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善的路上攜手同行 |
|
◎張瓊齡 |
|
元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
本會與天主教首次合辦「社會工作研討會」,
以雙迉的社會工作經驗為對談焦點,作心得分享與溝通;
同時希望能在異中求同,共同追尋宗教、信仰的真理。
這是國內天主教與佛教首次以具體行動,
表達不同宗教間包容與襟懷。
「為什麼,天主教和基督教能夠源源不斷產生馬偕、史懷哲、蘭醫師……
這樣的人士,自願深入異邦窮鄉僻壤,付出一生中的黃金歲月投入人群、
奉獻大愛呢?」
多少年來,證嚴上人的心頭,未曾抹卻過這樣的詢問;多少次,證嚴上人
對弟子們說起這些大德們高風亮節,總有無限的敬羨與喟歎──佛教徒,
能不能做得到呢?
終於,這些疑問得到了解答的機會。
◆宗教交談與合作
八十二年十月間,由「天主教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執行秘書馬天賜神
父正式出示公文,邀請本會共同主辦一屆「宗教交談與合作」講習會 ,
期望不同的宗教秉持著相尊重與欣賞的態度,瞭解彼此的同異之處,從而
找尋合作的基點,整合社會資,源俾使彼此的社會服工作更臻周延,讓人
間充滿大愛。
關於這項講習會的合辦構想,經上人及王副總執行長認可,交由宗教室規
畫,雙方歷經了四次籌備會議,最後擬定八十三年元月二十四日至元月二
十七日為活動進行期間;另為了配合慈濟人茹素的需要,並讓天主教的成
員們得以親炙慈濟發源地,遂以慈濟護專為活動營地;大會主題則鎖定在
「全人照顧──臨終關懷」及「社會邊緣人的關懷──談犯罪防治的社會
參與」兩個範疇。
本項活動的立意在於促成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交流,因此,以雙方皆有
所投入的社會工作做為對談的焦點;然而,在活動背後的更大意義,則是
佛教與天主教首次以具體的行動,表達宗教的包容與襟懷,在台灣的宗教
界來說,可謂破天荒的壯舉。
◆慈濟與天主教的對話
元月二十四日晚間七時正,在護專會場舉行的開幕式,本會由總管理中心
王端正副總執行長代表致詞。王先生指出,慈濟從事社會工作,主要抱持
著「尊重生命,莊嚴人性」的態度,兩大宗教教義雖有不同,然而,展現
於外的行動,均朝向「關懷社會、擁抱蒼生」,從這個角度來看,雙方應
有攜手合作的機會。天主教方面,則由中國主教團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
主任委員,亦是天主教台南教區主教的鄭再發主教代表致詞。鄭主教表示
,天主教覺察到這個時代不同宗教間溝通合作的必要性,羅馬在一九六四
年已成立該方面組織,台灣地區的相關組織則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在與慈
濟攜手合辦研習會之前,台灣地區的天主教宗教交談委員會,已先行舉辦
三屆內部的講習會,達成共識之後,決定於第四屆(即本屆)開始與其他
宗教成員共同生活幾天,共同研究相互合作的可行性。最起碼,彼此可各
就所長,互相學習。
事後,據該委員執行秘書馬天賜神父表示,天主教的這項宗教交談計畫,
基本上希望與台灣地區現存的各宗教皆能有所交流(包括民問信仰),不
過,在起步之初,為免於隔閡過大難以產生交集,遂先從共同性較高的宗
教著手,例如:信仰背景相同的基督教、同樣也擁有嚴謹的出家眾及僧團
的佛教等等。
法裔的神父旅台三十五年,與本地佛教界有二十五年的交誼,雖然在十多
年前即已知道慈濟,但是近三年來才有實地的接觸。在他所熟識的諸多佛
教團體當中,何以慈濟功德會獲得青睞呢?
早在六年前,慈濟人與位於汐止的天主教仁愛修女會已有接觸,當修女會
開始收容無依老者及殘障者後,汐止慈濟人經常前往幫忙,是以有緣與仁
愛會的修女相熟。去年,因協助外籍勞工回國問題,李玲修女與汐止慈濟
人頻繁接觸,是故,當馬神父在構思與佛教舉辦交流活動,向李修女徵詢
意見時,李修女即刻想到慈濟功德會。
「為什麼近些年來慈濟的社會形象如此顯著,如此吸引人傾力投注,如此
顯得朝氣蓬勃呢?究竟支撐佛教徒從事社會工作行動背後的終極價值是什
麼?」活動期間,類似的疑問不斷發自天主教友人的口中,可想見的,這
該是促成這次研習會的要因。
◆天主經與讚佛偈織成清音
綿亙四日實則只有三個整天的研習會期,除卻了飲食起居等基本作息,其
餘的時間則以七種不同性質的活動方式,循序漸進地讓成員們進行交流。
而大夥兒在這七種活動型式中,所共同擁有的經驗是:聆聽、交談、思索
、感受與靜默。
活動期間,每日清晨六點三十分至七點二十分,是與會雙方共同的祈禱與
課誦時間。
「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間
,如同在天上……」在天主教徒讚頌天主經的歌聲中,有佛教徒在同聲地
和著。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
牟尼佛。」讚佛偈之後的繞佛行伍裡,佛教徒與天主教徒的足跡層層交疊
,誰也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留下的……
這是主辦單位刻意的安排,讓成員們藉由殊異的宗教儀式,來感受彼此的
宗教氣氛。
「Wa ma niyam I kakaray an o tataogn ko gagan nomiso,
……」這是用羅馬拼
音,阿美族語唱出的天主經。
「 isian dihanin inaam tu tama, atudaigun …… 」還有布農語的天主經。這些
語言,對於在座大多數的天主教徒來說,也都是陌生的,然而,語言所代
表的經文意含,卻是人人瞭然於心。
禮佛三拜的時候,但見天主教徒同樣地頂禮、問訊。
天主教徒向天父禱告時,慈濟人也垂首觀想。
◆全人照顧與臨終關懷
在進行專門領域的探討之前,雙方先就各自的宗教組織與社會工作開展做
一簡介。
隨著幻燈片的漸次轉換,眾人隨著靜思精舍常住德旻師父走了一趟時光隧
道。慈濟團體近三十年的歷史,是一部由地區性推展到全國性,由地方性
拓展到國際性,由單一漸趨多元的社會工作史;談的方式是事務性、工作
性的,然而,在這些事務性的陳述背後,要不是配合著逐漸雄厚的人心歸
趨,以及信眾自性不斷的超拔提升,一切如何可能成就呢?
天主教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副執行秘書李玲玲修女表示,天主教是一個
世界性的宗教,信仰的教義一致,在社會工作方面則因各個修會團體所感
召的使命不同,而朝不同領域專一的發展。天土教強調社會公義,民國三
十八年以降,隨著台灣社會轉型至今,教會的社會工作也從最初的「傳統
慈善工作」,過渡到「轉型的發展」,目前朝向「整合的關懷」。而不論
社會工作的形式如何轉變,其一玫走向,均朝向關懷社會邊緣人。
何以天主教對於弱勢人們總是關切深深呢?在聖經中明白地啟示著:「…
…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似乎,在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中,要找到「一心一志」專心做一件事的人,
並不是太難,主講「全人照顧與臨終關懷」的黃碧霞修女就是其中之一。
「十六年前,我們的社會只有救濟,沒有福利。」
「一開始,我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我的老人們教我很多。」
「十六年來,跟老人一起成長,跟很多善心人士一起度過。」
「有些人的『臨終』很長,在我們那兒,有位老人,他整整待了二十一年
。」
「我的老人們,在臨終前捨不得走!他對我說:修女我不要走,我捨不得
你嘛!我告訴他:你先去,先到天父那兒幫我說點好話;如果天主願意的
話,咱們明天見!天堂見!」
「我的老人們教我怎麼去面死亡;現在,我想我比較了解一點點,什麼是
死亡。」……
「善度此生,才能死得灑脫。」
「讓臨終病人感到被愛、被重視。」「讓老人有很深很深的信仰。」「如
果我們不給死亡留餘地,死亡做不了主。」
不同於黃修女全時間全心意陪伴老人走過人生最後階段的經驗,另一位主
講人周守民小姐,則以自身十一年在加護中心服務的基礎,從專業的臨終
護理照顧談起。
周小姐依身體、心理、社會、靈性四個層面,循序漸進,在縝密生動的論
述中,不時發出引人深思之語。
「當病人說痛的時候,你千萬千萬要想信;他笑瞇瞇,並不代表他不痛。
」
「讓病人做到他可以做到的事,即使只是翻個身,或是曬曬太陽,他會有
滿足感。」「讓他知道──我走了,但我心愛的人還在,還有人記得我。
」
「一個人面對死亡的能力,完全看他自己,和年齡無關。」
「有些癌症末期病人,寧可清楚地面對死亡,因為那樣會讓他感到自己在
掌握命運。」
「給病人家屬一點空間,讓他們先面對自己的極限和無力感;讓他們很安
心地知道──我做,我盡量做,做不下的時候,有專人員隨時接手。」
「越接觸臨終病人,我越發現──這不只是全人照顧,而是全家庭照顧。
」
「在照顧病人時,記得自己是雙重身分:是護理人員,也是有信仰的人。
」「病人有信仰、有家人、有醫護人員的支持,他能夠平靜、安然地離開
。」
在下一個回合裡,則由慈院家醫科的賴鈺嘉醫師與長期志工顏惠美師姊講
述同一課題。
賴醫師舉兩個實例,說明一位學佛的醫師可從協助患者「正念往生」,或
讓患者「死而無憾」著手。
「在佛教裡,真正要『死』並不簡單。」賴醫師表示,因為死去的只是軀
體,而法身慧命是不斷輪迴流轉現世應身的。
患者在臨終終之前,旁人可助其加強「信願」,相信往生淨土則死而無憾
;另外透過「持名」,用一個單純的,持續的,令人愉悅的聲音,使他一
心不亂,正念往生。
「佛教徒喜歡自覺覺他,了解了因緣果報之後,願意分享給他人。」「往
生,這件事從自己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準備比較好。」
顏惠美師姊擅於說故事,在這樣的場合裡,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鐘,選擇了
兩則慈院患者的實例,完整地陳述出來。她並沒有去分析在整個過程中,
運用了那些佛教的觀念,牽涉到那些現實的問題,她只是原原本本地,把
過程陳述出來,讓聽眾自個兒去領會,然而,對於早已知悉這兩則故事的
人而言,卻禁不住要思索箇中關鍵。
兩位患者情況各自特殊,一是罹舌癌保外就醫的重刑犯,一是身懷六甲卻
同時罹患肝癌腹水已漲的婦人。
前者因自知癒痊無望,一心只求昏睡忘卻疼痛,遂不斷要求注射止痛藥;
後者為保住胎兒健康,忍痛不接受任何治療,只在疼至極點時,不斷搓揉
腹部。
前者與家人因有嫌隙,長期住院遂無人聞問;後者的丈夫天天陪侍在側,
然因此無法賺錢謀生,醫藥費怎麼辦?家中兩個女兒怎麼辦?
前極思念兒女,然口不能言,手銬腳鐐不離身,心結不能除,何能無憾?
後者拚命產下兒子,然已耗盡所有精力,親赴小兒加護病房看一眼保溫箱
裡的愛兒皆屬妄想,將來孩子交託與誰?愛兒有否感染?家中生計如何維
持?
故事是這麼結束的:前者在臨終前滿意地寫下:「感激你們」;後者在慈
濟人的助念聲中,顏師姊告訴她要快去快回,再來做慈濟人時,她微微震
了一下,隨即含笑往生……
「我知道,某些人堅強面孔的背後是恐懼,這時,需要有人來支持,坦然
跟他談各種問題,求得解決才能讓他心安。」顏師姊說。
◆社會邊緣人的關懷
要談「社會邊緣人的關懷──犯罪防治的社會參與」,慈濟人總會想到板
橋地方法院觀護人盧蘇偉師兄,因為,正如他所說的:「觀護制度是青少
年輔導的最後一關,衝破這道防線,再多的監獄也無法解救人。」
「即使是成年人,對於挫折的忍受度也是有限的,何況是這些孩子呢?」
「很多的問題是出在家庭,何不藉著孩子的因緣,把父母帶出來呢?」
「我不再孩子看做管教的對象,而以恭敬老師的心情對待他們。」
「孩子在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爬起!」吸毒嗎?就讓戒毒成功的孩子來現
身說法,影響其他孩子;不知道做好人是什麼滋味嗎?就從服務教養院的
病童做起,從環保資源回收中,去體會一番吧!
周元師兄發願要致力於青少年的校園輔導工作,他所能夠給出的資糧就是
「愛」,也唯有「愛的存款」累積得夠多,才能讓孩子願意把話進去。
張碧霞修女說,她看到佛教所說的「慈悲喜捨」,特別有感觸,因為,「
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
她原是乖乖牌的人,做了修女也是乖乖牌的修女,怎麼能夠和輔育院的孩
子們打成一片,怎麼讓孩子肯說出心裡話呢?
「放下身段,跟他們在一起,」她說:「孩子們去過的地方,我都沒去過
;我到輔育院去,是去接受孩子們給我的『教育』;直接從孩子們那裡,
才知道孩子們的需要。」
「我們能給他們什麼?就是陪伴他,靠彼此激發,鼓勵善心。」「我去那
邊不是去傳教,只是給他們愛,把自己當做禮物。」
「孩子告訴我:修女,我們在外面的時候,不成人,來到輔育院以後,才
像人。」「唯有一分寬廣的愛,才能讓人把自私、自我中心的『心毒』除
去。」「我只是把天主的愛,給這些迷途的孩子們,他們感覺到有人愛他
,將來,他會去愛別人的。」
「耶穌來,就是為了服務罪人。」「那裡罪惡越多,『恩寵』也就越多。
」
張修女說話的時候,經常笑得很燦爛,也會忍不住地手舞足蹈起來,看起
來就是會讓孩子認為是「同一國」的人。
◆宗教簡樸生活的踐行
每一個階段的專題講座結束之後,都有一段將近一小時的小組討論時間,
這時候,整個大團體被區分為五個小團體到各自的場地,就前一個主題的
內容提出討論。然而,沒有一個人覺得小組的時間夠用,總是在討論正要
進入狀況的時候,被告知時間到了。
活動期間並安排參訪活動──靜思精舍巡禮與鹽寮生活體驗。
乍看之下,會有點不明白,何以與『靜思精舍』巡禮相對應的,不是天主
教堂或修會的參訪活動?原來,要對照的是兩種宗教對於簡樸生活的踐行
。
略去兩者座落環境的差異不談,而從兩者與社會人群的關係談起,的確具
有可對照之處。
建立靜思精舍,並不是要遠離社會,躲避人群的,事實上,功德會的成立
在精舍建築之先,積極投入人群的意向相當明確,然而,精舍的居住環境
原非為社會大眾而設,因此,近些年來,當大批人潮不斷湧進、參訪,自
是顯得侷促。但是,精舍從來也不因此拒絕來客,從來,這兒都是各個宗
教、各個族裔人士曾經駐足的地方。
鹽寮淨土的主人區紀復先生表示,開闢這樣一個園地,原本就是要讓人來
體驗簡樸的生活,讓人從生活的過程中,自行覺察省思,因此,這兒不但
對人群開放,並且夜不閉戶,即使主人外出,訪客也可自行進入,自理所
需。這裡的生活,盡量把文明物慾的需求、習氣減至最低,沒有電視、收
音機,食用的菜蔬是撿來的,不歡迎抽菸、喝酒的舉動。現在,這兒也經
常是門庭若市。
在精舍,每天早晨固定有志工座談;每天都有不辭路遙的人士前來,希冀
解開心中迷惑,安心生活。
在鹽寮,晚餐過後,通常就是聚在屋裡,讓各路來人談談各自的心聲;有
的人會在這兒連續住上十天半個月,甚至大半年的。有些人,也的確在這
兒想通了一些事。
靜思精舍的主人,一生抱持「為佛教,為眾生」,不為一己求安樂,只願
有足夠的勇氣面對險阻。
而區紀復先生發覺,「一個人,如果不是為自己活,天主總是會照顧他。
」
在靜思精舍參訪期間,證嚴上人對天主教的友人們有過一段談話。
「不管耶穌或是佛陀示現人間,都是因人所需,他們才現形世間教化人群
。」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是身負使命的,人人應當互相尊敬。」
「慈悲是佛菩薩的道路,博愛與慈悲,事實上是走在同一條大路。」
「希望能夠常有機會把宗教精神融合一起,就像大海,不分彼此。」
上人說,天主教在台灣的腳步起步在先,希望能不吝指導慈濟,不要放棄
我們,不要讓我走錯路。
鄭主教則說:「我們不是走在前面,而是攜手並進。」
「每個時代,天主都會找出幾個人來為人類服務;天主給了證嚴法師異常
敏銳的聯想力與洞察力,體察到人群所需;他是天主最鍾愛的女兒……」
大概,這是天主教徒所能發出的最高讚歎。
◆和自我內在進行話
得以參與這樣殊勝的一場盛會,乃因有幸身為兩大宗教的成員,隨著時日
的推演,彼此互動漸深,眾人心中對於「攜手並進」的前景,似乎感到指
日可待,不願僅止於紙上談兵。
然而,在兩大團體真正邁出腳步之前,每一個個體不妨捫心自問、自我檢
視:自己已經準備好,隨時要擔負起團體所賦與的使命了嗎?
個人還有什麼需求要滿足?
個人有那些慾望待淨化?
個人還有什麼現實的無奈要克服?
個人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當人生目標和事業目標不吻合時,該怎麼辦?
就在大家共處的最後一個夜晚,這些問題被揭示了出來,交付各小組分頭
進入深刻的交談及分享。
其實,也就是和自己最深的內在,進行對話吧!
◆在善美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綜合座談心得分享」時刻,大家意識到,這是求諸公開解決心中困惑的
最後機會了,於是,提問也好,分享也好,建議也好,氣氛活躍了起來。
「懿德媽媽的組織概況為何?」青友中心的周謹明修女問道。
「天主教會如何讓一般以社工為職業者沒有後顧之憂,全心服務?」黃永
存師兄問道。
「兩教之間的合作關係,是否可先從呼籲神父、修女響應捐髓活動開始?
」布農族的李天送神父提議。
「假如,慈濟的朋友們在街頭發現遊民,請帶他們過來平安居,讓整個社
會來照顧他。」「遊民媽媽」徐清富弟兄誠摯地說。
育仁啟能中心的鄒輝堂弟兄提出對專業社工與義務志工的看法,有四人提
出回應。
陳勝得弟兄、張碧霞修女、洪元明弟兄表達了對將來兩教進行合作的期許
。
慈濟社工鄧玲玲告訴大家,事實上兩教間的合作關係,早在轉介個案的實
務接觸中開展出來。
黃碧霞修女發現有些慈濟人是由善進到真與美的境界,但她想明白,佛教
徒如何進入「聖」的境界?
慈院社工劉雄蘭提到慈濟醫學院附設的原住民健康研究室,希望今年能夠
進一步了解及協助原住民。
來自台東的「美滿媽媽」廖月燕姊妹,曾經很自然地與慈濟人從事義賣活
動,而有了合作關係;慈濟人也曾經在她措手不及地接到辦活動的指令時
,給予協助。
天主教花蓮教區錢志純主教在結業式時說:「宗教不該是相互隔離的;大
家都以愛為出發點,共同關心人的問題。」
德宣師父代表上人致詞時說到:「一個人做不完天下事;一個人也吃不完
天下米。期望日後能夠攜手走出阿彌陀佛的世界,也走出哈利路亞的世界
。」
「四天來,我們一起祈禱,一起生活,了解彼此,也增加情懷。我們發現
彼此都是基於『尊重生命及人性尊嚴』,以愛的心懷幫助、照顧那些需要
我們幫助的弟兄姊妹。我們發現,有許多可以合作的共同點;事實上,我
們已在合作中……」林麗卿修女為整個大會做了以上的禱詞。
在德宣師父所帶領的回向詞中,大家一起發了「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