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20) | 
                   
                  
                     | 
                   
                  
                    | ◎證嚴上人 | 
                   
                  
                     | 
                   
                  
                     
                      ◆報父母、眾生師長與三寶恩 
                       
                      佛弟子真正要報父母恩而行大孝,就必須從奉持如來的教法開始,如來的 
                      教法不只是報父母恩,也要報四重恩──除了對我們有生育、養育、教育 
                      、關心、愛護的父母恩外,還有眾生恩、師長恩、三寶恩,合稱四重恩。 
                       
                      要發揮良能,需要教育,教育分兩種,一種是世間法,一種是出世間法。 
                       
                      世間法如現在所辦理的教育,聘請老師來教授人生的功能,培養人們知恩 
                      知禮的常識。但現在的社會,有很多當老師的人,他們在教育孩子時都會 
                      教他們要有愛心,要孝順父母,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佔為己有……這些道 
                      理他都會說,可是卻不一定能以身作則。所以社會教育會有偏差,很重要 
                      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教育別人的人無法教育自己。 
                       
                      另外一種教育是出世的教育,佛陀給我們的教育是出世的,我們要實行出 
                      世精神,必定要打好入世的基礎──行為光明正大就是基礎。「人」如果 
                      都做不好了,要成「佛」做「菩薩」,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如同我們要入 
                      學一樣,國中基礎沒打好,要考高中就很困難,唸高中時如果不用功,要 
                      考上大學是比登天還難的。既然大學考不上,要想當博士、教授,就更不 
                      可能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陀生生世世不捨娑婆,不斷倒駕慈 
                      航來人間的目的,所以稱他為娑婆教主。諸位,你們不要以為佛陀是二千 
                      多年前的那位悉達多太子,其實在這之前,佛已經無數劫在人間來回了。 
                       
                      法華經中說得很清楚,二千多年來,佛陀去而復返,雖然只活了八十年的 
                      壽命就示滅了,其實他這一段人生的過程,也只不過是示現給大家看,讓 
                      大家了解他雖然身為太子,在榮華富貴當中,卻能體會富貴如浮雲,視名 
                      利如草履,心心念念只繫在苦難眾生的身上。 
                       
                      眾生最可憐的就是在世間顛倒、煩惱,心有千千結,因此佛陀放棄名利地 
                      位,以身作則,教人們不要貪、不要鬥,要看清人生本來就是無常的,這 
                      是一種以身作則的教育。甚至他現比丘相讓我們了解,人生就是因為一分 
                      癡迷情愛,所以常常過著愚癡懵懂的生活,永遠墮落在六道的漩渦當中; 
                      佛陀視怨親皆平等,辭親割愛現出家相以度眾生,這也是佛陀用身教育我 
                      們。 
                       
                      佛到八十歲示滅,就是要向大家宣告──佛和大家一樣都是平常人,同樣 
                      是父母所生的身體,同樣必須依賴社會人群生活,佛只不過思想和看法跟 
                      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的思想,只是在自己家庭中的幾個成員而已,只放 
                      在父母、子女、家業、名利上面,所以有時不免爭取爭鬥,而佛的心是在 
                      眾生群中,不斷的付出。佛抱著這種態度在世間生活,經過了八十年的時 
                      間,跟一般人一樣會老,會病,也會死。這就是佛在平凡中現出他的不平 
                      凡,也是在不平凡的超然思想中,現出與人生同等平常的人生,這就是佛 
                      陀的身教,也是教我們要把人做好,然後提昇思想、生活、智慧,這就是 
                      出世的教育。 
                       
                      如來的教育是這麼的超然,我們應該拳拳服膺,除了報師長之恩外,還要 
                      報三寶恩,如果沒有三寶引導我們,我們的心就無法解脫,只不過在社會 
                      上學些功能來競爭,無法啟發我們的良知,去發揮這股良能,所以我們還 
                      要報三寶恩。 
                       
                      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實在太多,子女應如何報答父母恩呢?佛陀講說種種方 
                      法,除了物質孝養之外,還要從內心由衷的恭敬;除了在身行與心念對父 
                      母付出之外,更要普遍施大愛於大地眾生,並且要供養三寶,不論是今生 
                      或未來世,都要有奉行聖教的心念。 
                       
                       
                       
                      ◆業上加惑,果報可畏 
                       
                      「寧以鐵鉤,拔出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血流成河,經百千劫,誓 
                      不違於如來聖教」──發願修行者,應該修身、口、意三業以報父母恩。 
                       
                      有些人會感覺自己好像運氣特別差,做事時經常遇到許多障礙,其實這些 
                      障礙是自找的──一個人如果在過去生中曾造口業,今世如果不小心說了 
                      不好聽的話,也會惹來很多是非啊! 
                       
                      學佛的人要修正語業,所謂「正語」,也就是要說真正的話、實在的話、 
                      誠懇的話。假如有人要我們幫他說些不實在的話,我們寧可口含鐵丸,也 
                      不說一句不實在的話,意思也就是寧可受苦,也不去造業。 
                       
                      一個人的「業」存在於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的業是承過去的惑(無明 
                      ──不透徹道理,不去實行道理)而來。由於過去生在無明當中造了業, 
                      延伸到今世,而發生了種種的不如意;也由於現在的不如意,又沒有因緣 
                      接觸正法,就會在「業」上加「惑」;惑中再造煩惱業,所以現前的業報 
                      實在令人可畏。 
                       
                       
                       
                      ◆佛陀與提婆達多的業緣 
                       
                      佛陀的過去生也曾有「惑」。「本生經」中引述,佛陀在未修行、未成佛 
                      ,前也難免有煩惱和障礙。 
                       
                      佛在世時社會的生活條件不比現在,當初佛陀講經的場地常常是在大自然 
                      中,不論有多少人,只要有樹蔭的地方,大眾圍坐下來,佛就開始說法。 
                       
                      有一次,佛陀為了讓聽經的人都看得到他,所以坐在石頭上,而弟子們全 
                      部席地而坐。佛陀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等到講完經要站起來時,因為腰背 
                      疼痛難當,竟然無法站立,只好又坐了下來!從他臉上的表情,弟子們可 
                      以體會到那分疼痛。 
                       
                      當時,舍利佛坐在最前面,他趕緊上前扶持佛陀站起來,佛陀臉上露出了 
                      安慰的微笑,意思也就是告訴弟子:「沒事了,不要擔心。」 
                       
                      舍利佛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他不因看佛露出笑容就放下心來,他知道佛 
                      陀的笑容只是在安慰弟子,其實他的腰背還是疼痛不堪的。舍利佛因此問 
                      佛說:「佛陀啊!您是大覺者,您應該具有超越一切苦痛的能力,為什麼 
                      還會受這種身痛的業呢?」 
                       
                      佛陀伸伸雙腳、動動身體說:「既然你們心中有此疑問,我就為你們解釋 
                      吧!」佛陀說完這句話,又坐了下來說:「你們聽好,現在所受的一切果 
                      報,都是承過去無量劫延伸到現在的業。雖然我已經成佛,智慧已經開啟 
                      ,能夠透徹宇宙的真理,可是我的餘業仍然未除。」 
                       
                      佛說,在無量劫之前,有個小國家舉行一個祭典,國王下令大家做競賽活 
                      動,其中有個節目是展現體力互相打鬥,如同現在的摔角一樣。大家選出 
                      一位剎帝利的貴族,和另外一位婆羅門的宗教者,讓他們對決,這對人選 
                      彼此都孔武有力,勢均力敵,而看起來婆羅門勝過剎帝利。 
                       
                      他們一上場,剎帝利就向婆羅門低聲說:「請你稍微禮讓我一些,如果我 
                      勝利了,我會重金報答你。」婆羅門認為禮讓一些也沒有什麼關係,何況 
                      又有重金要禮謝。因此正當打鬥到最緊要關頭時,婆羅門真的禮讓一些, 
                      因此兩人打成平手,都獲得了國獎賞。 
                       
                      當第二回合要開賽前,剎帝利又要求婆羅門讓他,婆羅門也答應了,因此 
                      由剎帝利獲勝。 
                       
                      第一、二回合比賽完畢,剎帝利雖獲得了很多的得勝獎金,但卻沒有一點 
                      要報答婆羅門的心態,婆羅門心中有些不舒服。在第三回合要開始前,剎 
                      帝利又向婆羅門說:「在第一、二回合時你都已經禮讓我了,第三回合也 
                      請你繼續讓我,結束後,我再一起報答你,賞賜你。」但婆羅門心中卻不 
                      這麼想,他認為:「連續二回合都讓你了,你不但未表示感謝,還要我讓 
                      第三回合?」因此他只是笑一笑,沒有答應。 
                       
                      上場後,剎帝利認為婆羅一定會讓他,但婆羅門卻是有備而來,步步逼進 
                      ,直到剎帝利招架不住被撲倒在地,婆羅門一手抓住剎帝利的脖子,一手 
                      抓住他的腰椎,把他抬起來;拉拉扯扯的弄斷了他的腰椎,也扭斷了他的 
                      脖子,然後把他摔到地上,剎帝利因而往生了。 
                       
                      但這種比賽不管對方是傷是死,只要是贏方,就是英雄。 
                       
                      佛陀說完這件事時向弟子說明:「那位婆羅門就是我,剎帝利也就是提婆 
                      達多。我過去生因一時的無明,對提婆達多下毒手,所以無量劫來,不管 
                      我到那裡,提婆達多的怨氣總是跟隨著我,如影隨形般的到處都有他報復 
                      我的業障。」佛陀說:「現在我的腰椎疼痛,那是因為餘業未盡。」 
                       
                       
                       
                      ◆謹慎身口意,不造惡業 
                       
                      佛陀提及他過去生中與提婆達多的過節,他雖已開悟證果,但因過去的無 
                      明,造成今生的業報現前。過去生中既然已造了業,今日他也只有歡喜受 
                      報啊! 
                       
                      現在遭受種種的不如意,是過去的無明所造的業,我們千萬不要因為現在 
                      的不如意而再造身口意業。學佛就是學不要再造惡業,以免未來再遭受果 
                      報。 
                       
                      法華經中,曾提到不要輕易讚歎別的好,也不要動不動就說別人的過惡。 
                      為什麼不要輕易讚歎別人的好呢?有時候你讚歎別人也會生出毛病的── 
                      因為對方到底對不對?有沒有這麼好?我們其實並不知道,萬一誤導別人 
                      盲從也不好。 
                       
                      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入了解別人的好或不好,是否確實值得我們讚歎?以免 
                      造成錯誤,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以我個人來說,我對對方沒有完全了解之前,絕對不會輕易去讚歎他,因 
                      為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隨意讚歎,那等於是自己迷惑了,而且不夠誠懇。 
                      自己迷惑再去誘導別人跟著迷惑,那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反之我也絕對 
                      不去說對方有多不好,要知道話一出口,若是說錯了,則無論怎麼彌補、 
                      怎麼修飾,也不一定能挽回我們的口業。所以經文說:「寧以鐵鉤,拔出 
                      其舌,長有由旬,鐵犁耕之而血流成流,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 
                      」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要我們守好口業,無論遭受再大的苦,我們也要報答父 
                      母恩情。即使把我們的舌頭用鐵鉤鉤出來,拉到四十里長,而且用鐵犁從 
                      上面犁開割破,所流的血成了一條河,經過了長久無可算計的時間,再怎 
                      麼痛苦,也不敢向父母說一句不好聽的話,絕對不敢違背佛陀的教誨。 
                       
                      「寧以百千刀輪,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違於如來聖教」──不只是 
                      舌頭,即使在我身上,用千百支刀組成的刀輪在我身上輾轉穿插,雖然身 
                      心遭受的痛苦萬般難耐,也不敢違背佛陀教育,仍會時時對父母保持應有 
                      的恭敬形態。 
                       
                      「寧以鐵網周匝纏身,經百千劫,誓不違於如來聖教」──即使全身被鐵 
                      絲網網住,刺痛不巳,經過百千劫的時間,也不敢違背佛陀的教育。這意 
                      思也就是:不管環境多惡劣,也心甘情願孝順父母,絕對不敢有一絲絲違 
                      背佛陀的教育。 
                       
                      「寧以剉碓斬碎其身百千萬段,皮肉筋骨悉皆零落,經百千劫,終不違於 
                      如來聖教」──我願意全身被橫切直斬或是被剁被割,直到皮肉和筋骨分 
                      成一段段一塊塊的散開來,即使如此經過了百千劫的長時間,也心甘情願 
                      ,不敢違背如來的聖教。 
                       
                      凡夫都是帶業而來,在現世承過去的業因,於現在的人群中會互相造緣, 
                      有了過去的因,才會有現在的果,現在果加上現在的緣,將來的報仍是源 
                      源不息,如是因緣果報,相互循環! 
                       
                      我們與父母不管是因於好緣或是因於惡緣,我們總是要很歡喜的感恩報恩 
                      。 
                       
                      爾時,阿難從於坐中安詳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何名之?云何奉 
                      持?」佛告阿難:「此經名為父母恩重難報經,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爾時大眾、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 
                       
                      佛陀的比喻說畢,在座的弟子將內心的感動化為最誠懇的懺悔,立願永不 
                      違背如來的聖教,所以阿難站起來問佛陀說:「佛啊!這部經典要稱為什 
                      麼經呢?而我們要如何把這部經的精神流傳下去呢?我們要如何來奉持這 
                      部經呢?」 
                       
                      佛向阿難說:「既然你們要知道這部經的名字,那我就把它命名為『父母 
                      恩重難報經』,此後你們一聽到這部經的名字,就要好好奉持,而且要很 
                      恭敬的依照這部經的方法去實行孝道。你們要感念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 
                      父親用心教育我們的恩德,以後聽到這部經的名字,就一定要懂得知恩報 
                      恩。」 
                       
                      這時候除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佛的四眾弟子外,天龍八部 
                      等在場的人與非人等,聽佛說了這部父母恩重難報經後,都很歡喜,立誓 
                      立願要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行,他們歡喜立願之後就作禮而退。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何況在聽法呢?話已說完,聽的人又已明白,當然 
                      大家都高高興興的向佛陀頂禮,而後退席。 
                       
                       
                       
                      ◆眾生皆我父母眷屬 
                       
                      父母恩重難報經到此全部結束,希望大家在聽聞此經後,能夠及時把握因 
                      緣,孝敬父母,在家人固然要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在」,及時孝順父母; 
                      出家人也一樣要發揮大孝──視普天之下老者皆如我父母,年紀相當的就 
                      像自己的兄弟姊妹。 
                       
                      要知道,今生此世和我們相處在一起的人,都是過去生無量劫當中,與我 
                      們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現我們對人人好,也就是在對人人行孝道,任何 
                      一個對象,都可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也許也是未來生中的父母,所 
                      以我們要好好的和對方結緣,抱著那分孝敬天下眾生的心態。不管是出家 
                      或在家,孝道同樣不可抹滅啊! 
                       
                      希望大家以父母恩重難報經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教法,如此就能人圓、事 
                      圓、理也圓,皆大歡喜。 
                       
                      請諸位多用心!(完)
                     | 
                   
                 
               
             |