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過破碎婚姻路  
                      ──淺談夫妻失和的兒童人格教育 | 
                   
                  
                     | 
                   
                  
                    | ◎陳慶恩 | 
                   
                  
                     | 
                   
                  
                    我的童年是在父母感情不和的日子中度過的。印象中他們離多合少,偶而 
                      父親回來,總會提點滷菜或是一小袋的水果,但母親從不為父親的到來而 
                      欣喜,氣氛總是非常冰冷,無論天氣多惡劣,父親大部分是甘願冒著風雨 
                      ,也不在家過夜。更奇怪的是幾十年來,父親一直過著實質的獨身生活。 
                       
                       
                      ◆「家」的傷痕 
                       
                       
                      母親在遇到我們有好表現的時候會樂在心中,但一旦我們表現不佳,母親 
                      總歸因於我們的「種」不好,父親在她心中幾乎是沒有優點的。 
                       
                      等到我有自己的家的時候,我就希望營造一個溫馨美滿的家。可惜天不從 
                      人願,我丈夫也是從不幸的家庭長大的,我們都不知道要經營一個好家庭 
                      要怎麼做,所以外遇一旦曝光,家就碎了。過不到兩年,先夫在家庭、事 
                      業都不如意的狀況下鬱鬱而終。這一來,養育三個孩子的責任都落在我肩 
                      上,當時兩個大的仍在小學階段,小的不滿四歲,而我本身沒有固定的職 
                      業。 
                       
                      生計的壓力固然讓我疲於奔命,內心的瞋恨不平更是可怕。想到小時候母 
                      親對父親的指責,更叫我深深警惕,那時候我常想:既然父親不是好人, 
                      母親也不是好人,那我們這些兒女怎麼可能是好人呢? 
                       
                       
                      ◆莫讓恨遮蔽人生 
                       
                       
                      心念一轉,我就決定不在兒女面前數說先夫的不是,相反的,我努力的回 
                      想先夫的優點──我當初為什麼會嫁他,為什麼為他傾倒而以身相許?這 
                      許多美好的記憶都在的,只是被眼前的恨遮蓋了,我為什麼要讓恨來妨礙 
                      自己對子女的愛呢?我要讓先夫的優點成為我教育子女的助力。 
                       
                      因為沒有了恨,我自己的潛能和優點也得以伸展。孩子們從我的言行中接 
                      收到的訊息是:父親是好人,母親也是好人,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能做一 
                      個好人;父親只是在他一生中犯下一個錯誤,他們只要警惕自己,就能過 
                      一個美滿的人生。 
                       
                       
                      ◆放眼人間大愛 
                       
                       
                      孩子們雖然物質上不是那麼的富足,但身心都是健康的。我常拿「慈濟道 
                      侶」中的文章給孩子看,感謝那一段段溫馨感人的報導,讓孩子們更能體 
                      會人間的愛、眾生的情。我希望我的孩子幸福,更希望普天下的孩子都幸 
                      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