句俗話「九山、半 
                      水、半分田」;這句話除了傳達出該地農民的農田相當侷促有限外,也點 
                      出地形以山為主的最大特色。「地下千孔百穴,地上千姿百態」──奇特 
                      而豐富的地理景觀,也使地處「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發育中心地帶的桑 
                      植縣,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當地著名的「八大公山」是國家自然保護區 
                      ,有「動植物基因庫」之譽,動植物種類包羅萬象,尤其是保有世界上瀕 
                      臨絕種的動植物。 
                       
                      不管是「山的海洋」、「花的海洋」或是「綠色寶庫」之稱譽,這裡的天 
                      然美景令人陶醉,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由於多山,因此,表現在建築方面則是編木、編竹為房,特色顯著;同時 
                      燒柴取暖的原料也不易匱乏。而正因如此,在這裡也產生一個有趣現象: 
                      照理說,山城應是空氣清新,然在桑植縣城裡卻會有烏煙廢氣的彌漫,原 
                      來是他們燒煤煮飯、煮開水的緣故。另外,當地人可在政府規定的數量下 
                      砍伐林木賣錢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